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练题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练题总结
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患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
B.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唯一手段
C.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D.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答案:D
A、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A错误;
B、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B错误;
C、遗传咨询的第一步是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族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做出诊断,C错误;
D、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D正确。

故选D。

2、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D.F2中A基因频率为2/9
答案:D
分析: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
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因此种群中只存在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

A、根据题意,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匍匐型个体Aa占80%,野生型个体aa占20%,则A基因
频率=80%×1/2=40%,a=60%,子一代中AA=40%×40%=16%,Aa=2×40%×60%=48%,aa=60%×60%=36%,由于A
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子一代中Aa占(48%)÷(48%+36%)=4/7,A错误;
B、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每一代都会使A的基因频率减小,故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
C、子一代Aa占4/7,aa占3/7,产生的配子为A=4/7×1/2=2/7,a=5/7,子二代中aa=5/7×5/7=25/49,由于
AA=2/7×2/7=4/49致死,因此子二代aa占25/49÷(1-4/49)=5/9,C错误;
D、子二代aa占5/9,Aa占4/9,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9×1/2=2/9,D正确。

故选D。

3、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


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
..的是()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答案: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由于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
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
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物种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答案: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种群是由彼此可进行杂交的个体组成的,因此种群是一个遗传单位。

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携带着一定的基因组合,它是种群总基因库的一部分。

进化过程包括基因库的变化和遗传基因组成表达的变化。

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环境的选择压力对于种群内个体的作用。

自然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后裔,
其基因对以后的种群基因库贡献大反之亦然。

种群的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就是进
化过程的具体表现。

因此,种群的进化是世世代代种群个体的适应性的累积过程。

因为环境的变化是永恒的所
以种群通过某些个体的存活,其适应性特征也在不断变化着。

新的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物种
进化通过种群表现出来,所以种群也是进化单位。

A、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通过遗传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正确;
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D正确。

故选B。

5、生物学家提出了“线粒体是起源于好氧细菌”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了某种好
氧细菌形成共生关系,最终被吞噬的好氧细菌演化成线粒体。

下列多个事实中无法支持该假说的是()
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自雌性亲本
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C.真核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
D.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
答案:A
分析:该题考查“线粒体是起源于好氧细菌”的假说,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
主要来自雌性亲本,这与题干假说无关,不支持题干假说。

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
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真核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与细菌拟核DNA相同、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均支持
该假说。

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自雌性亲本,这与题干假说无关,不支持
题干假说,A错误;
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支持题干假说,B正确;
C、真核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与细菌拟核DNA相同,支
持题干假说,C正确;
D、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支持题干假说,D正确。

故选A。

小提示:认真阅读题干,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

6、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随
机交配,则下一代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B.4:4:1C.1:2:0D.1:2:1
答案:B
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25%÷(25%+50%)=1/3,Aa占2/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的基因频率为
1/3。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a个体间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3)2=4/9,Aa的频率=2×1/3×2/3
=4/9,aa的频率=(1/3)2=1/9,因此,AA∶Aa∶aa=4∶4∶1,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小提示: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
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

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
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7、枯叶蝶在飞行时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在停息时,其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

下列关于枯叶蝶
进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枯叶蝶的体色变化是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定向变异
B.枯叶蝶发生进化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C.捕食者对枯叶蝶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变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
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
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枯叶蝶发生进化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正确;
C、捕食者对枯叶蝶不定向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正确;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变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8、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A.同种地雀→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同种地雀
B.不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答案:C
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根据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地雀,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地理隔离)后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由于不同岛屿的选择方向不同,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逐渐形成生殖隔离,进形成新物种。

其过程是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故选C。

小提示:
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是()
A.某种群A有100个个体,80种基因型,种群B有500个个体50种基因型,则A种群的基因库比B种群的大
B.某桦尺蠖种群黑色(S基因控制)对浅色(ss)为显性,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

由于树干变黑,使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深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SS基因型变为11.5%,Ss基因型频率变为22.9%
C.某非常大的昆虫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30 .60和10个,随机交配一代后,相应的基因型频率变为36%、48%和16%,说明种群进化了
D.一个山谷中,由于山洪暴发使得某鼠群的个体被河流一分为二,这样过了很多年,结果两个鼠群大不相同,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B
分析: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A、基因库是指一定时间内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拥有的全部基因,A种群100个个体80种基因型的基因数量不一定就比B种群500个个体50种基因型的全部基因数量多,A错误;
B、与第一年相比,第二年中SS占11%、Ss占22%,ss占63%,因此第二年该种群中SS的基因型频率是11%÷(11%+22%+63%)≈11 .5%,Ss生物基因频率是22%÷(11%+22%+63%)≈22 .9%,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亲代中A=60%,a=40%,随机交配一代后,A=60%,a=40%,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
D、河流将鼠种群一分为二,很多年后产生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就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10、抗生素杀伤细菌的作用机理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等。

细菌中的突变品种能产生小分子配体与抗生素结合或者产生可以分解、修饰抗生素的酶类或者产生对于抗生素的转运蛋白或者产生抗生素的靶蛋白等方式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导致抗药性的出现。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生素可破坏或干扰细菌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自身代谢或生殖等过程
B.在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下,部分细菌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C.细菌的基因突变是自然选择结果,利于其基因多样性的增强
D.细菌的基因突变对其种族的繁衍和进化有利
答案:C
分析: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A、结合题干可知,抗生素杀伤细菌的作用机理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增殖)、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自身代谢)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干扰代谢和增殖)等,A正确;
B、在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下,能够抵抗抗生素的细菌存活下来,出现抗药性,出现适应性变化,B正确;
C、细菌的基因突变是自然选择前提和原材料,不是结果,C错误;
D、结合题干可知,细菌中的突变品种能产生小分子配体与抗生素结合或者产生可以分解、修饰抗生素的酶类或者产生对于抗生素的转运蛋白或者产生抗生素的靶蛋白等方式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导致抗药性的出现,因此细菌的基因突变对其种族的繁衍和进化有利,D正确。

