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复习散文阅读技巧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技巧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一)各类散文对应读法
1、记叙散文
①特点:
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议事表态度,写人人物形象鲜明。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揭露丑恶,赞扬真、善、美,表现人性中的友情、亲
情、爱情)。
②读法:抓住人物描写、事件、细节描写、景物特征分析感情态度和人物形象。
2、抒情散文
①特点:
以写景、状物或者直接抒情为主的散文,称为抒情散文。
写景重在借景抒情,状物重在托物言志。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②读法:抓住议论、抒情,归纳思想感情、哲理
3、议论散文
①特点: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②读法:抓住议论,理清思维逻辑,归纳所讲道理
(二)感知整体、把握主旨的步骤
第一步:找写作对象(人、物、景、事、情、理)
第二步:识对象特点(对象是什么,对象是什么样的)
表象(文本中内容)→深层(文本背后内容)写人: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
侧面描写性格特征,精神面貌
细节描写
写事:过程亲情、友情、爱情
好或坏
写物:形貌,结构等内在精神特征
写景:色调、具体景物感情色彩
第三步:明情感态度(作者情感;褒或贬,赞扬或批评,喜爱或厌恶)
(三)感知整体、把握散文主旨的几种方法(回归原文找重点词语、句子、段落)
1、抓文题法:明对象、手法、情感
2、抓“文眼”法:明意图、情感
3、抓关键词、句、段法:明内容、线索、结构、思想情感。
二、分析词语、句子
(一)分析词语
1、分析词语常见题型及解题策略
(1)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所提的问题,本身往往是比喻句,答案则是找到本体就行。
基本步骤:
首先,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
其次,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
第三,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
如果本身不是比喻句,
首先,揭示词语基本意义
其次,结合语境(上下文、全文)理解其语境义(文中涵义)(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
第三,结合艺术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反语等)挖掘背后意义(可用还原法推断含义)
第四,结合主旨及写作意图分析作用效果
②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手法)+语境义(表层义、深层义——情感义、言外义)+对情感(主旨、意图)的作用
(2)代词指代的内容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分析步骤: 首先,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其次,分析词语含义。
第三,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首先,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其次,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第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句子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
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
2、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⑥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⑧⑨⑩
(2)重要句子的含义
①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
(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②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
③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标题、句段、穿插性材料的作用题(这个句、段,材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交代写作对象,充当文章线索。
(2)句段、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句段的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
①开头段:点题或照应标题;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交代下文要写,, 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引出话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兴趣;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开门见
山、直入主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点出行文线索(或表明作者
写作思路);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欲扬先抑;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引起读者思考) 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②中间段: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
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领起下文;总结上文;衬托;
③结尾段:照应题目、开头;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暗示主题,升华、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强化作者感情。
④插入段
A、【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
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
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B、作用:
引起注意,增加趣味(意蕴),或是丰富文章内容;引出(或照应,或印证)文中某处内
容;或铺垫,或象征暗示,或烘托渲染,或正衬(反衬),或对比突出,或营造氛围,或
表现风格,或补充说明;古诗词引用,还能增加文采
答题思考
分析句段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在答题时应注意下列两个方面:
①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
要对句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结
构作用就不同。
②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A、内容本身所写。
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B、从结构上看上下文关联。
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
这是思
考的主体部分。
这时的答案应具体。
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开头:开门见山总领悬念铺垫引出伏笔。
中间:过渡或承上启下。
结尾:卒章显志照应呼应升华主旨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体:奠
定感情基调,线索,首尾圆合,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形散神聚,层层递进,总分结构。
)
C、考虑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作用(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衬托、对比、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
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答题模式
句段、穿插性材料结构作用题答题模式
①开头: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写了......(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 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映衬)了......。
②中间: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
写了……(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文)......相照应,承上文......引出下文......,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③结尾: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4、“物象”在文中意义、作用
特点:
(1)“物象”在文中有特殊所指,或群体或个体,或意象或精神,表达具体的特点和作用;
(2)多和文章的结构(构思)相关;
(3)“物象”体现作者的情感或作品的主题。
方法:
(1)审清试题问的具体内容:多在“特点”“作用”上设问,有时也从构思上设问;
(2)明确“物象”所处的位置(段落)以及具体所写内容,把握“物象”的特性、作用等;
(3)分析具体内容,明确“物象”体现的作者情感、文章主题等;
(4)综合上述内容,参考试题分值,分条答出。
三、筛选、整合信息
(一)题解步骤:
1.审清题干: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命题意图、提取目标。
2.定位筛选:锁定信息区位,圈划关键信息词句。
3.摘要整合: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的信息剥离整理,重组优化。
区分主次,权衡轻重,去粗
取精,或提取“公因式”、或合并“同类项”、或紧缩摘引、或添加补全。
4.分点表述: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把前面所作的分析或摘要组织成答案,分点表述。
(二)注意:认真审题,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找准对应,力图全面,规范作答,分点
作答
(三)题型以及解题策略。
1、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的作用?
(1)题目或开头段提出的问题,答案在正文部分找,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或段末总结句。
(2)指定在某文段里找答案,答案一般在其出处的后边。
答题步骤:
(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
(2)支起架子———“......表现在:......”/“......的作用是......”
(3)在出处的后边寻找答案
(4)分序号1、2、,, ,答要点,注意字数
2、概括“.......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步骤:
(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
(2)支架:———答:“......的原因是:......”
(3)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索答案(因果在前,倒装在后);如果让结合全文的话,关注的范围就要广,答案就可能不在前后文或不单单在前后文。
(4)尽量用文中原句作答(5)注意字数要求(6)适当调整增删
四、人物形象
(一)常见题型
1、怎样描写人物的?/说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2、指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二)方法策略
通过人物的描写(正面:语言、行动、心理、肖像;侧面;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做到立足原文全面分析,也要注意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正衬、反衬)作用。
五、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赏析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作用。
)
(一)常见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衬托、对比、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
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4、结构技法(谋篇布局):
(1)开头:开门见山总领悬念铺垫引出伏笔
(2)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3)结尾:卒章显志照应呼应升华主旨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4)整体:线索首尾圆合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形散神聚层层递进总分结构(总分、
分总、总分总)
(二)答题要求:
1、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
2、结合手法针对的对象(内容)具体分析;
3、归纳这种手法的作用(不同手法的相对固定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旨的作用)。
(三)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效果,内容上突出了××
内容,产生了××
情感(性格,意境,思想手法,写××
表述:用××
主旨。
结构上有××
作用。
等),表达了或深化了××
六、开放类试题答题模式:(启示,看法.....)
答案由三个部分组成(观点+文本、现实分析+总结):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
2.结合文本和现实,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
3.总结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