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专业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蒡专业资料
牛蒡又叫东洋萝卜。
原产亚洲,野生种分布于欧洲的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至西南各地。
日本自古就作为蔬菜栽培,为主要根菜之一。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进栽培种,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鹤壁市农科所实验,作为蔬菜栽培以肉根为收获器官,牛蒡667m2产在3000-3500千克,按每千克1.6元计算,扣除成本1000元,每667m2净收入在38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好门路。
一、牛蒡的特征特性
牛蒡为菊科牛蒡属二年生植根系植物。
根深叶茂,植株高约100厘M。
叶片心脏型,长50厘M、宽45厘M、淡绿色,叶背密生白色茸毛,叶缘具粗锯齿;叶柄长70厘M左右,具有纵沟,基部微红。
根圆柱型,长40-100厘M,外皮粗糙,暗黑褐色,肉质灰白色。
种子灰黑色,长型,千粒重11-13克。
种子可入药,在中医学上称为牛蒡子或大力子,性平,味辛,有散热、煊肺、消肿、祛毒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外感,咳嗽,咽喉肿痛。
根对牙病有特殊疗效。
牛蒡喜温暖湿润,耐寒耐热力较强,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以上,30℃以上发芽都不良;植株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0-25℃,喜光不耐荫,地上部耐热不耐寒。
地下部耐寒,在-20℃的条件下可安全越冬。
最适宜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pH 6.5-7.5的中性沙壤土种植。
在沙壤土上种植的肉质根细长,须根少,表皮光滑,外表美观,但肉质较硬,缺少香气。
在壤土上栽培的肉质根表皮粗糙,须根多,但肉质根细嫩,香味较重。
偏酸、偏碱的土壤均不适宜种植。
牛蒡的开发利用
牛蒡菜牛蒡菜以其加工工艺简单、食用方便等特点而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牛蒡菜加工工艺:牛蒡根-挑选-清洗-去皮-切头-清洗-护色-切片-烫漂-冷却-护色-配料-包装-杀菌-冷却-检验-产品。
在该工艺中要注意烫漂、护色及产品检验三个步骤,以保证产品良好的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
牛蒡,为菊科两年生大型草本植物根茎类蔬菜,高纤维食物,因形似牛尾而得名。
又因“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又名鼠粘。
李时珍说“牛蒡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可见食后可增气力,常服可使人成为大力士,因而又名“大力”。
还有叫蒡翁菜、翁翁菜、疙瘩菜、牛菜、老母猪耳朵、恶实根、便牵牛、蝙蝠刺、老鼠愁、鼠见愁、吴母、茅翁菜、如意草、道人头、辟虱胡麻。
日本人称“牛房”。
牛蒡高可达二M,茎紫色粗壮有微毛,上部多分枝。
茎上长叶互生,叶大广卵形至心脏形,背面密生白毛。
夏季开紫红色管状花,头状花序簇生或排成伞房状。
瘦果长椭圆形,先端有刺毛一束。
根呈纺锤状肉质肥大而直,表皮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略带粘性牛蒡为我国古老药蔬,正如宋人苏颂描
写:“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木求小而多刺”,“根有极大者作菜茹尤益人”。
