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周教案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周
第一课时
课题:四边形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时:4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及矩形的定义、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内容;
(2)会运用上述内容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证明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定理的内容,难点是定理的运用.
导学过程:
1.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填空)
2.平行四边形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边: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 两组对边分别;
角: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四对邻角;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边:两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角:两组对角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平行四边形= (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一边,h表示这条边上的高)。

例: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AE = CF,连DE、DF、BE、BF,试判断四边形DEB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请考虑用多种方法)
3. 矩形(长方形)
(1)矩形的性质
边: 矩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且;
角: 矩形的四个角;(既相等又互补)
对角线: 矩形的对角线且;
对称性:矩形既是图形又是图形。

(2)矩形的判定
①有三个角是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有一个角是的四边形是矩形;
③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矩形的周长和面积
C矩形= ,S矩形= (用a、b分别表示矩形的两边)。

例:在矩形ABCD中,BC = 2,AE⊥BD,垂足为E,
∠BAE = 30°,那么ΔECD的面积是多少?
4.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四边形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时:4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理解菱形及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内容;
(2)会运用上述内容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证明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定理的内容,难点是定理的运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填空
1. 菱形
(1)菱形的性质
边: 菱形的两组对边分别, 四条边都;
角: 菱形的两组对角(四对邻角)
对角线: 菱形的对角线;
对称性:菱形既是图形又是图形。

(2)菱形的判定
①四条边的四边形是菱形;
②有一组邻边的四边形是菱形;
③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
(3)菱形的面积
S菱形= (用a表示菱形的边,h表示这条边上的高);
S菱形= (用m 、n表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

例:若菱形的边长为1cm,其中一个内角为60°,则它的面积S菱形= 。

2. 正方形
(1)正方形的性质
边: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 四条边都;
角: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既相等又互补);
对角线:正方形的对角线且;
对称性:正方形既是图形又是图形。

(2)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是正方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是正方形
(3)正方形的面积
C正方形= ,S正方形= (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3.几种常见的距离
(1)点到点的距离:连结这两点的的长度;
(2)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的长度;
(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在这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
二.自我检测
1.如图,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B在
x轴上,C在y轴上,且∠OBC = 30°,求A、D两点的坐标。

2. 在ΔABC中,AB = 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①DE = DF
②当∠A=90°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

3.如图,ABCD是一块四边形菜地的示意图,EFG是流过这块菜地的一条水渠,水渠东边的地属于张家承包,水渠西边的地属于李家承包,现在,村委会在田园规划中,需将流经菜地的水渠改直,并要保持张、李两家的承包土地面积不变,请你设计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三.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四边形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时:4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矩形的概念、特殊的性质及其判定。

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导学过程
一、提问。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有哪些?
二、自我挑战。

1.如图,矩形ABCD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如果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的和是86厘米,对角线长是13厘米,那么矩形的周长是多少?
2.如图,在矩形ABCD中,找出相等的线段与相等的角。

3.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③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④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⑤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⑥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⑦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⑧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已知:如图,□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
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
图形,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四边形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时:4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菱形的概念、特殊的性质及其判定。

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导学过程
一、提问。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有哪些?
二、应用举例。

1. 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2∠B,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B=5,OA=4,OB=3,求这个菱形的周长与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写出解答过程。

) (组内互相检查,指出存在问题。

)
3. 已知:如图,△ABC中,∠ACB = 90°,BE平分∠ABC,
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 = EH,在Rt△BCE中,∠CBE+∠CEB = 90°,在Rt△BDF 中,∠DBF+∠DFB = 90°,因为∠CBE =∠DBF,∠CFE =∠DFB,所以∠CEB =∠CFE,所以CE = CF.
所以,CF = CE = 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三.当堂训练
练习册p51页3、4、5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四边形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时:4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正方形的概念、特殊的性质及其判定。

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
能力。

导学过程
一、提问。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有哪些?
二、应用举例(组内讨论完成)
1.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求∠ABD、∠DAC、∠DOC的度数。

