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1化学量测量比对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JF1化学量测量比对技术规范
篇一:JJF1117-2010《计量比对》计量技术规范
JJF1117-2010《计量比对》计量技术规范,以替代JJF1117-2004《测量仪器比对规范》。

新的JJF1117技术规范除了在规范的名称上就与旧的JJF1117有了明显区别外,其内容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差异,如在术语和定义、参考值的确定与处理、比对测量结果处理与判断上等都做了修订与改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计量量值比对的理论、概念、定义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与修改
1.在新JJF1117中,对计量量值比对进行了重新定义:计量比对是在规定条件下,在相同量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所复现或保持的量值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这一定义与原JJF1117中所规定的有二点明显的差异:①、新规范明确了量值比对是计量标准量值之间的比对,而不是计量器具之间的比对;②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原规范的名称“测量仪器比对规范”改为新规范的“计量比对”,这更能体现了开展量值比的目的与意义;
2.新规范中增加了三个新概念:等效度;归一化偏差; Z比分数。

等效度-----指某一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与参考值或另一个测量结果一致的程度。

设一个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为
Y1,另一个实验室的测量结果(或参考值)为Y2,则Y1-Y2 就为两个实验室之间的等效度;归一化偏差-----等效度与其不确定度之比,用En表示。

Z比分数------为某实验室比对结果Yji与参考值Yri的差值与比对量值比对结果的发散量的适当估计值S之比,用Z表示。

对以上三个术语,等效度与归一化偏差这二个术语,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与我们目前在计量量值比中的评价方法相仿。

而Z 比分数,一般
应运在测量结果的比对试验中。

如今年我所参加的低温试验比对中,就是用Z比分数来评价比对结果的。

二、就参考值的确定方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由于参考值在计量比对中的重要性,新规范对参考值在附录D 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主要有:
1.对参考值的不同来源作详细分析,一是以权威实验室的量值作为参考值。

此时,一般是以国家计量基准或上一级计量标准的测量值为参考值;在条件不许可情况下,也可采用具有显著测量不确定优势的实验室的检测数据作为参考值。

二是由多个参比实验室的量值得到比对参考值。

2.对由多个参比实验室的量值得到比对参考值的计算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① 算术平均法
当参与参考值计算的各实验室量值的不确定度接近或各实验室量值的测量不确定可靠性不能被确认时,可采用算术平均法计量参考值。

设比对实验第i个测量点的参考值Yri

式中: j-----对参考值有贡献的第j个实验室
i-----比对实验室的第i个测量点
n-----对参考值有贡献的实验室数量
Yji-----为第个实验室上报的在第i个测量点上的测量结果。

若各实验室的不确定度之间完全不相关,且比对实验中传递标准引入的不确定度的影响可以略去,则参考值的不确定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uji------第个实验室宣称的在第个测量点上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u-------第个测量点的参考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② 加权平均法
当参与参考值计算的各实验室量值的不确定度可靠性可被确认而且有显著差异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量参考值。

③ 中位值法
当参比实验室数量足够多,且测量值相对分散时可以采用此法。

中位值是指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据,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据,中位值用Me表示,即
3.对参考值的合理性与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分析方法。

三、在新规范中,增设附录E《比对结果的评价与分析》,对比对结果的评价与分析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1.对原有的评价方法作了调整
在新规范中规定,在通常情况下,某一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与其不确定度的一致性用归一化偏差En进行评价。

式中:k------覆盖因子,一般情况 =2;
ui------第i个测量点上Yji-Yri的不确定度;
当 uri , uei 与 uji 相互无关或相关较弱时,
式中: uei------传递标准在第i个测量点上在比对期间的不稳定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就En值的计算来说,新规范与原有的规范是有区别的,主要的在不确定的评定与应运上,同时将传递标准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测量不确定度纳入测量不确定度评估范围。

