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2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2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纯WORD版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1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
..的农田。

除了鄂西山地的那些农田让
我有着切肤之痛
....般的体验,让我再过多少年也能闻出其芬芳尝出其苦涩外,我在
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望见的农田,几乎都出现在如闪电般倏忽而逝
....的车窗里。

那都是一些短暂的走马观花的记忆,可它们(连接/链接)在一
起,。

它们的苍凉、悲壮,它们的繁茂、葱茏,它们的肥沃、
贫瘠
..,深深刺痛着我的目光,如刀刻刺锥一般深刻。

不管它们是中原大地的沃野,还是云贵高原上的梯田,还是长江以南的水田……我知道它们都不是一两天开花结果了,它们是世代经营的结果。

它们像一件银器,被一个家族世代打磨。

家谱
在其上续写,史诗在其上(传颂/传诵)。

不知多少时光就那样在大地的枯荣变
...
幻.中消弭
..,可那些农田依然如开垦之初,对生养庄稼这件事保持着浓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欲望。

这或许是它们最美的一面。

田园之美,是自然之美的延伸,是对大地之美的张扬。

几与田园同时诞生的,便是村庄。

在我的视野里,那些由一栋栋瓦房子组成的村庄,穿插于田园之中,像从泥土里冒出来的一个个大蘑菇,和农田里生长的庄稼一样,与天地一
色。

,,,,石头砌成
..的院墙,泥巴院子泥巴路,生长在群山之侧,大都分布于青山与田园之间。

它们仿佛就是大地本身孕育的事物,天人合一的思想顺着屋脊向天空(嘹望/张望)。

如蘑菇一般的村庄,
在大地上像一个谜,却最令人安心,也最令人神魂巅倒
....。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砌(qì)成倏忽而逝 B.消弭(mǐ)切肤之痛
C.广袤(mào)神魂巅倒 D.贫瘠(jí) 枯荣变幻
1.C(神魂巅倒一神魂颠倒)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链接传颂嘹望 B.连接传诵嘹望
C.连接传诵张望 D.链接传颂张望
2.B(“连接”有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相互衔接”,二是“使连接”;“链接”是网络中常用的词语,指利用技术手段将网址、文字、图片等与相应的网页联系起来,一点击网址、文字、图片等就出现网页页面。

“传诵”:一般都是说,就是扩大说的范围;“传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瞭望”:向高处望;“张望”:向四周、远处看。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把我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
乌黑的屋顶,石灰粉刷的白墙,木头做的门窗,木柴烧出的烟雾
B.我被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
屋顶的乌黑,白墙是石灰粉刷的,门窗是木头做的,烟雾是木柴烧出的
C.我被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
乌黑的屋顶,石灰粉刷的白墙,木头做的门窗,木柴烧出的烟雾
D.就把我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
屋顶的乌黑,白墙是石灰粉刷,门窗是木头做的,烟雾是木柴烧出的
3.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整场演出如行云流水
....,灯光、音乐和表演相得益彰,引导观众回到历史长河之中,激起观众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B.目前,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挂钩,极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分配,继
而造成教育质量良莠不齐
....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C.怀揣着冠军的梦想,和异于常人的努力与坚持,他们的机器人在西南赛
区小试牛刀
....,获得冠军;在全国总决赛上,夺得最佳技术奖。

D.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
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
....的学理分析。

4.B(A行云流水: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B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该成语的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人的品质,不能用来形容教学质量,可改为“参差不齐”。

C小试牛刀:比喻某人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

D 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中,一幅高品质的山水画应该具备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

B.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一切围绕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饱受有识之士的诟病。

C.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壮举,其影响早已穿透时空,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D.除了体育本身的价值功能外,足球运动还对改善经济文化建设、增进国际交往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C(A项成分残缺,“具备”缺少宾语;B项“围绕以分数为中心”句式杂糅,删除“围绕”;D项搭配不当,把“改善”改为“促进”。

)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活动与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是不同的,艺术活动不是指向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的人际交流活动。

自然科学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是完全被动的物质世界,而艺术的对象则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被人的情感所注的自然景象。

