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派课堂内容全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征主义文学
*远祖:爱伦·坡
A波德莱尔(创始人)
1.“本格”的象征主义从波德莱尔(法国诗人)开始
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创始人
2.波德莱尔有诗集《恶之花》,这是象征主义文学的起点
包括《愁之愿》、《巴黎图》、《酒》、《恶之花》、《叛逆》、《死亡》六个部分
B.象征主义文学的两个时期:
一、前期(19世纪80、90年代)
主要人物:(法国):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1.兰波:十四行诗《母音》、《醉舟》
2.魏尔伦:《温柔的歌》、《无词的浪漫曲》
3.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二、后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主要人物:瓦雷里(法)、叶芝(爱尔兰)、里尔克(奥地利)、
勃洛克(俄)、艾略特(英)
1.瓦雷里(法):《幻美集》中的《海滨墓园》
2.叶芝(爱尔兰):《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诗风转变时期的重要作品)
3. 勃洛克(俄):《十二个》
4.里尔克(奥地利):《豹》
C.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病态性:传统文学以写“美”作为使命,象征派将写“丑”作为主旨
2.象征性:用暗示的方法表现诗人内心感受,主张诗歌必须暗示;
要求“思想知觉化”,使“意念具有触摸得到的形貌”
3.通感性:*通感:人的视觉、直觉、嗅觉、味觉彼此之间的沟通;
象征主义诗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在可见的事物
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是互相感应契合的
4.音乐性:象征主义诗人基本是用音乐来思维的。
他们将自己的感情按照感受到
它们时的律表达出来
D.艾略特
一、代表作:
早期:《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中期:《荒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晚期:《四个四重奏》
二、《荒原》:
1.
“圣杯传说”是理解荒原的钥匙(这首诗不仅题目,甚至它的规划和有时采用的象征手法也绝大部分受魏士登女士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
2.
荒原是现代诗歌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懂的一首。
虽然“拯救”是《荒原》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生与死互转”是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思想,但《荒原》主要写的并非此二者,当然它也不是纯粹表现“绝望”的情绪。
艾略特认为《荒原》是对生活不满的发泄,“毫无意义的牢骚”;
古斯塔夫认为是对“欧洲文明的混乱和庸俗”的“尖锐的批评”;
奥斯特林则认为“没有人会不感受到这个标题可怕的含义”。
因此,或许可以说,《荒原》主要写了“荒”——“描写西方现代文明的枯燥和无力”,同时也写了“救”——用宗教拯救“荒原”。
全诗五章始终贯穿着“荒”和“救”两个字。
“荒”是第一位的,“救”是第二位的。
3.《荒原》的艺术特征:
a.大量运用典故
b.形散神不散,全诗为统一“意念的音乐”支配
c.象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荒原》是一座“象征之林”
d.喜用“丑”来装点他的世界
表现主义文学
A.
