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阕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 高声吟咏
在树叶上的声音。 长啸
草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 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 气定神闲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
精读课文
品鉴上片
上片着眼于“雨中”。前两句写雨骤风狂的情形及词人面 对骤雨时的坦然和悠然。第三句写词人在雨中悠闲行走,“轻 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喜悦、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强烈地表 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词人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样,有顺境有逆境
山头斜照: 人生的希望
阳光总在风雨后
二.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 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萧瑟处: 处,在宋词中多解释成时候。指刚 才经历风雨的时候。隐喻宦途风雨
风雨:双关,即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逆境、挫折失败 晴: 双关,即指天晴,也指顺、境、成功
➢ 表意是: 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 深意是: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雨声,不妨边吟咏 边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比骑马都轻快, 谁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精读课文
思考
品味赏析
如何理解“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文章以“莫听” 二字入手,表明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词人都无 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精读课文
品鉴下片
下片着眼于“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 己的感受。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 看刚才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 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透射出词人 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精读课文Biblioteka 朗读指导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返回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漫步的举动,体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 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和同行人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 时的不同表现,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 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本词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 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 防雨用具。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以风 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 思,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方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 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 ,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思考探究—下阕:
一.“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 的人生启示?
料峭春风:料峭春风,照应“已而遂晴”。双关,表面写自然 界天气变化之快。实际说人生旅程就像自然界风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竹杖芒鞋:颇有野趣,体现摆脱羁绊,无拘无束的个性。
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马: 奔波官场
三.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心境?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
烟雨: 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亦指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洒脱,从容旷达、坦然自若
返回
定 风 波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 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 得了很高的成就。
精读课文
品味赏析
“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 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 的喜悦。
精读课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点睛之笔
“萧瑟”二字,意谓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与上片“穿 林打叶声”相应和。
定风波
苏轼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 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 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 雨后作下此篇。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 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 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 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思考探究—上阕:
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 表现作者不惧风雨
穿林打叶声:穿、打突出风之急、雨之骤,表现风 雨之大。给人以萧瑟寒冷之感
何妨: 挑战心态,写出诗人悠然自得、浪漫、诗意的情怀 吟啸: 轻松欢快 徐行: 神态自若从容处之
二.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 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这是词人
饱经风雨养成的智慧:以顺处逆、以理化情。表达了作者乐 观、坚毅、旷达、超脱的人生精神。
小结:
上阕,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 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泰然处 之的生活态度。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 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
下阙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句主要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态。
如果把全词凝缩到一个字上, 你会选择哪一个字?为什么?

探寻生命出口: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他追求的是心灵的归隐。追求思想上的隐居、 心灵的隐居。
小结:
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 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 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微寒的春风把醉酒的我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 斜阳来迎接我。回头望一眼刚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 风雨也好,天晴也罢,对我来说没有差别。
比喻艰难窘迫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随即,不久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困窘,只有我没这种感觉。不久天就晴了, 故作了这首词。
精读课文
说一说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 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晴,故作此词。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 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作用:交代写作缘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