因此,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接收者、接收者与作者的相互邀请、相互“对话”的过程,艺术创作本不是目的,创造艺术作品是为了供人欣赏、阅读。

艺术作品不经审美接受活动,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接受活动中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成为现实的存在。

艺术作品虽然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但只有审美接受活动才能将它从物质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力,艺术活动缺少接受者的能动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审美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最后完成。

审美接受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
品单方面给定的客观存在,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

正如商品的价值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一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艺术作品与审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意识不是一块白板,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

接受美学家姚斯将接受者的视域称为“期待视野’’,它指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

每个艺术品同样有自己的视域,这是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所构成的。

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感受到由此二种视域的差异造成的紧张关系。

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关系,接受者必须筹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实际上他是把自身的视域融入了所筹划的文本视域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也必然为文本视域所改变。

因此,接受活动是两种视域的融合过程。

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

每一次融合都产生了一个新的接受视域,文本视域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又导致了一个新的融合过程。

视域的每一次融合,都是一次超越,新的视域包括文本和接受者的视域,又超越了这两个视域,而给新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

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也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再创造的过程。

接受的过程是使作品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使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的过程,其结果无疑会使作品超出原初存在状况,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

如果说没有作家就没有可以接受的作品,那么,没有接受者,就没有艺术品意义的实现。

(选自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章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作品、接收者、作者的相互邀请、对话的过程,从而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达到供人们欣赏、阅读的目的。

B.艺术作品经过审美接受活动,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否则,就只能作为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而存在。

C.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以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为对象,而艺术活动以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和被人的情感所灌注的自然景象为对象。

D.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只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艺术活动,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现实的存在,才能使艺术活动最后完成。

6.A(“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错。

根据文意,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使艺术作品供人欣赏、阅读;原文中“艺术创作本身不是目的”的意思是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这句话不是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能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B.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审美接受活动是以接受者为中心。

C.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他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作品进行理解。

D.接受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存在差异,这会令接受者感到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接受者要策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

7.D(“会令接受者感到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曲解文意。

文中说的是两种视域间存在紧张关系,而非说接受产生紧张情绪。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把自己的视域融入筹划的文本视域,
使这两种视域融合,而在融合的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被改变。

B.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自己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结果一定产生新的接受。

C.每次视域融合,接受者都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创造,这使得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使作品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

D.艺术作品的视域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构成,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接受者使自身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延续了作品的生命力。

8.B(“结果一定产生新的接受”错,原文为“给新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长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

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

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譆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

”于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

”于是送而行之。

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

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

”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

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

”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

”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

”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

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果去魏入楚。

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

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

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

为不能听,勿使出境。

”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

秦果用强,魏果用弱。

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

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知今则可知古审:研究,仔细考察
B.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知:主持,掌管
C.不谷
..:不善。

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D.师旷
..: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

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9.D(“师”:乐师,“旷”是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 ①二君者.甚相善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O.A(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

B项①句中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句中的“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C项①句中的“者”,代词,放在词组后,指人;②句中的“者”,语气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D项①句中的“以”,介词,把;②句中的“以”,连词,表原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11.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12.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不对,文中没有表达这方面的意思)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5分)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5分)
13.(1)后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

(5分。

“知音”1分,“调”1分,“窃”1分,“耻”1分,
大意1分)
(2)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要把国事交托给公孙鞅,荒谬啊!(5分。

“以”1分,“谓”1分,“听”1分,“悖”1分,大意1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智慧之所以有差异,在于他是远见还是短见。

现在对于古代,如同古代对于后世。

现在对于后世,也如同古代对于现在。

所以,知道了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了,知道了古代就可以知道后代,古与今、前与后是一样的。

所以圣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楚文王说:“苋譆多次用义来冒犯我,用礼来违戾我,与他相处就不安宁,远离他我就能自由自在,我不给他爵位,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

”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的爵位。

“申侯伯善于迎合我的心意,我想做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就做了,与他相处就安心,远离他我的自由就没有了,我不疏远他,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