比对结果一致性的评价原则与原规范相同,当
可以接受,当时,比对结果时,比对结果不满意,要分析原因。

2.当采用中位值法确定参考值时,用Z比分数评价。

如果检测数据排序的结果为:
则某个实验室的Z比分数值为
式中S为所有参比实验室比对结果发散性的估计量,一般采用样本标准差来作为结果发散性的量度,也可以用标准化四分位间距(NIQR)作为结果发散性的量度。

此时参比实验室的比对结果是否有效的评判原则:


分析原因;
当时,比对结果没有达到合理的预期,应分析原因。

时,比对结果在合理的预期范围之内;时,比对结果与合理的预期结果有差距,结果可疑,应
新规范除了以上各项变化外,还有不少新的内容,如对参考值合理性的分析,对比对结果如何分析等等,都有进一步的规范与要求。

所有这些内容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加深理解。

篇二:计量技术规范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目录JJF
(截止2014年05月)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02-2010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定规则
JJF 1004-2004 流量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5-2005 标准物质常用术语和定义
JJF 1006-1994 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
JJF 1007-2007 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8-2008 压力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9-2006 容量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0-1987 长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11-2006 力值与硬度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2-2007 湿度与水分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13-1989 磁学计量常用名词术语及定义(试行)
JJF 1014-1989 罐内液体石油产品计量技术规范
JJF 1015-2002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
JJF 1016-2009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
JJF 1017-1990 使用硫酸铈-亚铈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
JJF 1018-1990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
JJF 1019-1990 60Co远距离治疗束吸收剂量的邮寄监测方法
JJF 1020-1990 r射线辐射加工剂量保证监测方法
JJF 1021-199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JJF 1022-1991 计量标准命名规范
JJF 1023-1991 常用电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24-2006 测量仪器可靠性分析
JJF 1025-1991 机械秤改装规范
JJF 1026-1991 光子和高能电子束吸收剂量测定方法
JJF 1028-1991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
JJF 1029-1991 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用标准物质研制规范
JJF 1030-1998 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
JJF 1031-1992 依法管理的物理化学计量器具分类规范
JJF 1032-2005 光学辐射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JJF 1034-2005 声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35-2006 电离辐射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36-1993 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试验规范
JJF 1037-1993 线列固体图像传感器特性参数测试技术规范JJF 1038-1993 直流电阻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39-1993 同轴功率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0-1993 射频衰减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1-1993 磁性材料磁参数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2-1993 直流电动势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3-1993 维氏硬度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4-1993 放射性核素活度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5-1993 长度(量块)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6-1994 金属电阻应变计的工作特性技术规范
JJF 1047-1994 磁耦合直流电流测量变换器校准规范
JJF 1048-1995 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
JJF 1049-1995 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校准规范
JJF 1050-1996 工作用热传导真空计校准规范
JJF 1051-2009 工作计量器具命名与分类代码规范
JJF 1052-1996 气流式纤维细度测定仪的校准规范
JJF 1053-1996 负荷传感器动态特性校准规范
JJF 1054-1996 人血清无机成分分析结果评定规范
JJF 1056-1998 燃油加油机税控装置技术规范
JJF 1057-1998 数字存储示波器校准规范
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F 1061-1999 税控燃油加油机制造许可证考核规范
JJF 1062-1999 电离真空计校准规范
JJF 1063-2000 石油螺纹单项参数检查仪校准规范
JJF 1064-2004 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
JJF 1065-2000 射频通信测试校准规范
JJF 1066-2000 测长机校准规范
JJF 1067-2000 工频电压比例标准装置校准规范【废除】JJF 1068-2000 工频电流比例标准装置校准规范
JJF 1069-2007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
JJF 1070-2005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JJF 1071-200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JJF 1072-2000 齿厚卡尺校准规范
JJF 1073-2000 高频Q表校准规范
JJF 1074-2001 酒精密度-浓度测量用表
JJF 1075-2001 钳形电流表校准规范
JJF 1076-2001 湿度传感器校准规范
JJF 1077-2002 测微准直望远镜校准规范
JJF 1078-2002 光学测角比较仪校准规范
JJF 1079-2002 阴极射线管彩色分析仪校准规范
JJF 1080-2002 (-50~90)℃黑体辐射源校准规范
JJF 1081-2002 垂准仪校准规范