(此题要求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用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
2.如果要用给定长度的篱笆围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那么应当把这区域围成怎样的四边形?
3.(练一练眼力)在下列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有多少个矩形?
4.已知:如图,△ABC中,∠C=90°,CD平分∠ACB,DE⊥BC于
E,DF⊥AC于F.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三.当堂检测
配套练习册P55页1、2、3、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课后反思:
第十五周
第一课时
课题:等腰梯形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时:1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06-P10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梯形?什么是梯形的上底?什么是梯形的下底?什么是梯形是高?什么是梯形的腰?
2.什么是等腰梯形?什么是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教材上是如何发现的?你能证明它吗?
【当堂训练】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

3.等腰梯形ABCD中,AB∥CD,A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
4.等腰梯形ABCD中,AB=2CD,AC平分∠DAB,AB=4√3,
(1)求梯形的各角。

(2)求梯形的面积。

【要点归纳】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如图: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C+AD,求∠DBC的度数。

A
D
B C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等腰梯形的判断课型:新授课时:1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这个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的思想。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梯形的判别条件。

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什么是梯形?梯形一般分为哪几类?
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提示: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整理)
学习新知:
学习教材P108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证明一下。

2.你能尝试着写写等腰梯形其他性质的逆命题并证一下吗?
【课堂练习】
教材P108第1,2,3,4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B.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C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 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 【要点归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B=90°,AB=14cm ,AD=18cm ,BC=21cm ,点P 从A 点开始沿AD 边向 点D 以1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点开始沿CB 边向 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t 秒,求t 为何值时,梯形PQCD 是等腰梯形?
B
C
D
A
P
Q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重心 课型 :新授 课时:1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审核人: 上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通过寻找常见的几何图形重心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的过程,了解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课题的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难点:实验活动的规范操作,以及寻找三角形的重心。

【导学指导】
学习操作教材P112——P114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物体的重心?
“均匀”的木条的重心在哪?为什么?由此我们得到线段的重心就是 。

“均匀”的正方形的重心在哪?“均匀”的矩形,菱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由此我们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就是
根据上面的实验,我们要找一块质地“均匀”的三角形的重心,也就是要找具有什么特征的点?所以应该怎么办?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重心就是
由上面的操作实验,我们如何找到任意一个多边形的重心在什么位置?
【当堂训练】
1.圆的重心是 。

2.请用尺规作图法作出△ABC 的重心。

【要点归纳】
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活动,你得出哪些主要结论?在得到这些结论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拓展训练】
如图所示是一个矩形缺损一个角(也是矩形)的平面图形,请画出一条直线将该图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并简要说明理由。

A
B
C
E
F
D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四边形课型:复习课时:1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导学指导】
一、画出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相关知识。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1.矩形
2.菱形
3.正方形
(三)梯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1.一般梯形
2.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
(四)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五)本章中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的做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3);
(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梯形课型:练习课时:1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一、导学过程
(一)典例精选
1.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
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
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
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
—EC=BC—AD=9cm.
解(略).
2.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
∠ABC,BE⊥AC于E.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
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
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
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个人展示)
另证: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
≌△FDC即可.
(二)当堂训练
填空
1.(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3)等腰梯形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
2.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
AD=BC,BD平分∠ABC,∠A=60°,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
各边的长.(AD=DC=BC=4,AB=8)
5.求证:等腰梯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6、课后练习
(1)填空: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 ,最小角为 .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 和49cm ,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7.布置作业
(1)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CD//AB ,∠=A 40 ,∠=B 70 .
求证:AD=AB —DC .
(2)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DE ⊥CE ,求证:AD+BC=DC .(延长DE 交CB 延长线于点F ,由全等可得结论)
课后反思:
第十六周 第一课时
课题:平均数 课型 :新授 课时:3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审核人: 上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
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当堂练习】
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
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甲乙丙
创新74 66 70
综合知识85 72 50
语言45 66 90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取?
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要点归纳】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考察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三个班的各项卫生成绩情况分别如下:
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1班8.5 9 9.5 9
2班9.5 8.5 9 9
3班9 9.5 9 8.5
请你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根据你的评分方案计算一下哪个班的卫生情况最好?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平均数课型:新授课时:3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理解把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看成加权平均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计算加权平均数。

