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1.(2019 ?西藏)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②人恒过.过

③衡.于虑
④而后喻.喻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苦.其心志
B.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
D.凄.神寒骨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完成填空。

孟子,名轲,时期思想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

请你写出一句本文之外的孟子的名言警句:。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

2.(2019 ?莱芜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①言。

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

无道,即衡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
执鞭,所忻 ③慕焉。

【注】①危:正直。

②衡:违背。

③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曰:何坐.
坐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③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事
④既相.齐 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过王而.行
B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C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D 、余虽为.之执鞭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4)填空。

甲文主要通过 描写展现晏子与楚王的精彩交锋,在反击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时,晏子运用 的说理方式赢得胜利。

(5)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晏子的形象特点。

3.( 2019 ?无锡)
(一)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

大入寇,王
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

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 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 为。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
“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
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 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及各地军马,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 心稍安。

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王惊谢至再。

谦扬言曰: “臣等诚忧国 家,非为私计。

”王乃受命。

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 “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 长驱而南。

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

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遣都督孙镗、卫 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

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

徙附郭居民入城。

通州积粮,毋弃以资敌。

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

”帝深纳之。

节选自《史记
? 管晏列)传》
x īn ):喜悦,高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策之不以.其道 为.人谋而不忠乎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

未一年败,赃累巨万。

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③ 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注】①也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

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

③景泰:明朝的一个年号。

(1)下列句中的“以”与“毋弃以资敌”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策之不以.其道
C.何不试之以.足D.可以.一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贼寇大举入侵,徐珵主张南迁,兵部左侍郎于谦为稳定人心,极力反对。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于谦请求郕王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让各边境守臣招募民兵协力防守。

D.于谦忠君爱国,为人正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官清廉,死无余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埜从.治兵从

②上下无固.志

③势必轻.中国
④京营兵械且.尽且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4.(2019 ?营口)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①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

②嘘气:吐气,呼气。

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

④感:通“撼”,摇动,震动。

⑤汩(g ǔ):淹没。


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云固.弗灵于龙也
④乃.其所自为也
(2)请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5.(2019 ?沈阳)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
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 ,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 A ”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 B ”和“C
”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 处请
用【甲】文语句回答,B、C 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6.(2019 ?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中书院学程①(节选)
[清]李颙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钢目》。

阅讫②,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③,痛自责罚。

如是,日消月汰④,久自成德。

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 ,无则便是“虚度” 。

昔有一士自课⑤,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注】
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

②讫:终止、完
毕。

③跽:长跪。

④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

⑤课:督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
②即意念无差.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7.(2019 ?上海)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
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瞳: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少.曾读书②故.尝歌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3)张远度来到“”(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 ,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
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8.(2019 ?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
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人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每假.借于殿书之家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向
③负.箧曳展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

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书” ,离不开他“”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的诚信守时品质。

(4)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

圣贤之道德隆望尊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上联:先达传。

上联:弟子成。

9.(2019 ?辽阳)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 ,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10 .(2019 ?云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

雪: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 .(2019 ?曲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
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往之女.家
②与民由.之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 .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A .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 与“不得
志”为对比论证。

(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12 .(2019 ?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
岁,唯二人得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

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募能使.者 ② 径匈奴,匈奴得.之 ③ 传诣.单于
④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头为饮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4)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

(2019 ?怀化)文言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 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 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 乡野,过而责之曰: “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 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 “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 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
选文有删改)
B .月氏遁而.怨匈奴
C .无与共击之.
D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何陋之.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3
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 “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 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 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商於子论治国》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 ,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 sh ǐ:)猪。

③淖
(n ào ):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1)请用“ / ”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朝服.衣冠
服: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 .我也 私:
③ 商於子不说.
说:

尔辈以此究.物理 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皆以.美于徐公 今子以.之代耕
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
D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者
过.而责之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讽喻的手法来讲治国的道理。

【甲】文邹忌从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和奉承中悟出了治国之理,成功劝诫齐王 ,最后达到 (用原文填空) 的结果;【乙】文商君有感于商於子的话, 采取了 的措
施, 几年之后, (用
原文填空)。

(2019 ?哈尔滨)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回答下列各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
B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商君,商国之.君也
C .而复问其.妾曰
14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质: ②敝: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15 .( 2019 ?永州)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

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
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 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 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 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
【乙】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 .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
食,广不尝 .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 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 )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已而之.细柳军
B .不闻天下之.诏 (3)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 .李广被誉为“飞将军” ,后
成为典故, “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C .“揖”“拜”为古代礼仪,周亚夫身在军营对皇帝只“揖”不“拜” ,可见其刚正不阿。

D .后世将李广作为善射之人的代称,梁山好汉燕青就是因箭术高超而得名“小李广” 。

A .军士史被.甲
B .居.无何
C .吾欲入劳.军
D .广不尝.食
被:同“披”,穿着 居:居住 劳:慰问 尝:曾经
C .介胄之.土不拜
D .乏绝之.处见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