JJF 1082-2002 平板仪校准规范
JJF 1083-2002 光学倾斜仪校准规范
JJF 1084-2002 框式水平仪和条式水平仪校准规范
JJF 1085-2002 水平尺校准规范
JJF 1087-2002 直流大电流测量过程控制技术规范
JJF 1088-2002 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500mm~3000mm)校准规范
JJF 1089-2002 滚动轴承径向游隙测量仪校准规范
JJF 1090-2002 非金属建材塑限测定仪校准规范
JJF 1091-2002 测量内尺寸千分尺校准规范
JJF 1092-2002 光切显微镜校准规范
JJF 1093-2002 投影仪校准规范
JJF 1094-2002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技术规范
JJF 1096-2002 引申计标定器校准规范
JJF 1097-2003 平尺校准规范
JJF 1098-2003 热电偶、热电阻自动测量系统校准规范
JJF 1099-2003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校准规范
JJF 1100-2003 平面等厚干涉仪校准规范
JJF 1101-2003 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
JJF 1102-2003 内径表校准规范
JJF 1103-2003 万能试验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
JJF 1104-2003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
JJF 1105-2003 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JJF 1106-2003 眼镜产品透射比测量装置校准规范
JJF 1107-2003 测量人体温度的红外温度计校准规范
JJF 1108-2003 石油钻具接头螺纹工作量规、圆螺纹套管工作量规和油管螺纹工作量规校准规范
JJF 1109-2003 跳动检查仪校准规范
JJF 1110-2003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器组校准规范
JJF 1111-2003 调制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JJF 1112-2003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JJF 1113-2004 轴承套圈角度表针件测量仪校准规范
JJF 1114-2004 光学、数显分度台校准规范
JJF 1115-2004 光电轴角编码器校准规范
JJF 1116-2004 线加速度计的精密离心机校准规范
JJF 1117-2004 测量仪器比对规范
JJF 1118-2004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测地型和导航型)校准规范
JJF 1119-2004 电子水平尺校准规范
JJF 1120-2004 热电离同位素质谱计校准规范
JJF 1121-2004 手持式齿距比较仪校准规范
JJF 1122-2004 齿轮螺旋线测量仪器校准规范
JJF 1123-2004 基圆齿距比较仪校准规范
JJF 1125-2004 滚刀检查仪校准规范
JJF 1126-2004 超声波测厚仪校准规范
JJF 1127-2004 射频阻抗/材料分析仪校准规范
JJF 1128-2004 矢量信号分析仪校准规范
JJF 1129-2005 尿液分析仪校准规范
JJF 1130-2005 几何量测量设备校准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JJF 1131-2005 TDMA-GSM数字移动通信综合测试仪校准规范JJF 1132-2005 组合式角度尺校准规范
JJF 1133-2005 X射线荧光光谱法黄金含量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134-2005 专用工作测力机校准规范
JJF 1135-2005 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JJF 1136-2005 音准仪校准规范
JJF 1137-2005 传声器前置放大器校准规范
JJF 1138-2005 铣刀磨后检查仪校准规范
JJF 1139-2005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
JJF 1140-2006 直角式检查仪校准规范
JJF 1141-2006 汽车转向角检验台校准规范
JJF 1142-2006 建筑声学分析仪校准规范
JJF 1143-2006 混响室声学特性校准规范
JJF 1144-2006 电磁骚扰测量接收机校准规范
JJF 1145-2006 驻极体传声器测试仪校准规范
JJF 1146-2006 消声水池声学特性校准规范
JJF 1147-2006 消声室和半消声室声学特性校准规范 JJF 1148-2006 角膜接触镜检测仪校准规范
JJF 1149-2006 心脏除颤器和心脏除颤监护仪校准规范 JJF 1150-2006 光电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度校准规范 JJF 1151-2006 车轮动平衡机校准规范
JJF 1152-2006 任意波发生器校准规范
JJF 1153-2006 冲击加速度计(绝对法)校准规范
篇三: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技术规定(试行)
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技术规定
(试行)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10年8月
目录
1 适用范围.................................................... .. (1)
2 引用标准.................................................... .. (1)
3 术语和定义.................................................... (2)
3.1 水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 (2)
3.2 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 (2)
3.3 参比方法.................................................... .. 2
3.4 比对监测.................................................... .. 2
4 比对监测条件.................................................... . (2)
5 水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 (2)
5.1比对监测内
容 (2)
5.2 比对监测频次 (2)
5.3 比对监测方法 (3)
5.4 比对监测结果评价 (5)
5.5 质量保证.................................................... .. 6
5.6 比对监测报告格式及内容 (7)
6 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 (8)
6.1 比对监测内容 (8)
6.2 比对监测频次 (8)
6.3 比对监测方法 (8)
6.4 比对测试.................................................... .. 9
6.5 核查参数.................................................... .. 9
6.6 比对监测结果评价 (11)
6.7 质量保证 (14)
6.8 比对监测报告内容及格式 (15)
附录1(资料性附
录) (17)
附录2(资料性附
录) (21)
附录3(资料性附
录) (23)
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是指采用参比(标准)方法,与自动监测法在企业正常生产工况下实施同步采样分析,验证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结果准确性的监测行为。