“冬月采根,蒸曝之入药”。
明朝李时珍称其“剪苗氵勺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其益人”。
《名医别录》也称“久服轻身耐老”。
牛蒡喜欢生长在气候温润潮湿的沟边、荒地、山野路旁、向阳朝地、林边、村镇附近等地方。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亦有少量栽培,以南方和重庆、四川为多。
春采嫩叶作蔬、秋冬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如今,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植物,享有绿色保健蔬菜之王美称的牛蒡,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
牛蒡营养丰富,其嫩叶其鲜根富含蛋白质、脂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牛蒡原产于我国,以野生为主,约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间传往日本,现日本人把牛蒡奉为高档蔬菜,可与人参媲美,故赞牛蒡为白叽洋参有“东洋之参”的美誉。
牛蒡深爱日本主妇的亲睐,她们上街买菜,菜篮里多有两条或数条牛蒡,因其可以鲜食,清香可口,别具风味,做妻子买菜时总要顺便把牛蒡当水果买来进献给丈夫。
独具风味的日本牛蒡佳肴有:
煮黑根(日本人称为黑根)、醋拌黑根、猪肉黑根酱汤等,尤其是牛蒡根制成的腌菜,颇似我国南方的腌萝卜。
牛蒡全身是宝,用途颇多,可烹肴、可制菜、可入药。
烹肴,牛蒡作蔬食自古有之,姚可成《救荒野谱补遗》明确将牛蒡列为救荒野生植物,谓“处处有之,三月生苗,食之,可济饥”,且附诗咏之,末谓“早起甑空囊若洗,且将恶实聊充饥”。
《饥膳正要》也将牛蒡叶沸水焯过后绞汁,配酥油制成酥点。
古人孟洗也说:“根作脯食之良。
切根如豆,拌面作饭煮食,消胀壅尤良。
”牛蒡脯的制作在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上有记载:“孟冬后,采根洗净,去皮煮,毋令失之过。
槌扁压干,以盐、酱、茴、萝(即小茴香)、姜、椒、熟油诸料研,氵邑一两宿,焙干。
食之如肉脯之味。
”然而,牛蒡作蔬食也经历了,如李时珍所说的“今人亦罕食之”的阶段,即明代以前,古人对它已疏远,清代食籍也已极少提及。
究其原因不得而知。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牛蒡作为绿色保健蔬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牛蒡嫩叶可作羹、汤、馅,是含粗纤维的佳品。
牛蒡主要用根,刮去外皮,洗净后,再以沸水焯过或水浸过即可加工成块、段、角、丁、条、丝等,供拌、炒、蒸、烧、炖、烩、炸、煎等烹法成菜,而蒸是烹调之法的首选。
可与荤、素等多种原料组配。
也可供腌、酱制成小菜。
现经技艺高超的厨师之手,烹制成各种牛蒡佳肴有具有“二牛同烧,补精壮阳”之特点,以牛蒡、牛鞭为主料,配以佐料调味烹制而成,“红烧二牛”;具有“鸭酥烂、蒡鲜香,补虚滋阴、温中去寒、冬令滋补佳品”之特点,用牛蒡、鸭等烹制而成“酥鸭牛蒡”;具有“荤素有别,久吃身轻耐老”之特点,用牛蒡、牛肋肉等烹制而成的“双牛烩”;具有“鸡香蒡鲜、补虚滋阴”之特点,用牛蒡、老母鸡、人参、枸杞等烹制而成的“母鸡牛蒡煲”;具有“酥香可口、香辣适宜”之特点,用牛蒡、腰果、芝麻等烹制而成的“牛蒡一品香”;具有“牛蒡脆嫩爽口,鸡蛋鲜嫩金黄,老少皆宜”之特点,用嫩牛蒡、鸡蛋等烹制而成的“桂花牛蒡”;具有“牛蒡脆韧有度、鲜味十足”之特点,用牛蒡、干椒等加制而成的“辣根牛蒡”;除此以外还有用牛蒡、牛肉丝等烹制而成的“炒牛蒡”用牛蒡、里脊肉等烹制而成的“牛蒡炒肉丝”等等。
牛蒡虽营养丰富有食疗作用,但它寒凉,对脾胃虚弱、大便泄泻或气虚之体,则不宜食用。
.