故选C。

11、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B.50%C.42%D.21%
答案:C
分析: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

种群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80%×80%=64%,Aa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0%×20%=4%;种群2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2×60%×40%=48%,a的基因
型频率为40%×40%=16%。

两个非常大的种群合并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64%+36%
2
=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
32%+48%
2=40%,aa的基因型频率为4%+16%
2
=10%,合并后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50%+1
2
×40%=70%,
a基因的频率为30%。

种群中的个体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故选C。

小提示: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遗传平衡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2、果蝇长翅(H)和残翅(h)是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某种群有1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9%。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1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h基因频率降低了50%B.H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B
分析:题意分析:在没有迁入之前,该种群中残翅果蝇(hh)的比例是9%,则h的基因频率是30%,H的基因频率是1-30%=70%;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1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种群数量增加一倍,h的基因数目没有改变,则h的基因频率是30%÷2=15%,H的基因频率是1-15%=85%.
A、结合分析可知,加入的是纯合的长翅果蝇,而h基因的数量并未改变,只是基因总数增加一倍,因此h基因频率降低50%,A正确;
B、H基因频率增加了(85%-70%)÷70%=21 .4%,B错误;
C、杂合果蝇的数目不变,但种群数量扩大了一倍,因此杂合果蝇的比例降低了50%,C正确;
D、残翅果蝇的数目不变,但种群数量扩大了一倍,因此残翅果蝇的比例降低了50%,D正确。

故选B。

小提示:
13、现有两个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
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90%,a基因频率为1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

种群1数量为种群2的两倍。

假设两种群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
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A.27 .8%B.32%C.28 .6%D.42%
答案:A
分析:1 .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2 .若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基因型频率=2× 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 ×100%
1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90%,a的基因频率为10%,则AA=90% × 90%=81%,Aa=
2 × 90%× 10% = 18%,
aa=10% ×10% =1%,假设种群1有个体数量200个,则AA=162,Aa=36个,aa=2个;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则AA=70%×70%=49%,Aa=2 ×70% ×30% = 42%,
aa=30% × 30% =9%,根据种群1数量为种群2的两倍,假设种群1有个体数量200个,则种群2有个体数量100个,则AA=49个,Aa=42个,aa=9个;
2 .种群1的大小是种群2的二倍,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种群,则AA=162+49=211,
Aa=36+42=78个,aa=2+9=11个,则A=(211 × 2+78)÷(300×2)=5/6,a=1-5/6=1/6;
3 .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种群,而且是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
频率是Aa=2 × 5/6 × 1/6 =5/18≈27 .8%,A正确。

故选A。

14、过度繁殖是生物的一种能力,即可以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

如果条件适宜,产生的大量后代会占满整个地球。

下列关于过度繁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繁殖能力强的生物才具有过度繁殖能力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
C.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D.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答案: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AD、达尔文认为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错误,D正确;
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繁殖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并产生后代,B正确;
C、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C正确。

故选A。

15、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

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A.两者尚未形成两个物种
B.两者的外部形态有明显差别
C.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
D.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
答案:D
分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处于不同区域内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碍的原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于不同种群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改变,造成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进一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A、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两者之间可能已经形成两个物种,A错误;
B、两者的外部形态不一定有明显差别,B错误;
C、两者之间不一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C错误;
D、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它们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通过自然选择,生活食性等方面可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后大量繁殖,可判断它们朝不同方向进化了,即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多选题
16、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果蝇(aabb)杂交,A、a与B、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杂交后代作为第0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

装有食物的
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

连续培养7代,检测每一代a、b的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第2代成年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基因频率为0
C.连续培养7代的过程中,该果蝇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种群数量越大,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小
答案:ABC
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直毛基因为A,分叉毛基因为a,长翅基因为B,残翅基因为b,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将其作为0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
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所以自由交配的后代中残翅个体的生存率会
降低,b基因的频率会降低。

A、已知A、a和
B、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那么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杂交的第一代表现型均为直毛长翅,第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

题中说杂交后代作为第0代,那
么应是第1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且残翅个体会被淘汰,所占残翅比例会下降,第二代也不满足9:3:3:1的性
状分离比,A错误;
B、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仍有可能存在基因型为Bb的个体,b基因频率不为0, 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连续培养7代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发生了进化,C错误;
D、由题意可知,只会将残翅个体淘汰,对A、a基因无影响,该等位基因比例始终为1∶1,种群数量越大,得
到的结果与理论比例越接近,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越小,D正确。

故选ABC。

17、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变,大熊猫已经从食肉进化到以吃竹子为主的阶段。

现有一个大熊猫种群,若基因B/b
为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已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平衡状态下,该种群中bb的频率为40%
B.遗传平衡状态下,该种群中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个体的概率为32%
C.大熊猫从食肉进化到以吃竹子为主,内因是生存斗争的压力
D.若群体中近亲繁殖比例升高,则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会升高
答案:ABC
分析:由题意可知,B频率为80%,b频率为20%,则BB频率为64%,Bb频率为32%,bb频率为4%。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频率为64%,Bb频率为32%,bb频率为4%,A错误;
B、显性个体B-中杂合Bb概率为32%/(64%+32%)=33.3%,B错误;
C、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C错误;
D、近亲繁殖意味着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几率增大,即自交比例增多,连续自交后代纯合子比例升高,D正确。

故选ABC。

18、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

下图中①~③分别表示存在地理隔离的某种动物的3个不同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

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 .260和2600。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