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
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选择上的因素,又有制度安排上的因素,也有政策上的因素。
首先,流动性过剩是由外汇储备增加过多过快引起的,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又是由战略和政策没有及时调整造成的。
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生产优先,出口优先,因而战略和政策导向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制订和执行,如支持出口基地建设,对出口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实行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人民币实际紧盯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不明显甚至还贬值了,这也刺激了出口。
出口增长过快,导致顺差不断增加,最终使外汇储备堆积如山,外汇占款额直线上升。
其次,流动性过剩是由各级政府过度追求工业生产高速增长造成的。
相对生产和出口而言,我国鼓励消费特别是穷人和弱势群体消费的政策远远没有鼓励生产和出口政策的力度大。
在现行财税体制支配下,各级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不计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下一代福利成本,大办各种产业园区,大上各种工业项目,大力生产各种工业产品。
可是,当大量工业品生产出来后,由于消费激励不够,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跟不上工业品供给的增长速度,于是就造成了国内工业品大量过剩,在此背景下只有“被迫
出口”,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出口的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增加。
再次,流动性过剩是由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刺激消费的政策不力引起的。
在内需和外需失衡的情况下,国家曾多次上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想尽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并扩大低收入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低收入人口保障力度太小,加之我国收入又过度向高收入人群集中,因此造成了收入增长越快,储蓄增长也越快于消费的增长。
政策设计本是想通过调整工资刺激消费,可是最终导致储蓄大幅度增长。
比如20,全
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3457.8亿元,而当年人民币储蓄却比上年增
加了15025.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4710.6亿元。
2023年,全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9233.4亿元,而当年人民币储蓄却比上年增加
了48271.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20536.3亿元(见表1)。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仅靠一两项政策措施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方能见效。
其一,必须尽快调整鼓励出口的外向型发展战略。
要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利用外汇储备增加高新技术及其设备的进口。
例如,从7月1日开始,财政部将调整2831
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的37%,其中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檫商
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将对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与此同时,还应加快外汇管理体制。
进一步“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不断放款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鼓励持汇、用汇的多元化;外汇结算制度,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设
置结算门槛,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设置门槛;加快完善浮动汇率
制度,要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积极推
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以增加用汇规模,如6月20日基金、券商系QDII 业务规则出炉。
同时颁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关于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国内基金公司、券商能够大规模开展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也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可能。
其二,从根本上转变“生产越多越好”的生产方式。
根据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适
度发展工业;现有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将政策重点转向支持工业调整
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耗能、少污染甚者无污染的产业方向上来,支持工业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坚决限制一些不顾后果、不计社会资源环境成本的发展工业。
要加快资源(石油、天然气、土地、水等)价格,在产业发展中引入资
源环境成本,将资源环境成本强行纳入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成本之中。
同时,在全社会强制实行劳动力全成本进入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劳动工资要包括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再培训等全要素人力成本。
总之,产业和企业发展不能为了降低自身生产成本,而将资源环境成本和劳动力的社会成本转嫁给社会和政府。
其三,改变现行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要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紧缩基础货币供给,比如适当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并加强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
同时,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不断拓宽企业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扩大股票、基金、债券等的供给,继续改善银行的金融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产品。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消化“财政存款”,不断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扶贫等
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为增加消费拉动内需创造条件。
从至今年3月末,各级财政
存款由5126.9亿元增加到14004.8亿元,增长了173.6%,均高于居民存款增长66.4%和企业存款增长59.5%的水平。
在现阶段增加政府储蓄未必是好事,最有效
的政府,并不一定是最能存钱的政府,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存钱越多,意味着他的效率并不一定最高。
当前,必须将财政资金用到能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方面来,而不是用到增加工业品供给方面。
对此,公共财政政策应该向能增加消费的群体倾斜,向穷人和低收入者倾斜。
向弱势群体增加公共投入或直接向弱势群体补助收入,都能带来国内消费的大量增长。
举例来说,从开始,农民通过中央政府获得的直接收益每年大约是1600多亿元人民币,而2023年农民比上年增加
的消费额是2785亿元。
这意味着国家每增加一元钱给农民,农民会出现1.74元
的消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消费效应呢?这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边际消费倾
向高,农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将绝大部分用于消费。
而城镇居民特别是高收入者不同,他们的边际储蓄倾向高,边际消费倾向低(见表2),如果给高收入者增加
一单位收入,他们用于消费的只有64%,而将36%增加了储蓄。
因此,公共财政
资金应大量投向农村,增加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并继续
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以此带动国内消费。
其四,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年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13.5%上升到2023年的18.8%,而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从76.5%下降到71.3%;另外在居民收入结构中,高收入群体
所占收入比重在上升,而中低收入群体所占收入比重在下降。
