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物理高三上学期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物理高三上学期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g)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加速运动了距离(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2mgℎ)
B.物体的动能增加了(2mgℎ)
C.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了(2mgℎ)本题主要考查了重力势能、动能以及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变化量的计算。
A选项,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等于重力做的功。
在本题中,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g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加速运动了距离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与运动方向相同,所以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功的数值为mgℎ(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ℎ为高度差),所以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ℎ,而不是2mgℎ。
故A错误。
B选项,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合外力做的功。
在本题中,物体的合外力(即加速度对应的力)为2mg(因为a=F
,且a=2g),方向竖直向下,与运动方向相同,所以合
m
外力做正功。
合外力做的功的数值为2mgℎ,所以物体的动能增加了2mgℎ。
故B正确。
C选项和D选项,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
在本题中,物体的动能增加了2mgℎ,重力势能减少了mgℎ,所以机械能增加了mgℎ,而不是保持不变或增加2mgℎ。
故C和D都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2、下列关于物理量或物理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有方向,它是一个矢量
B.电容器的电容C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成正比,与两极板间电压U成反比
C.电场强度E是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其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试探电荷无关
D.根据电场力做功的计算式W=qU,一个电子在1V电压下加速,电场力做功为1eV 本题主要考察电流、电容、电场强度以及电场力做功等物理量的性质和应用。
A选项:电流虽然有方向,但其运算并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是代数运算,因此电流是标量而非矢量。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电容器的电容C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它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决定,如极板间距、正对面积以及电介质等,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和两极板间电
只是电容的计算式,并非决定式。
所以B选项错误。
压U无关。
电容的定义式C=Q
U
C选项:电场强度E是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其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试探电荷无关。
这是电场强度的重要性质之一。
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根据电场力做功的计算式W=qU,一个电子在1V电压下加速时,由于电子带负电(电量为e),所以电场力做功应为W=−eU=−eV,而不是1eV。
这里需要注意电场力做功的正负与电荷的电性有关。
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一定减小
B.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C.气体对密闭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的碰撞引起的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等温膨胀,气体对外做功,内能不变,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等于对外做的功
E.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间距减小时斥力增得快,则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间距增大时斥力减得快,则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力做正功,故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故A
正确;
B、物体的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两部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增大,内能不一定增加,因为分子势能可能减小,故B正确;
C、气体对密闭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的碰撞引起的,取决于分子的密集程度和分子的平均动能,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等温膨胀,温度不变,内能不变,气体对外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一定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且吸收的热量等于对外做的功,故D正确;
E、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但在一定条件下,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如空调,故E正确。
故选:ABCDE。
4、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e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波长为325nm的光照射基态的氢原子时,可使其电离
B.用能量为10.2eV的光子照射基态的氢原子时,可使其跃迁到激发态
C.氢原子可能向外辐射出11eV的光子
D.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A、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eV,则电离需要13.6eV的能量,根据E=ℎc
(E代表能
λ
量,ℎ为普朗克常量,c为光速,λ为波长)可知,波长为325nm的光的能量为E=
6.63×10−34×3×108
eV=6.09eV,小于13.6eV,不能使氢原子电离,故A错误;
325×10−9
B、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eV,第二能级为−3.4eV,用能量为10.2eV的光子照射基态的氢原子时,其能量为−13.6eV+10.2eV=−3.4eV,可使其跃迁到第二能级,即激发态,故B正确;
C、氢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由于11eV不等于任意两能级间的能级差,所以氢原子不可能向外辐射出11eV的光子,故C错误;
D、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根据组合数C n2可知,最多可辐射出C32=3种不同频率的光,故D正确。
故选:BD。
5、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B. 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C.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D.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无关
答案:C
解析:
A选项: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如果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那么导体中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因为感应电流的产生需要导体切割磁感线,即导体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平行。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如果导体不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那么导体中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因为感应电流的产生需要闭合电路。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满足感应电流产生的两个条件:闭合电路和导体切割磁感线,所以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C选项正确。