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7-P129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你能为教材P127的算术平均数举一个例子吗?
把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与上节课的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对比,思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材P128的“探究”中,各组的载客量不是一个具体值,怎么办?
你的计算器能求平均数吗?试试看。

【课堂练习】
教材P129练习第1,2题。

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5人。

期末数学测试中,一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1.5分,二班学生的平均分是83.4分,这两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
【要点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小民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如果小民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小民和小亮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支出均分别为3600元,1200元,7200元。

小民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10﹪,20﹪,30﹪,小亮家今年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20﹪,30﹪,10﹪。

小民和小亮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相等吗?它们分别是多少?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平均数课型:新授课时:3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

能正确有效应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

难点:能根据不同特点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导学指导】
我们知道,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用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学习教材P129-P130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教材p129“例3”中,表格里没有组中值,怎么办?
某灯泡厂要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考察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
命合适吗?由这1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可以吗?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课堂练习】
教材P130练习题。

小妹统计了她家10月份的长途电话费清单,并按通话时间画出直方图。

这张直方图与第1题中的直方图有何不同? 从这张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妹家10月份平均每个长途电话的通话时间是多少?
你认为能通过(3)的结论估计小妹家一年中平均每个长途电话的通话时间吗?
15
1
5
10
20
25
时间/分
频数(通话次数)
51015202530
【要点归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某瓜农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了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约600个,在西瓜上市前该瓜农随机摘下10个成熟的西瓜,称重如下:
西瓜质量/千克
5.5
5.4
5.0
4.9
4
.6
4.3
西瓜数量/个
1 2 3 2 1
1
计算这10个西瓜的平均质量,并根据计算结果估计这亩地的西瓜产量约是多少?
某班同学进行数学测验,将所得的成绩(得分取整数)进行整理后分成5组,并绘成频数分布直方图,请结合直方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2)80.5-90.5这一分数段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 这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分数
人数
50.5181512963
60.570.580.590.5100.5
410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众数及中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3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审核人: 上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掌握中位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能应用中位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感受中位数的特点及其与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的概念,能应用中位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感受中位数的特点及其与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30-P131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中位数?
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课堂练习】
教材P131练习题。

在一次测试中,全班平均成绩是78分,小妹考了83分,她说自己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水平,你认为小妹的说法合适吗?下面是小妹她们班所有学生的成绩:
20,35,35,40,40,52,63,65,74,79,80,83,84,84,85,85,85,85,85,85,86,87,87,87,87,87,87,87,87,87,87,87,87,87,88,88,90,91,92,93,95.
由数列可知,小妹的成绩在全班是中上水平吗?多少分才是中上水平?
【要点归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约翰先生有一个小工厂生产超级小玩意。

管理人员由约翰先生,他的弟弟,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工和十个工人组成。

工厂经营得很顺利,需要增加一个工人。

汤姆需要一份工作,应征而来与约翰先生交流,约翰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美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美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汤姆工作几天后找到约翰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问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美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美元呢?”约翰说:“啊,汤姆,不要激动,平均工资是300美元,你看,这是一张工资表。


人员约翰约翰的弟
弟约翰的亲

领工工人合计
工资x/美

2400 1000 250 200 100
人数f 1 1 6 5 10 23
fx 2400 1000 1500 1000 1000 6900
请你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约翰说每周平均工资300美元是否欺骗了汤姆?平均工资300美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汤姆找工作时,你认为他应该首先了解什么工资?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众数及中位数课型:新授课时:3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审核人:上课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掌握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能应用众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感受众数的特点及其与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能应用众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众数的特点及其与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31-P132 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什么是众数?
众数与中位数、平均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课堂练习】
1.教材P132练习第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