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专题
沈阳市
(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

(13分)
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
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巧合的神奇地方。

比如:某些数字或日期跟自己特别“有缘”,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竟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吗?
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

共时性事件是指
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

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
..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验。

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

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

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具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可以探测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

很可能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察到巧合的存在。

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

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

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
系的必然结果。

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

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

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

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释的作用时。

因此,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捕捉它们的大脑里。

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

有人将此视为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

无论你将其赋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情”。

⑦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

经过对5000余件此类事件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28%的案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

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

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

生活中有几类人对巧合更为敏感,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
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

③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想诠释“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对生活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积极。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19.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选文,相信你对于生活中的巧合有了新的认识,探究下列三个生活现象,请选出最准确的分析结论,并把对应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3分)
(1)小李第一次主持商业谈判,内心的焦虑让他坐卧不安,清晨看见一只喜鹊,他特别高兴,谈判也取得了成功。

(2)赵雷最近买了一辆汽车,他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原来自己生活的地方里有这么多品味相同的伙伴。

(3)苗苗特别喜欢数字18,一直认为18是自己的幸运数字,今年沈阳中考居然是7月18日,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A.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

B.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

C.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

【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为“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

文章开篇以“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的奇遇吗”这一问题引出说明的对象,接着介绍了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最后指出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解答】(19)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

结合“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可以判断,本文主要介绍了“巧合无
处不在的原因”。

(20)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说明文语言有准确、严密、简明、生动的特点。

此处“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除了,就指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这样,显然不太严谨。

这个词语不能删除,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⑥段画线句子举“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的例子,用数字说明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

(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①“小李清晨看见一只喜鹊,谈判也取得了成功”属于“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应选:B。

②“赵雷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属于“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应选:A。

③“苗苗特别喜欢数字18,年沈阳中考居然是7月18日,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属于“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应选:C。

答案:
(19)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
(20)“通常”意味在“一般情况下”,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件事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有前因后果的”,但并非没有特殊情况,去掉太过绝对;“通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1)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了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

(22)①B ②A ③C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锦州市
辽阳、本溪、葫芦岛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2题。

(15分)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统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约消耗700~800千克石英砂、100~200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原料,合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要用去1.1~1.3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

更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
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

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4000年。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大过漫长。

【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

【C】由于玻璃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材料二:
①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

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1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

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

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政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啤消瓶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以使40瓦的灯泡续亮4个小时。

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1/3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楚当前所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节的能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计算显示,当所用碎坡璃含量占配合料总量的60%时,可减少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6%的能源。

②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点及其他社会公其场所设置废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

英国于1977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

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了5000多个回收集装箱。

瑞士在其1100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璃回收工作。

②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

2012年,欧盟对65%的玻璃包装进行了回收,共有255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

欧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甚至出现了一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玻璃回收箱。

如按2001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年节省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因为每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约100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18.材料一中A、B、C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3分)

19.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材料二中第②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为什么?(3分)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说明内容。

(2分)

22.选出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
..的一项(▲)(3分)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C.而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进了环境保护。

【分析】本题是以“废玻璃”为中心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句序的排列与理由表述能力,第二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能力,第三题考查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四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五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解答】(1)细读材料一,首句是全段的总起句,用“既……又……还……”的并列复句介绍了废玻璃的三大危害。

第一点危害“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与A句内容相对应,“又会带来环境污染”与C句内容相对应,“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与B句内容相对应。

据此可知三个句子的正确排序应为ACB.理由的表述一可从文章前后的照应关系来阐述,二可从三个句子表述的内容应按从主到次的顺序
排列来阐述。

(2)阅读画线句子,“以啤酒为例”表明句子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40瓦”“4个小时”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结合前后句子内容,可知举重复使用啤酒瓶的例子,是为了具体地说明“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准确地说明回收利用废玻璃的好处。

(3)材料二的第②段表述的对象是废玻璃,“来生”“幸运”“洗心革面”“锻炼”等词,很明显是将废玻璃拟人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特点,形象地表述出废玻璃重新回收利用的难度很大。

(4)材料三的第一段,是以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国外对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的方法;第二段主要以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将两方面内容用一个句子表述出来即可。

(5)解答此题需要在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地比对与分析。

A.有误,材料表述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选项去除“一般”,表述过于绝对。

B.有误,材料中表述的是“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这说明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是有时间限制的。

C.正确。

D.有误,材料中表述的是“欧盟对65%的玻璃包装进行了回收,共有255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并非是“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