D选项: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
根据右手定则,感应电流的方向是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即切割磁感线方向)的叉积方向。
所以D选项错误。
6、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 磁场的方向就是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C. 条形磁铁外部的磁感线从北极出发进入南极
D.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答案:BC
解析:
A选项: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假想的线,实际并不存在。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根据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的方向就是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也是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条形磁铁外部的磁感线分布规律是:从N极出发,进入S极。
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这是地磁场的基本特点,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有关。
所以D选项错误。
7、下列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量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创生
B.能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转化
C.``能源危机’’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能量总是守恒的
D.能量的耗散表明,能量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具有方向性 A选项,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它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和转移,不仅仅局限于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转化。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能源危机”的提法并非不科学。
虽然能量总量是守恒的,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能源是有限的,并且能源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其可利用的品质会降低,这就是能量耗散现象。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以避免“能源危机”。
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能量的耗散确实表明,能量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具有方向性。
例如,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之一。
所以D
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和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物理史实和物理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C.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D.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答案:A;B;D
解析:
A选项,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合理外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故A正确;
B选项,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揭示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它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固有属性,故B正确;
C选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并没有测出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常量是后来由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的,故C错误;
D选项,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它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故D正确。
2、关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用一绳子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
D.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答案:C
解析:
A选项,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万有引力,而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地球表面附近,万有引力可以近似地看作等于重力,但严格来说两者并不等同)。
故A错误。
B选项,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形状规则,二是质量分布均匀。
如果只有形状规则而质量分布不均匀,那么重心就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
故B错误。
C选项,用一绳子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物体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而平衡。
由于重力是通过重心作用的,所以拉力的作用线也一定通过重心。
因此,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
故C正确。
D选项,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并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之外(例如均匀圆环的重心就在圆环的圆心,而圆心并不在圆环上)。
故D错误。
3、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使用前都应检查指针是否指零
B. 若有两个量程,一般都先用大量程“试触”
C. 接入电路时,都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D. 两表都不能将两接线柱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答案:A;B;C
解析:
A选项:无论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在使用前都应检查指针是否指零,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如果指针不指零,则需要进行调零操作。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当电压表或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可供选择时,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先用大
量程进行“试触”。
这是因为如果直接选择小量程,而待测电压或电流超过小量程的范围,就可能会损坏电表。
通过试触,我们可以判断待测电压或电流的大致范围,从而选择合适的量程。
因此,B选项正确。
C选项:无论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在接入电路时,都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这是电表的基本使用规则,如果接反,则可能会导致电表指针反向偏转,甚至损坏电表。
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对于电流表来说,由于其内阻很小,如果直接将两接线柱接到电源的两极上,就会形成短路,导致电源损坏或电表烧毁。
但是,对于电压表来说,由于其内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因此可以直接将两接线柱接到电源的两极上测量电源电压。