”于是送他让他出奔。

申侯伯到了郑国,迎合郑君的心意,先做了郑君想要做的事,三年就参与了郑国的政事,夏五月为郑人所杀。

这是后世的圣人,使得文王在前世就做了好事。

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叫乐工来听它的声音,都认为声音很调和。

师旷说:“不调和,请另外铸造一口。

”平公说:“乐工都认为调和了。

”师旷说:“后世有知辨音的人,将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为君感到羞耻。

”到了师涓,师涓果然知道此钟声音不调和。

这是师旷想要使钟的声音更为调和,以作为后世的知音人。

吕太公望分封在齐地,周公旦分封在鲁地,两关系友好。

相互说:“用什么治国?”太公望说:“尊敬贤人,崇尚有功绩的人。

”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人。

”太公望说:“鲁国从此就削弱了。

”周公旦说:“鲁国虽然削弱了,但占有齐国的一定不是吕氏。

”以后齐日益强大,发展到称霸诸侯,二十四世后田成子占有了齐国;鲁国日益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传到三十四代后就灭亡了。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讲吴起的坏话,武侯派人召吴起回朝。

吴起到了岸门,停车而望西河,流下数行眼泪。

他的仆从对吴起说:“我私下看您的意思,把舍弃天下像舍弃鞋子一样,现在你离开西河而流泪,为什么呢?”吴起揩拭眼泪回答说:“你不了解我。

如果国君了解我让我竭尽全力治理西河,那就可以帮助君王成就王业。

现在国君听信坏人的议论,而不了解我,西河被秦国攻取为时不久了,魏国从此削弱了。

”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去楚国。

不久,西河全部落入秦人之手,秦国日益强大,这就是吴起之所以有先见而哭泣的原因。

魏国公叔痤生病。

惠王去看望他,说:“公叔的病,唉!病很重啊!将对国家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臣的御庶子鞅,希望国王把国事托付给他。

如不能用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

”惠王不回答,出来后对左右说:“难道不悲哀吗?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把国事交托给卫鞅,荒谬啊!”公叔痤死,公孙鞅向西进入秦国,秦孝公听他的,秦国果然就因此强大,魏国果然就因此而削弱,不是公叔痤荒谬,魏王才荒谬。

荒谬者的祸患,本来就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送陆澧归江阴①
刘长卿
新安路②,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

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注】①从大历十一年秋到十四年春(公元776-779),刘长卿贬官睦州,此词作于作者被放逐期间。

②新安路:指源出安徽休宁、祁门,流经睦州所辖的建德,而后东南汇入钱塘的新安江,是商旅频繁往来的重要水道。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4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中,“自怜”二字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14.(1)①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用“人来去”兴起“早潮复晚潮”,紧紧扣住潮水的流动,抒发感情。

②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

”语义双关,既是关切友人登船离别后的行踪,又是为自己难以预测的未来忧虑。

③运用了“衬托”(拟人)的表现手法,用“潮水”这种的来去自由来衬托自己被放逐不得来去的哀愁。

(4分。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2)①送别友人归乡后,对自己只能长住新安的孤独、感伤之情。

②连没有感情的潮水都能“解归”,来表现自己被放逐的内心潜藏的痛苦。

③包含着作者在被贬睦州时期长时间的等待,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4分。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表达自己对思与学的看法的句子是:,。

(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
是:,。

(3)李商隐《锦瑟》中表达出诗人的惆怅苦痛,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千古名句是:,。

15.(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分。

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鲨鱼湾的四周被沙漠包围着,在炽热的阳光照射下,海水蒸发的速度非常快。

这使海湾里面的海水,比一般的海水要咸两倍。

①。

可这里却生存着一种水母,尽管它们在盐水里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但它们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解决办法。

在它们的身体里有数以百万计的、可以把阳光直接转变为食物的植物细胞,所以,②。

还没有任何一种它们的天敌,能在这么咸的水中生存,于是水母们可以终日安安静静地享受阳光恩赐。

16.答案示例:①这里很多生命都很难生存②它们靠晒太阳就可以维持生命(4分。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①根据后面的转折关系,②根据因果关系)17.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4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感悟的是情怀。

这9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

选手吟雨,观众听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

17.答案示例:“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哲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