1.表现主义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戏剧方面
2.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
他的《通向大马士革之路》和《一出梦的戏剧》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文学3.其他主要作家:<德> 凯撒、哈森克莱维尔
<捷克>卡莱尔·恰佩克<美>尤金·奥尼尔
B.表现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揭示事物的内在实质:
主张“在最为切实的核心中进行探寻”,认为只有当艺术家的手透过事实抓取到事物背后的东西时,事实才有意义。
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叙述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这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2.表现人物的内心体验
要求直接表现自我,表现生命的内在律动。
表现主义戏剧由“自我告白剧”、“灵魂叫唤剧”、“动作剧”三类组成,其共同特点在于表现人物的切身感受和内心体验。
3.提倡人类爱,反对战争及机械文明
C.卡夫卡和《城堡》
主要作品:
《观察集》、《记一次斗争》、《火夫》(《美国》第一章)、《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
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
《变形记》中,主人公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一只甲虫。
人变成虫当然是荒诞的,但这种变形不过是一种象征。
甲虫式的人,可以说是人的“异化”或“物化”的一种象征符合,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独特的典型概括,也是一切不幸人的孤独和悲哀的象征。
卡夫卡作品的特点
1.卡夫卡的作品把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使具象与抽象,现实与超现实浑然一体,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余地;
2.卡夫卡善于从平常中见出不平常来,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出本质来。
他的作品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3.卡夫卡着力表现主观的真实,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城堡》的主题
1.宗教主题说
2.内心痛苦表现说
3.社会批判说
4.哲学探索说:卡夫卡笔下的“城堡”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城堡,而是一个象
征物,它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
“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城堡”
也是如此。
它是一种无可名状的存在,是不可企及的目标。
K不懈地奋斗,但始终见不到克拉姆,始终无法接近自己的“目标”。
这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弗为而战”,“为不为,则无不治”。
K 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甚至正是由于努力,往往目标会离得更远。
而当他奄奄一息时,目标却似乎接近了一步。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道”不可知,可以说是作品的主旋律。
《城堡》艺术特征
1.寓言性:城堡是一个抽象的象征物。
主人公K不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是类型
化的人。
他的命运象征着孤独人的命运。
而其他人物也具有象征的意义。
2.梦幻性: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城堡是一座若明若暗,若有若无的“建筑群”。
你
看的越久,“就越看不清楚,在暮色苍茫中一切也就隐藏得越深”。
3.怪诞性:“城堡”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物,它给人以虚幻、朦胧的感觉。
人物的
活动和故事的情节都是怪诞不经、不可理喻的。
总之,《城堡》是一部借虚妄写真实,寓意深刻的不朽作品。
未来主义
(大约只考小题目)
A.
未来主义创始人:马里内蒂,
他于1909年2月20日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
B.未来主义文学的主要样式是诗歌和戏剧,
代表作家:马里内蒂,帕拉泽斯基
马里内蒂,代表作:《他们来了》
帕拉泽斯基,代表作《我是谁》
C.法国的立体未来主义
代表人物:阿波利奈尔
他创造了一种“图画诗”,或者说是一种“视力能见的抒情诗”
他还开创了“楼梯诗”形式,后为马雅可夫斯基发扬光大,成为现代诗歌的一种主要形式
D.俄国未来主义
俄国未来主义分为自我未来主义(彼得堡派)和立体未来主义(莫斯科派)
1.自我未来主义(彼得堡派)
1911年,谢维里亚宁在彼得堡发表宣言《自我未来主义序幕》
2.立体未来主义(莫斯科派)
1912年立体未来主义派发表了宣告《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
代表人物:赫列勃尼科夫,布尔柳克,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
E.未来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否定传统文化,赞美机器文明
他们对机器文明极尽歌颂崇仰之能事,作品中常有汽车、火车、飞机、
电光等。
;特别赞美和体现这些新生事物的本质的“运动”和“力”
2.刻意形式创新,表现主观感受
未来主义反对现实主义的反映论和模仿说,同时也鄙弃浪漫主义的情
感泛滥。
他们着意表现主体的“直觉”和“下意识”,即使描摹客体,
也是反映在主体意识屏幕上的客体。
意识流文学
A.代表作家及作品:
意识流文学的先驱是法国的杜夏丹,他的《月桂树被砍掉》运用了“内心独白”(主人公自白)的叙述方式。