――郝林华,陈靠山,李光友,耐盐植物牛蒡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海洋科学,2004,28(5):69-72
牛蒡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大力子"东洋参"牛鞭菜等。
肉质根性温、味甘、无毒、营养丰富。
据分析每百克鲜根含蛋白质4.5克、脂肪0.1克、胡萝卜素390毫克、纤维素1.5克、维生素B10.3毫克、维生素B20.52毫克、维生素C19毫克、钙240毫克、铁7.6毫克、磷106毫克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牛蒡种子和牛蒡根既可入药也可食用。
牛蒡
原产我国,公元920年左右传入日本!在日本栽培驯化出多个品种。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日本引种菜用牛蒡,成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只有少量进入国内市场。
牛蒡在我国长期做为药用!
近年来才开始对牛蒡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理进行研究。
在日本,牛蒡已成为寻常百姓家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保健菜。
它可以与人参相媲美,因此,被称作东洋参。
其种子中药称为大力子,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之功能。
牛蒡根富含菊糖,可祛风热消肿毒。
牛蒡在日本"韩国作为高档食品十分盛行,作为强身健体的保健蔬菜(茶),牛蒡根同人参一起被卫生部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原料的名单。
正是由于牛蒡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目前已经开发出牛蒡菜、牛蒡茶、牛蒡酒、牛蒡糊等系列
产品。
牛蒡的食用方法多样,食用前先剥去根的外表皮,用水浸泡后切成条状或片状。
用开水煮沸,煮软后的牛蒡清凉爽口,风味特殊。
可凉拌、荤炒,也可做拔丝、做汤、淹制咸菜等,味道鲜美可口,是餐桌上的一个美味佳肴,长期食用有益健康。
牛蒡(ArctiumlappaL)别名大刀子、牛子、恶实、黑萝卜、老母猪耳朵,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肉质根富含大量的淀粉、蛋白质、糖类、酸、绿原酸及多种有机酸、醛和铁、锰、铜、锌、钙等矿物质,可做蔬菜
食用。
其种子入药,具有健脾胃、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滋生,对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癌、肺癌有较好的疗效。
因此,牛蒡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菜兼用的野生无公害绿色植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牛蒡株高1.0~1.5m。
根粗壮、锥形。
茎直立,上部多分支。
基生叶丛生,长卵形,肥大。
茎生叶互生、较小,叶背面密生白色绒毛。
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成伞房状,花管状、淡紫色,总苞呈球形,苞片先端弯成钩针状,末端钩状内弯。
瘦果长卵形、灰褐色。
多生于路旁、沟边、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宅旁。
2.6收获与贮藏春播牛蒡的收获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下旬,但冬季不太严寒的地区根可在土中越冬,一直可以收到翌年4月上旬。
秋播牛蒡在第二年仲夏或秋季收获。
收获时先割去叶片,留15~20cm长的叶柄,从畦头开始与垄垂直深挖直到根底部,或在行间犁深40~90cm,挖出松土,握住茎基部,轻轻向上拔出,去掉须根和泥土,留3cm长切去残余叶柄,按大小分级后用软绳或稻草2~3kg束成捆。
贮藏保鲜时可用纸包住根部,然后装入塑料薄膜袋,扎紧袋口,或将肉质根贮臧在沙坑中,上面撒水,再盖膜保湿。
――张志瑾,药菜兼用植物牛蒡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甘肃农业科技,2004,8:54-55
牛蒡属菊科二年生的植物,在我国从东北至西南都有野生分布。
牛蒡子一直被当作中药材使用,药名大力子。
940年,牛蒡传到日本,被训化成蔬菜型牛蒡,可食部分为地下根茎。
后来,我国又从日本引进牛蒡。
牛蒡含有多种氨基酸、脂肪,并富含人体每天必须的维生素、多酚物质、菊淀粉、钙、铁、磷等营养成份,因而是药食两用佳品。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牛蒡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防止衰老等功能,对人体有滋补、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在日本,牛蒡被人们奉为补肾壮阳之圣品。
用牛蒡加工而成的牛蒡罐头,以及速冻、保鲜、腌渍、脱水等系列产品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营养成份,其口味纯正、风味独特、冷热兼用,是居家、旅游、聚餐的佳肴,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