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00529答案及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一)模考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今文艺学对“文体”的一般理解是()
A.以文为本B.修改前的初稿
C.成为书本的文字D.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2.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
”这是指小说注重()
A.结构B.声音美
C.格律D.押韵
3.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
A.艾布拉姆斯B.艾略特
C.英加登D.苏珊·朗格
4.与自然科学相比,文学艺术关注的中心问题是()
A.自然世界的奥秘B.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
C.客观世界的规律D.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视野的人
5.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
A.语法、逻辑、修辞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D.字法、词法、句法
6.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
A.黑格尔B.希尔特
C.歌德D.席勒
7.“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 ( )
A.《周易·系辞》B.《庄子》
C.王充《论衡》D.叶燮《原诗》
8.“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康德B.黑格尔
C.姚斯D.理查兹
9.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是()
A.诗歌B.小说
C.散文D.剧本
10.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A.毛宗岗B.金圣叹
C.脂砚斋D.张竹坡
11.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
A.故事时间的长短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D.叙述时距的变换
12.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A.情节B.情景
C.故事D.场景
A.诗歌、小说和剧本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
A.意与境浑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D.典型环境
15.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
A.创作冲动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D.创作经验
16.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17.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
A.显露情感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D.传达情感
18.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
A.情调B.气势
C.氛围D.韵味
19.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关注的是风格要素中的()A.独特的言语形式B.作家的创作个性
C.内容与形式D.读者感受
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叙述标记的作用有()
A.提示写作意图B.显现人物形象特征
C.加快叙述节奏D.变换叙述视角
E.显现叙述者声音
22.格雷马斯提出的叙事行动素范畴包括()
A.主体对客体B.送信者对受信者
C.助手对敌手D.英雄对假英雄
E.主人公对反面角色
23.抒情的一般原则包括()
A.诚挚性原则B.典型性原则
C.现实性原则D.独特性原则
E.感染性原则
24.抒情的修辞策略包括()
A.意象B.典型
C.隐喻D.典故
E.悖论
25.对于读者而言,文学作品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A.满足接受者的阅读要求B.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C.具有较高的伦理水平D.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E.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概略
27.文学风格
28.文本
29.艺术变形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
30.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31.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32.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说明文学文本的三个基本层次。
33.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35小题各12分,第36小题14分,共38分) 34.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文学接受形成的主客体条件。
35.运用有关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理论来分析阿Q的人物性格。
36.结合具体作品来阐述文学形象所唤起的美感形式的具体表现。
1-5DBCBC 6-10 BACAB 11-15 BACBB 16-20 BDBBB
21 AB 22 ABC 23 ADE 24 ACDE 25ABE
36.答:对文学形象审美属性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应当注意到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直接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艺术形象往往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集中升华而来,因此,这种形象往往“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是文学形象中最常见的审美类型。
(2)通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这类艺术形象是作家凭着“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的结果。
(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一种被污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他们的丑陋正是强者之罪、社会之罪,当作家倾注大量的同情去描写这种弱者的丑陋时,更容易呼唤读者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从而达到追求美好境界的正面效果。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有人称现代艺术是审“丑”的艺术,但并非赤裸裸地展览丑恶现象,而往往是超越生活具象和细节真实,通过夸张、变形和象征手法去揭示社会人生本质上的丑恶与荒诞。
这样看来,凡是文学形象,都应当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象。
因此我们再次强调: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6概略是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
27.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8.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9.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30创作动机并不是仅仅起到激励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用,创作动机作为作家创作活动的最终意图,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作品的风格与基本价值取向,甚至还能决定一部作品的成败。
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
创作手法和技巧是在一定的创作动机的指导下被作家选择和使用的。
所以不同的创作动机就会导致作家对不同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
一部作品在内容方面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作家的创作动机。
(3)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作家出于怎样的目的去从事创作,也往往会表现在作品的风格上。
31.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特征是:
(1)哲理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作为“表意之象”,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
(2)象征性
这是文学意象基本表现手段。
这里的“象征”,是取狭义象征论。
另有一种广义象征论,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象征的,由于缺乏理论针对性,本书不拟采纳。
对于狭义的象征,黑格尔曾有过严格的界定,他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
(3)荒诞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在现代艺术中,“荒诞”成了一个极常见的术语,如“荒诞派文学”、“荒诞派戏剧”等,其实都是由象征意象的形象的“奇辟荒诞”引起的。
(4)求解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由于象征意象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念,那么对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的过程。
这种审美求解的过程有点近似猜谜。
当象征意象以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眼前时,常使人一接触它头脑里便顿生疑窦。
32.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没有这种存在方式,就不可能有文学。
作家的写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而读者的阅读则首先必须借助这种语言组织。
因此,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2)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文学形象系统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这一层面既离不开文学语言组织,又规定着文学意蕴世界。
(3)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这一层面依存于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语言组织。
33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审美特性,当意识形态性与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变成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独立系统。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不是简单的,既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它是复杂的、丰富的,它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毋庸讳言的。
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只阶级。
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各自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
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
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
(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又一表现,就是它不以功利为目的,但又有功利性。
文学是审美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游戏,就是娱乐,就是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仔细一想,它似乎又有功利性,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34.一、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接受者的兴趣
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
接受者仅有一般的文学兴趣还不行,还必须有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特定的兴趣,如此阅读才能现实地进行。
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持一种审美的心态。
文学作品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一片想象的审美天地。
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
阅读是接受主体主动、自主的精神活动,也是接受者与他人外部世界交往、交流的一种方式。
二、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相对于读者而言的一定的条件。
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作品必须满足接受者至少某一方面的阅读需求。
读者的需求因思想水平、文化基础与文学修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往往又是多种动机因素并存、混合的。
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文学接受是信息传递、精神沟通的活动,文学作品如果对接受者而言是难以理解的或不可理解的,就会形成阅读障碍而使接受活动无法进行下去。
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作品必须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文学接受是审美文化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要求读者与作品之间在思想与情感上呼应、沟通,同时也需要两者在艺术趣味上的契合、一致。
35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
1、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2、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二、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
1、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
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总之,文学典型是显示幽特征、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包含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直观自身、认识生活的主要形式。
它是写实型作品的最高美学追求和理想范型模式,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之一。
36.对文学形象审美属性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应当注意到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直接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艺术形象往往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集中升华而来,因此,这种形象往往“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是文学形象中最常见的审美类型。
(2)通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这类艺术形象是作家凭着“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的结果。
(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一种被污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他们的丑陋正是强者之罪、社会之罪,当作家倾注大量的同情去描写这种弱者的丑陋时,更容易呼唤读者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从而达到追求美好境界的正面效果。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有人称现代艺术是审“丑”的艺术,但并非赤裸裸地展览丑恶现象,而往往是超越生活具象和细节真实,通过夸张、变形和象征手法去揭示社会人生本质上的丑恶与荒诞。
这样看来,凡是文学形象,都应当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象。
因此我们再次强调: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