故选:C。

答案:
(1)ACB,理由:这三处应当与材料一首句中所说明的三个方面(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的顺序一一对应,并符合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包装玻璃容器重复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说明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对废玻璃的回收利用价值极大)。

(3)第②段体现了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因为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多数废玻璃重新回收利用难度很大。

(4)介绍国外对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方法及显著成效。

(5)C
【点评】要解答好材料阅读题,必须做到: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

阜新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7—19 题。

(8 分)
羟氯喹或增加新冠病人死亡率
①“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爆发。

自 2 月末以来,羟(qiǎnɡ)氯喹(kuí)知名度空前高涨。

当时一名法国教授发表多篇研究,认为羟氯喹与阿奇霉素这种抗生素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对遏制新冠病毒有效。

②5 月 25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暂时停止“羟氯喹疗法”临床试
验,因为一项大规③无论是氯喹还是其衍生的羟氯喹,对住院的新冠肺炎病人都没有体现出有效性, 甚至还加大了因心律不齐导致死亡的风险。

这是英国《柳叶刀》杂志 22 日公布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的结果,报告还要求不要在临床试验之外给新冠病人使用这两种药物。

④该研究报告主要撰写者之一曼迪普·梅赫拉教授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对 1.5 万名病人的“首次大规模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统计证据”,曾被大肆渲染的这两种药物实际上“对
新冠肺炎病人没有益处”。

这些新冠肺炎患者接受了以氯喹和羟
氯喹为基础的四种治疗方法。

⑤研究人员分析了近9.6万名新冠肺炎病人的数据,这些人中
有1.5万人接受了上述四种治疗方法之一,试验将他们与另外8.1
万名未接受此治疗的病人进行比照。

⑥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四种治疗方法的病人死亡风险都要高
于比照人群(死亡率9.3%);单独使用氯喹治疗的病人死亡率为16.4%,使用氯喹及抗菌素结合的病人死亡率为22.2%,单独使用
羟氯喹治疗的病人死亡率为18%,而使用羟氯喹结合抗菌素的病人
死亡率为3.8%.报告就此认为,使用这些治疗方法的新冠病人死
亡率比其他病人要高出34%至45%。

⑦他们还发现,使用氯喹或羟氯喹的病人发生严重心律不齐
的概率更大,尤其是使用羟氯喹与抗生素结合疗法的病人。

使用
这两种药物的病人发生心律不齐的几率比其他病人高出四倍。


告作者认为,在得出最终结论前“迫切”需要进行随机临床试验。

(选自《参考消息》)
17.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18.选文第⑥段画线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接受四种治疗方法的病人死亡风险不一定要高于比照人群。

B.使用氯喹或羟氯喹的病人发生严重心律不齐的概率更大,尤
其是使用羟氯喹与抗生素结合疗法的病人。

C.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氯喹及抗菌素结合疗法的病人死亡率最
高。

D.无论是氯喹还是其衍生的羟氯喹,对新冠肺炎病人没有体现
其有效性,但也没有产生死亡风险。

【分析】文章开篇以“‘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爆发”现状引出说明的对象,接着介绍了使用氯喹或羟氯喹的病人发生严重心律不齐的概率更大,尤其是使用羟氯喹与抗生素结合疗法的病人,最后指出:在得出最终结论前“迫切”需要进行随机临床试验。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

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这句话中的“或许”表示估计,如果去掉,语气过于绝对,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应先指出说明方法,再写出说明效果,然后写出说明内容。

列举数据,并进行对比,运用的是列教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接受四种治疗方法的病人死亡风险都要高于比照人群。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有误,根据第⑥段“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四种治疗方法的病人死
亡风险都要高于比照人群”可知,此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B.正确。

C.有误,此项表述属无中生有。

D.有误,根据第③段“无论是氯喹还是其衍生的羟氯喹,对住院的新冠肺炎病人都没有体现出有效性,甚至还加大了因心律不齐导致死亡的风险”可知,“但也没有产生死亡风险”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B。

答案:
(1)不能删去。

“或许”起限制作用,表示推测。

说明羟氯喹和氯喹也许增加新冠病人死亡风险。

如果删去“或许”,变得过于肯定。

“或许”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接受四种治疗方法的新冠病人死亡率大(或死亡风险高)。

(3)B
【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营口市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齐
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目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打火队员19人牺牲。

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
林火灾往往
..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

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

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

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

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

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

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

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⑤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

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

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

27. 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8.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往往”不能删掉。

为什么?
“森林火灾往往
..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
29.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0. 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答案】27. 由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引出本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