这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
她的《现代小说》是“意识流”文学的宣言书
《墙上的斑点》是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主要作品有:《戴洛韦夫人》、《到灯塔去》、《波浪》、《狒拉西》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
第一部小说(不是意识流):《都柏林人》
意识流小说:
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即第二部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
第二部意识流作品(即第三部作品):《尤利西斯》,主人公:布罗姆
第三部意识流作品(即第四部作品):《芬内根的苏醒》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国)
《追忆似水年华》
意识流文学基本特征:
1.内心独白:
他们力图打破旧框框,主张让艺术描写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意识中。
他们经常采用“内心独白”的方法。
“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分为“间接内心独白”和“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就是人物的内心独白需要作者的引导,常用“他想”、“他说”或更简洁的方式来衔接;
“直接内心独白”是作者不作任何引导,让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心理活动。
2.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人的心理、意识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若将人的意识活动比作一条无穷尽的“曲线”,则自由联想便是“曲线”上的若干个“点”。
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全凭想象逻辑,带有跳跃、飞翔、随意和主观性。
自由联想分为感觉联想和幻觉联想两类:
感觉联想往往由目前的经验唤起对早先经验的回忆,主要特征是触景生情;
幻觉联想往往摆脱时空束缚,打乱逻辑程序。
联想的痕迹有时清晰有时模糊,跨度较大。
其主要特征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时序倒置:
伯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按通常的时序进行的。
在人的意识中,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者间是相互并列、渗透、倒置的。
弗洛伊德称之为“心理时间”。
所谓“心理时间”,就是在人的内心深处,各个时期不受时间顺序的限制,一瞬间可回忆逝去的漫长岁月,也可憧憬遥远的未来。
现在与过去、未来互为一体,同时在脑中闪过。
“心理时间”对意识流文学的时间处理和结构安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福克纳和《喧哗与骚动》
1.福克纳的第二时期是其顶峰时期
主要作品:《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避难所》
《押沙龙、押沙龙》《八月之光》
2.《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中最重要的篇章
主要人物:
康普生家族:班吉(白痴)、昆丁(长子)、杰生、凯蒂
迪尔西之家(仆人)
艺术特点:
1.多角度、交叉互补的结构:
这部小说不是四个’乐章”,而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它并非胡乱堆放在一起,而是配置得井然有序。
2.复合型意识流手法:
复合型意识流使小孩所既具体表现人物心灵深处复杂细致、杂乱多变的“内心冲突”;同时也告诉读者一个较完整的故事,在绚丽的图画中勾勒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
3.逆时序的心里时间:
在人的意识世界里,时间的严格顺序性并不存在,人们可以从现在闪回到过去,或者从过去跳跃到未来。
福克纳按“CABD”的时序结构小说,四个人的意识“从最不发达的区域到最发达的区域”,读者对作品的认识随着意识的“清晰度”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的非顺序性、内容的连贯性和意识的层次性浑然一体。
4.快节奏的场景转移:
人物从一个思绪跳到另一个思绪,不受时空限制,跨度很大且节奏迅速异常。
5.独具匠心的神话模式
*“意识流”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他在1890年《心理学原理》中提出:意识在他自己看起来并非是一段一段的碎片。
用“链条”或“系列”来形容他是不恰当的。
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
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他才恰当。
因此,我们就称他为思维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超现实主义
A.
超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是法国。
他们认为:
理智、道德、宗教、社会及日常经验都是精神活动的桎梏,必须打碎。
只有无意识、梦和精神错乱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
必须着力开发人的心灵的秘密及梦幻世界,以达到绝对的真实,即“超现实”。
B.
超现实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起先都是达达派的主将,同时超现实主义对达达主义思潮有直接继承。
达达主义(又称达达派),1916首创于瑞士的苏黎世,是一个激烈反抗产痛思想、崇尚无政府主义的文艺流派。
达达的法文愿意为“小马儿”、“没有任何内涵的模拟声”,是查拉在词典里找出的这个词表明了他们的放肆和任性。
达达主义自称不受任何思想的束缚,没有任何政治色彩,但坚决反对战争。
他们采取的行动和方式往往是病态的。
C.