同时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较慢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却大幅度地增长。
要尽快改变这种有利于增加储蓄而不利消费的分配格局,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首先,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其次,当前企业利润大部分
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利润大部分又来自部门垄断产生的超额利润。
因此,国有企业每年应向财政上交一部分利润,财政将这部分利润主要用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支出和救济穷人。
第三,通过财政、税收、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最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还必须为农民和中小企业“开闸放水”。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是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流动性过剩矛盾在加剧,另一方面是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难贷款。
因此,要想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除了要从战略、制度和政策等方面消除其瓶颈外,还应为农民和中小企业“开闸放水”,以此来疏导流
动性过剩。
比如发行中小企业债券,将一批剩余资金通过债券形式贷给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又如,根据我们对四省25个村的调查,新农村建
设要完成农村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改厕、改厨、
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至少需要3万多亿元的投入。
除了财政投入外,其余资金完全可
以通过发行“新农村建设国债”来解决。
这样,既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消除流动性过剩的矛盾。
篇3: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买方市场的反映
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买方市场逐渐形成。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一直保持着供大于求的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供大
于求的行业也在逐渐向更多的领域延伸。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市场通过价格竞争实现利润,以利润的增加吸引生产要素转移,生产要素过多集中于其中一行业,一旦过于超过市场需求,就产生了产能过剩。
比如水泥和电解铝,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推进,需求急剧增加,价格成倍上涨,投资迅速膨胀。
~20水泥行业投资连续三年增长1倍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高达425亿元。
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亿吨,而生产能力为12.5亿吨。
20增幅回落,1~9月,同比下降10.8%,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仍有276亿元。
电解铝的情况也是如此。
前几年电解铝价格大幅上涨,电解铝项目大量上马,到
20底产能超过1000万吨。
目前在建电解铝能力112万吨,拟建能力140万吨。
如果这些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十一五”后期可达1300万吨。
而电解铝的国内消费量,年刚超过600万吨,年也就700多万吨。
2.产业国际转移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世界性产业重组步伐加快。
发达国家利用掌握先进技术和既有发展基础的优势,把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大量转移
到国外,而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集中新上了许多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
比如铁合金,我国是世界铁合金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三者分别占世界的40%、30%、30%。
目前,我
国共有铁合金生产能力2200多万吨,在建能力161万吨,拟建项目123万吨。
这些项目建成后,总能力将达2497万吨。
2004年国内表观消费量688万吨。
需
求量1200万吨。
2004年铁合金产量867万吨,同比增长35.95%;出口219万吨,增长20.3%。
但是,这种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
电石的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电石生产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在国际上电石法渐被取代。
但是,我国2004年底国内电石生产能力1600万吨,是当年实际产量(802万吨)的2倍。
而目前在建和拟建的项目仍然不少,到20产能将超过2000
万吨。
届时国内电石需求量只有1370万吨。
3.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新上项目时,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市场供求情况掌握得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把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作为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有的甚至违反客观规律、不顾未来效果地干预企业活动,跟风投资,盲目扩张。
财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强化了增加投资的内在冲动。
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和市场竞争主体,对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问责制,潜存着信贷风险。
资本、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到位,价格杠杆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不能抵制反而助长了盲目投资。
国有企业产权不清,责任意识不强。
一些重要行业市场准入标准不健全。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致使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大打折扣。
篇4: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要充分估计若干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一是有些行业效益下降。
水泥,2005年前10个月,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
60.6%。
规模以上水泥企业亏损面超过40%。
电解铝,2005年上半年,占总能力80%的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盈利同比下降72.6%;亏损企业亏损额5亿多,亏
损面63%。
铁合金行业平均开工率只有40%左右,亏损面50%。
钢材全行业实现
利润已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2005年11月下降47%。
二是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水泥行业140万人,43%的亏损面,意味着几十万人
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出现问题。
三是增加金融风险。
电厂、钢厂等行业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银行。
一旦这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就会增加银行的呆坏账。
从历史上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看,爆发危机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重要行业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信用崩溃。
四是影响经济增长。
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比如钢铁和汽车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电力和煤炭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如果这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五是加剧资源紧张。
资源紧张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
而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必然是对资源紧张的雪上加霜。
目前我国铜产能超过300万吨,但原料69%
需要进口。
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50%来自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
用于我国的消费,钢铁工业耗能2亿吨标准煤,耗用新水近40亿吨。
再比如铜,2004年全国铜加工消费精铜320万吨,但国内铜矿资源仅能供给100万吨,进口依存度69%。
铝土资源,按目前氧化铝产能估算,现已探明储量仅能用10年。
六是造成环境污染。