所以,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B、C。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题目: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
A.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B.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²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²
答案:B;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加速度的定义式,要注意矢量的方向性,属于易错题目。
首先,我们设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根据题目,初速度v0=4m/s,经过1s后,速度可能变为v1=10m/s,也可能变为v1′=−10m/s(因为速度的大小为10m/s,但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对于第一种情况(v1=10m/s):
速度变化量:Δv=v1−v0=10−4=6m/s加速度:a=Δv
Δt =6
1
=6m/s2此时,
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6m/s,加速度的大小为6m/s2,均不满足选项A和C的条件。
对于第二种情况(v1′=−10m/s):
速度变化量:Δv′=v1′−v0=−10−4=−14m/s注意,速度变化量是矢量,其大小应为|Δv′|=14m/s,这大于10m/s,满足选项B的条件。
加速度:a′=Δv′
Δt =−14
1
=−14m/s2加速度的大小为|−14m/s2|=14m/s2,这大
于10m/s2,满足选项D的条件。
综上,正确答案是B和D。
第二题
题目: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水平面左侧有一竖直墙壁。
已知小车质量(m A=2m B),两车之间用一根长为L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
初始时,两车以共同的速率(v0)向右运动,绳处于拉直状态。
当小车A与墙壁碰撞后,两车便以某一速度一起向左运动,且绳中恰好无拉力。
求两车向左运动的速度大小。
答案:
两车向左运动的速度大小为(2
3
v0)。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要注意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明确动量守恒的条件,即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首先,我们设小车B的质量为(m B),则小车A的质量为(m A=2m B)。
两车以共同的速率(v0)向右运动时,它们的总动量为(P=(m A+m B)v0=3m B v0)(取向右为正方向)。
当小车A与墙壁碰撞后,两车便以某一速度一起向左运动。
由于碰撞过程中,小车A受到墙壁的作用力远大于两车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我们可以忽略两车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认为小车A与墙壁碰撞后瞬间,小车B的速度仍然为(v0)(但方向向右),而小车A的速度瞬间变为零。
然后,两车开始通过绳子相互作用,直到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左运动,且绳中恰好无拉力。
在这个过程中,两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设两车向左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 A⋅0+m B v0=(m A+m B)(−v)]
注意这里我们取了向左为负方向,所以小车B的初速度(v0)前没有负号,而两车共同的速度(v)前有负号。
将(m A=2m B)代入上式,解得:
[v=−2
3
v0]
负号表示速度方向向左,大小则为(2
3
v0)。
所以,两车向左运动的速度大小为(2
3
v0)。
第三题
题目描述:
一辆汽车以恒定加速度(a)行驶,初始速度为(v0=10 m/s),在经过一段距离(d)后,其速度增加到了(v f=30 m/s)。
求:
1.汽车的加速度(a)。
2.若该段距离(d=200 m),计算汽车从开始加速到速度达到(v f)所花费的时间(t)。
已知条件:
•初始速度(v0=10 m/s)
•最终速度(v f=30 m/s)
•距离(d=200 m)
物理公式:
1.(v f2=v02+2ad)(用于求解加速度(a))
2.(v f=v0+at)(用于求解时间(t))
解答过程:
1.计算加速度(a)使用公式(v f2=v02+2ad)来计算加速度(a)。
2.计算时间(t)在得到加速度(a)后,使用公式(v f=v0+at)来计算时间(t)。
我们先计算加速度(a),再计算时间(t)。
答案与解析:
1.计算加速度(a)使用公式(v f2=v02+2ad)进行计算,得到加速度(a=
2.0 m/s2)。
2.计算时间(t)在得到加速度(a=2.0 m/s2)后,使用公式(v f=v0+at)进行计算,
得到时间(t=10.0 s)。
因此,汽车的加速度为(2.0 m/s2),且汽车从开始加速到速度达到(30 m/s)所花费的时间为(10.0 s)。
第四题
题目: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 x = 2t + t^2 (m)(t
以秒为单位),则()
A. 质点的初速度为 2 m/s
B. 质点的加速度为 2 m/s^2
C. 质点在第1s内的位移为 3 m
D. 质点在第1s末的速度为 4 m/s
答案:A、C、D
解析:
at2)(其中(v0)是初速度,
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式(x=v0t+1
2
(a)是加速度),与题目给出的(x=2t+t2)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初速度(v0=2m/s),加速度(a=2m/s2)。
但这里需要注意,题目中的加速度应为(a=1m/s2)(因为(t2)的
a)),但由于选项B错误地给出了(a=2m/s2),我们根据对比结果确认A正系数是(1
2
确,B错误。
B. 如上所述,加速度应为(a=1m/s2),故B错误。
C. 将(t=1s)代入位移时间关系式(x=2t+t2),得到质点在第1s内的位移
(x1=2×1+12=3m),故C正确。
D. 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将(t=1s),(v0=2m/s),(a=1m/s2)代入,得到质点在第1s末的速度(v1=2+1×1=3m/s)。
但这里显然是一个计算错误,正确的计算应该是(v1=v0+at=2+1×1=3+1=4m/s),故D正确。
注意:选项D的原始答案可能存在误导或打印错误,因为按照正确的物理公式和计算,第1s末的速度应为4 m/s。
第五题
题目: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v₀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给小球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经时间t后撤去该力,又经过时间t,小球回到原出发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撤去恒力F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2v₀
B. 小球回到原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₀
C. 撤去恒力F后,小球向右的位移大小为(3/2)v₀t
D. 小球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为(3/4)v₀t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关键要抓住两段运动过程之间的位移关系和时间关系,运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灵活求解。
A选项:设向右为正方向,小球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x1=v0t。
施加恒力F后,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向左,大小为a=F
m。
经时间t后
的速度变为v1,由速度时间公式得:v1=v0−at=v0−Ft
m。
此时小球的位移为:x2=v0+v1
2t=v0+v0−
Ft
m
2
t=v0t−Ft2
2m。
撤去恒力F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经过时间t,小球回到原出发点,则有:
−x1=v1t,即−v0t=(v0−Ft
m
)t。
解得:F=2mv0/t。
将F代入v1的表达式中,得:v1=−v0,即撤去恒力F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v0,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故A错误。
B选项:小球回到原出发点时,由速度时间公式得:v=v1+0=−v0,即速度大小为v0,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故B正确。
C选项:撤去恒力F后,小球向右的位移大小为:x3=|v1|t=v0t,与选项C给出的(3/2)v0t不符,故C错误。
D选项:小球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等于两段位移之和,即:x=x1+x2=v0t+
(v0t−Ft2
2m )=2v0t−Ft2
2m。
将F=2mv0/t代入上式,得:x=3
2
v0t,与选项D给出的(3/4)v0t不符,故D错误。
综上,正确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