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布勒东和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1924年,布勒东起草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
1929年,布勒东发表了第二个《超现实主义宣言》
1942年,布勒东撰写了第三个《超现实主义宣言》
布勒东的《娜嘉》是一部长篇小说。
它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仅仅是作者“浮光掠影地写出一些记忆所及的事”,是潜意识的直接表露。
因此,它更像是作者胡思乱想式的内心独白。
D.超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1.要超越现实,超越理性:他们认为,现实主义缺乏想象力和戏剧性,不过是一种应用艺术。
因此他们想要开创一种新的、更广阔的天地。
在他们看来,在一种新的诗歌和绘画中,整个社会生活及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习惯风俗都能得到再造。
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超越那种被资产阶级经院思想毒化了的理性。
他们把这种理性视为是对人的精神、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强制,是沉重的桎梏,只有打碎他才能获得精神的解放。
2.要超越传统文艺的规范,努力寻求一个潜意识和梦幻中的“超现实”:他们把梦幻放在现实之上,认为只有梦幻才能摆脱社会生活强加给人的羁绊,梦幻是通往未来世界的途径。
基于这种理论,超现实主义又相应地提出了三个口号:自由、爱情、诗歌。
E.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1.无意识书写:为了使文艺创作完全摆脱理性的监督,不受道德的约束和语言逻辑的支配。
他们提倡一种无意识书写的方法。
布勒东这样描述这种方法:在思想最易集中的地方坐定后,叫人把文具拿来,尽量使自己的心情处于被动、接纳的状态……事先不去选择任何主题,提起笔来奋笔疾书,速度之快应使自己无暇重看和细想写下的文字。
2.梦幻记录:超现实主义在创作中追求对梦幻的记录。
布勒东曾解释说:“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我们用来,含有一种确切的意义,我们已经一致同意用它来指一种灵魂的无意识现象,它同梦幻状态多少有点相符。
”表达无意识的梦幻内容,尽可能地记录下这个过程几乎成了所有超现实主义者热衷的工作。
存在主义文学
A.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
1.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说的“存在”,主要指人的存在。
他们认为以往哲学家最大的问题在于只研究个别事物的存在,不研究人的存在。
没有将人的存在放在第一位,这实际上是不尊重人,贬低人。
存在主义哲学家则着重研究人的存在。
2.存在就是荒诞: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无可名状的。
一切存在之物都是毫无理由地生出来的。
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无限空虚的世界里。
3.自由选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既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其他外力造成的,而是由本身的行动造成的。
人是自己造就的。
人必须进行选择,如果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
B.代表人物
B.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
1.萨特
2.加缪:《局外人》(成名作)、《鼠疫》(长篇)
《西绪福斯的神话》(哲学随笔)
3.波伏瓦:《女宾》(第一部长篇)
《他人的血》(第二部长篇)
《一代名流》
《第二性》(论文集)
C.美国存在主义代表
1.贝洛:《奥吉·玛琪历险记》(成名作)
《雨王汉德逊》、《赫尔所格》、《洪堡的礼物》
2.梅勒:《裸者和死者》(第一部长篇)
论文《白色黑人》,这是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C.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倾向性:
存在主义艺术家不满足于表现人物的主观意识世界,而是不停地让主人公去直接接触时代的重大事件;艺术家本人也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隐士,而是投身于现实斗争的斗士
2.精深的哲理性:
存在主义文学家大多是哲学家。
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实际上是“形象化哲学”。
他们以隐喻的笔法,对作品中主要任务的思想及精神状态,作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与分析。
3.奇特的新人性:萨特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使人生。
这种学说吧个人的存在当作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而个人的存在又是处于“灾难时代的存在”,因此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人性”,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状态。
如果传统文学是以热情呼唤“人性”,那么存在主义就是以痛苦的呻吟寻求人性。
D.萨特:
四、五十年代是萨特的文学成就达到顶峰。
其创作以戏剧和小说见长.先后创作、改编了十一部戏剧:
《肮脏的手》、《苍蝇》
《死无葬身之地》、《紧闭》、《涅克拉索夫》、《可尊敬的妓女》