比对监测是判断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统一比对监测技术要求,依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国发[2007]36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环保总局令第28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规定了废水自动监测设备、固定污染源烟气连自动监测设备(CEMS)比对监测的内容、频次、方法、结果评价以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适用于环境监测部门对废水污染源、烟气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日常比对监测。

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验收监测仍按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353-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
HJ/T354-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
HJ/T355-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
HJ/T356-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 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494-2009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HJ/T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3.1 水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
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Cr)在线自动监测仪、pH水质自动分析仪、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水质自动采样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仪器、仪表。

3.2 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设备
即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CEMS),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的烟气中污染物进行连续地、实时地跟踪测定的仪器、仪表。

3.3 参比方法
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

3.4 比对监测
指采用参比(标准)方法,与自动监测法在企业正常生产下实施同步采样分析,验证水污染源和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结果准确性的监测行为。

4 比对监测条件
自动监测设备已按规范安装调试、并经地市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方可开展比对监测,比对监测时要求排污企业出具自动监测设备的调试检测报告和验收合格报告。

比对监测期间,生产设备应正常稳定运行。

5 水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
5.1比对监测内容
5.1.1 比对监测项目主要为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pH、废水流量等。

5.1.2 比对监测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实际水样比对试验的相对误差和质控样的测试结果。

5.2 比对监测频次
5.2.1 对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比对监测每年至少 4 次,每季度至少 1 次。

比对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比对样品均匀一致,每次比对监测要求的样品数量在3 对以上。

5.2.2 对于化学需氧量(CODCr),当实际水样CODCr<
30mg/L时,以接近实际水样的低浓度(约20mg/L)标样代替实际水样进行实验,至少测定 2 次。

比对监测频次的确定可采用事先通知的形式或不通知的抽检形式进行,比对监测应尽可能在 1 天内完成。

5.3 比对监测方法
5.3.1 在安装自动监测采样装置的位置进行人工采样,并和自动监测设备采样同步。

5.3.2 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法中所列方法作为比对监测分析方法,禁止使用非标准监测方法,推荐监测分析方法详见表5-1。

表5-1 比对监测分析方法
5.3.3 实际水样比对试验
5.3.3.1 化学需氧量(CODCr)自动监测仪的比对监测
采集实际废水样品,用化学需氧量(CODCr)水质自动监测方法与实验室标准方法(GB 11914)进行比对试验;对于排放高氯废水(氯离子浓度在 1000~20000mg/L)的废水样品,实验室分析方法采用 HJ/T 70。

比对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比对样品均匀一致,比对试验总数应不少于 3 对,其中 2 对实际水样比对试验相对误差(A)应满足表5-2 的要求。

实际水样比对试验相对误差(A)公式如下:
A?Xn?Bn?100%B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