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但是她最擅长的还是词,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不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

李清照人生历程的转换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心理历程,她所经历的不同时期使她产生了别具风格的词风和情感,故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关键词:易安体风格人生历程南渡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1155)山东济南人,有一代词宗之称,李清照独有那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更使其词别出一般,精妙婉约而别具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里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豪迈之气。

词艺的“精妙”与“别是一家”的追求,更是她以为数不多的词篇登上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巅峰。

她的词不仅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女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突然间,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不仅闯入了被男性长期垄断的文坛,并且登上与男性名家平起平坐的位置。

无怪历代文人作家对此惊诧赞叹并刮目相待了。

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易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于闺阁也。

”①陈廷焯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

”“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②谭玉生在《论易安词》绝句中说:“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他认为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如同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一样,璀璨而显赫。

李清照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一、前期的懵懂少女和多情的少妇生活
(一)春愁难释,感时伤春的少女
南渡前,济南才女李清照生活的十分惬意。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是苏东坡的学生,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博雅能文,温婉贤惠。

受这样文学官宦家庭的熏陶,能够使她更细微的体验生活,不仅给了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育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需的艺术才能,使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

李清照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如果把李清照前期作品拿出来品,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主要有孤独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独特的喜爱之情更加体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只因她热爱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情趣从而使她对大自然产生了无尽的热爱,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一个对待生活及其细致的一个人,正因为她这种女性独有的细腻感使她写出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大自然的词篇,还有的就是写的她对离鸟花草的眷顾。

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勒出了自己在少年的时代读书学习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快乐游玩的情态。

上片写一个少女在荡秋千之后的酣畅情态,下片写客人来之后,慌慌忙忙地把鞋子脱掉,含羞溜走的娇怯模样,但当她溜进门以后,便无事般地“倚门回首”一面把青梅举起来,顽皮的嗅着。

短短的一个片段,把小姑娘的活泼机敏而又有点儿淘气的神态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

在《如梦令》中我们又看到了李清照少女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写于喝醉酒后又贪玩而高兴而忘归的少女们,在回舟途中误入“藕花深处”,由于争着抢着划船赶路,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散,笔调非常的轻松活泼,语言生动流畅,反映出少女们焦急返回的心情,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情态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这是一首珍惜大自然,歌颂大自然的作品。

这类词篇大都继承诗词中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而又有所拓新,这是一幅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画的是湖上的深秋图景。

上片写湖面的大轮廓,碧波“红稀香少”,水光山色却使人倍感亲切。

作者不是悲秋,而是沉迷在这大好的秋景里“说不尽、无穷好”;下片在水光山色与碧波浩渺的背景中,着力于具体景物与细节的刻画。

这里有“莲子”、“荷叶”,有“苹花汀草”,有“眠沙鸥鹭”。

各种颜色与各种形象的交错,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洋溢着浓郁的生活热情。

《如梦令》、《怨王孙》这两首词描写了迷人的大自然界景色和壮丽的祖国风光,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另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女子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快乐的出游,而且又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正是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使得她能够形象逼真的描绘大自然,感悟自然。

我们看她的另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创作的名篇,在词中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写的是在春天夜里的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女词人预感到了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茂盛,花事凋零了,因此,次日清晨急切的问“卷帘人”询问窗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以“海棠依旧”答之。

对此。

女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卷帘人”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误差。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女词人对春天将近的惋惜之情。

全词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出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

(二)初婚少妇的浓情惬意
告别了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少女时代,十八岁时与还是太学生的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从事学术研究与诗词唱和,两人情投意合,又是文学上的知己,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生活美满和谐,美好的爱情使得李清照文思泉涌,她在诗词的创作中大胆的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缠绵而又真挚,语句清新别致,我们来看这首《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一次幽会的过程,传神地描写出了少女的娇柔神态与恋爱心理,期待幽会时的喜不自禁,幽会后寄信重约相见日期,都说明了这次幽会给了词人极其甜蜜的感受。

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特别大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

女词人的另一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充分展现了词人对美,对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其实这首词就是作者借花衬人,借着与鲜花斗艳,表露出了初婚女子娇嗔之态与婚姻生活中洋溢出的幸福感。

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晒女,词人此处却用少女比拟鲜花,别开生面,绝妙传神。

笔法虚实相映,春花与少女两个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这首词从观察生活的细腻,刻画少女心理活动的真切以及提炼口语入词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的。

(三)离别相思之情难于言表
初婚不久的李清照沉浸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中,但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丈夫赵明诚出仕为官,一对鸳鸯被无情的拆散,夫妻二人隔河相望,就给了多情的词人带来了悲秋和苦闷,深闺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内心的那份思念和忘穿秋水的等待,使女词人在婚后不久写下了《一剪梅》:
“红藕相残玉簞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写初秋时节。

女词人独泛兰舟,怀念夫君,盼望书信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相思,词人直抒了自己的相思情感,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的心态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反映了作为女词
人所具有的那种细腻独特的感受。

总之,在北宋词坛上,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已经引人瞩目。

她善于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中精心提炼,自铸新词,且新鲜准确,生动活泼,短短几句就往往能创造出呼之欲出的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意境,虽然常常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但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处。