四十年代发表三部曲《自由之路》(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情境剧”:以戏剧形式表现人的普遍情境及人在此种情境中的自由选择,谓之“情境剧”。
哲理性是“情境剧”的第一要素。
在萨特笔下,“人”是抽象的。
“现代人”,“环境”也只是为了“探索人的总体状况”而设置的。
如《肮脏的手》。
荒诞派戏剧
1961,英国的马丁·艾思林写了《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正式定名
1950年,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代表人物:
法国: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
贝克特:《等待戈多》
英国:
品特:《送菜升降机》、《生日晚会》
美国: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美国之梦》、《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
1.荒诞内容与荒诞形式的统一:
荒诞派戏剧家认为,既然“荒诞”是戏剧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那么戏剧的艺术形式也只能是非理性的、荒诞的。
2.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巧妙融合:
以“喜”写“悲”,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这是荒诞派戏剧家融悲喜剧为一体的根本方法之一。
3.废弃“传统的戏剧方式”
a.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诞戏剧家认为世界本来就是破碎、毫无联系的,而他们又是用缩影的方法把荒诞的世界搬上舞台,因而在荒诞剧中只能看到破碎凌乱的舞台形象。
荒诞喜剧没有传统的序幕、开展、高潮、结局,大多是可有可无的延续或这一幕与那一幕的重复。
b.奇特的道具功能:荒诞派剧作家十分重视布景、灯光、音响、道具的作用,充分发挥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
c.语无伦次的梦呓语言:荒诞派剧作家认为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语言”也必然无法认识真实、沟通思想。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贝克特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戏剧:《等待戈多》、《剧终》、《啊!美好的日子》
《喜剧》、《最后一盘录音带》
《等待戈多》:
主题:
剧作以荒诞的形式,表现当今社会一个可悲的主题:人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中。
人们在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难以实现的希望。
然而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到头来只是一场幻梦。
艺术特点:
『考试要点,需要说清楚其中的象征手法;P221-223』
新小说派文学
代表作家:
萨洛特(法国):第一个写作新小说,论文集《怀疑的时代》被人们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
西蒙;:“新小说派之父”,成名作《风》,代表作:《佛兰德大道》
罗布—格里耶:《橡皮》
比托尔:代表作:《变化》
杜拉:代表作《琴声如诉》,另有《广岛之恋》、《英国情人》etc.
新小说文学的基本特征;
1.摒弃小说的传统形式:
新小说派反对巴尔扎克式的创作传统,反对传统的小说人物和情节,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反小说派”或“反传统小说派”
2.创立写物风格:
不同于十九世纪小说家要描写和表现的现实,现代社会一切都物化了。
因此,新小说派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家把“写物”当作小说创作的重要课题。
3.要求读者参与小说创作:
新小说要求“积极的读者”,他要不断地参加创造世界,创造他在阅读的小说。
要在作品的空白、遗漏、变化中留下自己的旅踪。
新小说派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故意在作品里创造“空缺”和“漏洞”,以便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创造
4.主张标新立异:
新小说派的作家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
并且,一个作家,其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
“黑色幽默”文学
得名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1965年编选的一本文学作品选。
“黑色幽默’是六十年代风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伏尼格::《第五号屠宰场》
巴斯:《烟草经纪人》(他的第三部长篇)
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黑色幽默’”文学的基本特征
1.以冷写热、寓悲于喜的新型幽默:
“黑色”在英语中本就有阴沉、邪恶等含义,现在用买冠于“幽默”之前,可以窥见这些作家的创作特色之一斑。
可以说他们所具有的是一种病态的幽默:并不表现单纯的滑稽情趣,而带着浓重的荒诞、绝望、残忍和阴暗的色彩。
2.存在主义荒诞观和荒诞手法:
就存在是荒诞的这一点而言,“黑色幽默”和存在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3.隐喻和象征:
“黑色幽默”作家善于隐喻,他们的作品中有强烈的象征色彩。
4.语言革新:
他们的句法有时拖沓累赘,重复含混,使小说内容如同一场浓烟沉雾、混乱可怖的梦魇;
有时又像小学生那样稚拙,以达到令人喷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