电石、焦炭、铁合金等都是高污染行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如电石,95%的生产装置为内燃式或敞开式炉型,每生产1吨电石平均排放8000~9000标准立方米烟气。
2.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对若干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要理性分析,既要充分估计其严重性和危害性,也不宜估计过重,贸然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在方法论上,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绝对平衡的观念,正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现实。
要接受买方市场,习惯买方市场,利用买方市场。
要树立新理念:适度的供大于求,有利于竞争,充分竞争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纺织、家电等行业,也曾出现过产能过剩。
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强制性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从家电来看,经过激烈的竞争,打造出不少有竞争力的品牌,发展势头很好。
从纺织来看,近5年来,纺织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8%,纤维加
工量2416吨,占全球36%,纺织品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3%。
行业的运行质
量改善,效益提高。
2004年利润比增长94%,劳动生产率每人一年44600元,
比20提高30%。
2005年1~9月利润同比增长32%。
当然,目前棉纺行业投资
增长57%,也应注意风险。
在价格和效益评估上,不仅要看一些行业,而且要看全社会,要看总水平。
就利润而言,第一,有些行业利润下降是理性回归。
第二,利润总是在各行业之间转移的。
第三,目前工业利润总体情况是好的,同比增长20%左右,且是在上年同期增长
近40%高增长基础上的攀升。
就价格而言,价格波动是供求关系的反映;有人认为,出现产能过剩,表明存在“通缩”。
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目前并无通缩,经济增
长率高,总体效益好,物价总水平稳定,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
在预测发展前景上,要树立可以解决问题的信心。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是存在的,而且不能低估,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总体是好的。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还在加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需求潜力巨大。
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有信心在发展中得到妥善解决。
从有利条件分析,政府有相当强的调控能力,包括财力连年大幅度增加和宏观管理经验不断丰富;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企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3.变挑战为机遇加快实现科学发展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证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应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契机,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产能过剩是挑战,也是机遇。
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和产品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两个“倒逼”机制的作用,推进结构调整
和产业升级。
这些过剩的行业,大都属于市场调节领域,应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二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比如可以促进发展循环经济。
以焦炭为例:目前国内焦炭实际消费量2亿吨,而生产能力近3亿吨,扣除淘汰落后能力外,每年仍有1000多万吨的在建和拟建能力,产能过剩明显。
价格,2004年4月,国内焦炭
价格涨到每吨1500~1600元,出口价格400美元。
2005年以来,价格下跌,10
月下旬,国内市场价格跌到1000元,出口130美元。
目前发达国家的焦炭主要用于钢铁冶炼,其中95%的焦炭生产能力作为钢铁企业的配套设施进行布局。
焦炭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余热、焦油等能够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钢铁企业用焦量占焦炭产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联合
企业内,67%的焦炭生产能力为独立焦化生产企业,除少数作为城市煤气供应的市政配套设施外,大部分集中在煤炭产区,远离产品用户,难以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因此要积极探索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三是提高产业集中度。
例如钢铁工业,应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促进钢铁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巩固鞍钢和本钢重组的成果,结合首钢搬迁改造,促进与河北省钢铁企
业的联合重组。
总结宝钢与上海冶金企业重组的经验,推动其它大型钢铁企业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
四是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新投资的项目往往是竞争力强的。
比如水泥,原有生产能力中,70%是立窑等落后产能;而新上项目,90%为
新型干法水泥,且以大型生产线为主。
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2005年比翻了一番,达到40%以上。
4.政府要不断改善宏观经济管理
一是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表明,需要调整“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这种观点是不能赞成的。
显而易见,如
果放弃“双稳健”政策,转为刺激性、宽松性宏观经济政策,后果将助长投资规模出
现新的膨胀。
有人认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会导致投资下降,并造成全社会“投
资萎缩”。
实际情况是,目前在建规模很大,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增加。
2005年前三季度在建规模22.4万亿元,前10个月,新开工项目14.7万个,计划投资总规模
增长28.5%。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需求很大,且经济
增长处于上升期,需要投资支撑。
投资膨胀的机制依然存在,而且社会资金积累规模很大,银行大量存差,有继续扩大投资的条件。
实践表明,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低水平品种有得以继续生存的空间。
只有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比较充分的竞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区别对待,适度微调,有保有压。
主要政策目标是防止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恶化,特别是要防止出现过于集中同时出现,防止重要行业出现资金链断裂。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包括完善行业规划,以增强银行贷款、供地、环评的科学性;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标准,包括环保、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以促使新上项目提高质量和水平。
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是宏观调控成功与否的关键。
“压”要有力,“保”要坚决。
“压”,包括:原则上不批新上钢厂项目;每年淘汰立窑水泥产能5000万吨;淘汰敞
开式和产能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铁转炉、电炉;淘汰达不到规模和安全标准、不具备整合改造条件的小煤矿;淘汰5000
千伏以下矿热炉、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逐步关停小油机和5万千瓦以下凝
气式燃煤小机组。
“保”包括: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开发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持大型钢铁集团的重大技改和新产品项目,加快开发冷轧钢片
技术,提升汽车板生产水平,推进大型冷热连轧机组本土化;支持高产高效煤炭矿
井建设和提高煤矿安全整体水平的技术改造等。
三是研究建立对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破产企业实施救助的办法和机制。
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培训,给予信息引导。
帮助解决银行贷款呆坏账问题.
产能过剩的评价标准
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
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
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
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