她的词风婉丽恬美,被认为是婉约的代表作家之一,前期作品词爽朗明快,风格清丽,善于描写自然,反映闺阁趣事和歌唱离情别意,反映相思之苦。

二、后期国破亡夫,生活颠沛流离
(一)国灭夫亡之痛
似乎到了这个时期李清照的幸福和快乐也停到这里,金兵入侵,朝廷变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丈夫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再后来她与丈夫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命是由四个方面维系支撑而延续存活的,这就是家国、夫君、文物与诗词创作。

国破家亡、丈夫早死、文物丧尽,已使她失去生命支柱的四分之三。

李清照晚年苦撑苦熬而能得以生存,完全是靠词的创作这唯一的生命支柱支撑着,才得以走完她人生的最后历程,国家的不幸和由此而造成的一连串个人的不幸,使李清照身心负荷了难以承受的摧残,安定芬馨的早年生活突变为长期的颠沛流离,美满幸福的婚姻消解成畸零的孤孀而又全无子嗣;精心收藏并借以进行学术的金石文物丧失殆尽;追随朝廷四处流亡的爱国赤心反遭“玉壶颁金”的诬陷。

前期的幸福生活与后期悲惨遭遇,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与个人遭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在词人内心深处也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诸种因素的综合,便形成了“易安体”晚期内容,风格与特色。

李清照看到了北宋当时的形势,同时她也认识到了北宋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看到了因为当朝者的软弱无能,使众多百姓像她一样流离失所,激发了她强烈的爱国情绪,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而追忆逝者之情,更徒添悲伤。

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形象的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思,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与哀愁。

心情欠佳,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词人夜不能寐,如果沉沉的睡去,那么还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却越难入眠,词中的一切,都令人生愁、催愁、添愁。

开头这十四个叠字,就非常人所能写出。

罗大经曾评曰:“起头连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③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李清照文笔的不俗。

在这种凄凉的氛围下词人就自然的思念起丈夫,往事一幕幕伤心一幕幕,那种孤独的阴冷是由孤独寂寞引起的,独自饮酒只会更徒增凄凉,眼前的景物,使词人连用叠字,如泣如诉,反映了她遭遇亡夫之痛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因此抒实情,说实话,写实感便成了这首词的主要特征。

(二)物是人非空悲切
李清照的晚年时期在无尽的孤独、寂寞与无奈之中度过。

在绍兴之后逐渐
安定下来,凄凉的身世之感却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在风格上的突变,由清丽婉约变为凄怆沉痛,正像她的一首《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首词写于金华避难时期,当时词人已年逾五旬。

在这期间,李清照经历了丈夫病逝的重创及“玉壶颁金”的诬陷以及流离逃乱的生活,上片伤春伤逝,点季节与特殊情境。

下片欲摆脱愁苦,却将国恨家愁提升到无尽无休,无法排遣的更高层次,恨重愁深,转折自然,新颖别致,语尽情要;乍翻乍覆的曲折语境,也正展示着她内心百感交集的心态——这正是一个有着美好回忆却又面对凄惨现实的女性所具有的特种心态。

因此这“物是人非”之感,就构成了她后期词的基本内容。

这种感慨,有时候是通过“回忆”和“对比”直接写出来的,有时则是把过去“隐去”而主要仅写今日之伤感。

来看她的这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
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蒲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在一年众多的节日中,宋人最重元宵佳节。

这首词抒写了饱经忧患和离乱的晚年生活,国家的兴衰巨变与个人身世沉浮之感,隐现在字里行间之中,题材是元宵佳节,词人没有过多的描写繁闹的节日景象,反而今昔与往日相对比,表达了其“物是人非”的感触。

李清照前期曾在哲宗和徽宗两期的汴京城里,度过了很多个元宵节,所以确是一个“过来之人”。

请看她轻轻几笔:“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蒲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就把北宋“太平年间”的元宵盛况勾勒了出来。

而南宋的情况又是怎样呀?不管是回忆“中州盛日”也罢,还是面对今日之“元宵佳节”也罢,词人现在的景况,却以“今非昔比”和“已非人比”了,所以词人只能独自躲在家中,“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其酸楚之情,不禁令人十分凄然!故在这样一首小词之中,就包含有了无限深切的故国兴亡和个人盛衰之感在内。

通过今昔往日的对比表现出了作者的家国之恨的浓重。

总之李清照后期多写流离之苦,思旧怀乡或抚今追昔之作,在风格上虽有几篇豪放之作,然后多数作品的基调都是凄苦而哀伤。

通过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对比,照出了李清照一生的坎坷,概括地反映出了词人一生走过的道路,从她词体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残酷的社会是怎样把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和思愁离绪的幸福少妇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生活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在孤独寂寞和饱受生活的煎熬中度过了她的一生,同样,社会的大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词人的创作,可以从金兵入汴京把李清照的一生分为两个历程,前期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词人所看到的是花草鸟虫的大自然的种种以及婚后的一些“闺怨”之作,风格是那么的爽朗明快,我们所能看出来的是一个调皮的少女和一个多情少妇在抒写着美好的活;而到了后期,李清照人生的完全颠覆使她的身心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国破家
亡,流离失所的生活让她饱受了生活的苦难,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词风,因此后期的词多是对国破家亡的哀愁和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李清照是词坛的一个传奇,正是这种变换莫测的人生遭遇造就了她在女性文学独一无二的低位。

参考文献:
①杨慎《词品》卷二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③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