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少年王勃》。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理念,以《新课程教学法》为指导,以创造性阅读教学设计为依据,突出“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学,读中悟。
2、设计理念:
文包诗是一种新的课型,学习时,必须将诗和文紧密联系,以帮助理解本课教学。
我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后,直接出示诗句,吟诵想像,初步感受意境,然后找出具体描绘诗意的句子,诗文对照。
通过看图,想像等方法,引领学生在两个不同的文本世界里自由穿行,让他们在与文本、与同伴、与老师的对话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进而将之揉进自己的阅读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课文共分5段。
第一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第二、三、四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应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第五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
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思,加深记忆。
另一张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4、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课文中部分字音读不准,长句读不通顺,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句读不出节奏,因此,在朗读方面要多下功夫。
农村学生对“滕王阁”比较陌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图画,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想像体会,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边读边想边听边看,从而让学生理解本篇课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段。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像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
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哪条河流是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对!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流经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
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江西)在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为赣江。
在江西南昌市的赣江边上,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
(出示图片)它始建于唐朝初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滕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
2、板书课题,出示图2。
(王勃肖像图)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本课,谁来介绍一下王勃或王勃的诗?(学生介绍)
3、听了这么多同学的介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了解王
勃。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看来许多同学都读完了,文中有许多词很美,谁来读一读?)
(出示图3)都督宴会邀请
凝望秋景缓缓飞翔轻轻飘扬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二)新授——理解诗意,图文对照。
1、说起王勃的才华,我们不能不提到滕王阁。
瞧,(出示滕王阁图)这就是滕王阁,凡是到过滕王阁的人,都会在这停留,因为这里的石碑上刻有王勃14岁时写的《滕王阁序》,其中有这样一句千古流传(出示图片4)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哪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师点评)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停顿符号读出诗的节奏。
2、这句诗写得是什么意思?哪一段告诉我们?(第三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边读边用“——”画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用“”画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3、交流: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阴鹜齐飞”的意思。
(生回答)
(1)落霞、孤鹜、齐飞分别是什么意思?
(2)谁和谁一起飞?(野鸭与云霞)
野鸭怎么飞?(缓缓地飞)请同学们读出缓缓飞翔的野鸭。
云霞怎么动?(轻轻地飘荡)请读出轻轻地感觉。
(3)落日的余辉加上缓缓飞翔的野鸭、轻轻飘荡的云霞,
这一切是多么令人陶醉。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想像力
一齐读一下这句。
(4)同学们把景读的这么美,想信诗也能读美。
(读“落霞与孤鹜齐飞”)
4、交流: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生回答)
(1)男生一起读这一句,师点评。
(2)一幅景就是一句诗,现在我们男生先读景,女生后读诗。
5、同学们读的非常好,老师看着这迷人的秋景,也想表演一下,请你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时提示省略号的作用。
(出示课件美景图)
6、现在,我们女生读景,男生读诗,比比谁读得好!
7、点评。
哪位同学能独自给大家背诵一下景和诗。
8、齐背。
(三)理解王勃的“奇”。
1、都督听到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拍着桌子叫好)
(2)请同学们齐读这句。
这是都督情不自禁地感情流露,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夸赞王勃?(拍手叫好,赞不绝口)
2、王勃当时年仅14岁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文(句),不得不令我们所有的人惊叹:
奇才!真是奇才!
(1)请你默读全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出王勃是个奇才?可以用笔画一画。
(2)交流:[出示课件: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好了。
]
①这句话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的“奇”?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板书)
②胸有成竹可看出王勃怎样?他胸有成竹地说了什
么?
③比较句子
让我来吧!
让我来试试吧!
既然王勃胸有成竹,为什么还要说“让我来试试吧!”干吗不说“让我来吧!”(谦虚)
过渡:王勃虽然年少,才高八斗,却虚心好学,所以他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这就是“文思如泉”。
也正因为他文思如泉,所以写起来很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笔走如飞”。
少年王勃真是一个奇才,奇在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3)还有哪里也可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生想,师出示[课件:都督让……谁也不敢答应]
①齐读这一句。
②说理由。
③被邀请来参加滕王阁宴会的大多都是朝廷的官员,王
勃年仅14岁,怎么也被邀请了?(才气)确实,王
勃太有才气了,他胸有成竹,笔走如飞地写下了千古
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板书)
④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
老师也搜集到了“滕王
阁序”的配乐朗诵,请大家欣赏。
⑤请大家欣赏视频。
(四)小结。
1、好美的文章,不仅让我感受到“水天一色,霞鹜齐飞”
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更让我们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其实,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才华横溢的少年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司马光、孙中山、怀素……)
2、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使自己像他们那样聪明呢?
(生:多思考、多观察……)
(六)讲解板书。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少年王勃在参加滕王阁宴会时,都督要求客人们写一篇庆贺文章,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滕王阁序》。
当有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都督忍不住拍案叫绝,最终成为千古传诵的
名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勃是个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人。
(七)板书设计:
文思如泉拍案叫绝才思敏捷
少年王勃《滕王阁序》
笔走如飞千古传诵才华横溢
(八)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一课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滕王阁序》的故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在教学时,我先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我国最长的河流,赣是哪个省的简称,引出与黄鹤楼、岳阳楼同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最后由滕王阁引出王勃。
课前学生已经预习了,基本上都知道王勃的生平简介及王勃的诗。
引出少年王勃后,也就进入了正题。
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是很有考据、才华横溢。
此时,我抓住“很有才气”这一关键词,引出滕王阁以及千古传诵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先读,并把这一句诗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采用图文对照,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由此也让学生知道了一幅景就是一首诗,并让学生多加朗读,特别是让学生体会一“缓缓地”“轻轻地”这些词语,并亲身感受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彩云飘荡的轻柔,再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讲王勃才气时,我尽量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体会找出能体现王勃是个“奇才”的语句成词语,学生很容易便找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
并联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了词语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还告诉他们这就是写作的过程。
同学们在写作中就要学习王勃。
在这里还比较了句子“让我来吧”和“让我来试试吧”。
让学生感受到王勃虽然才高八斗,但他很谦虚。
接着让学生继续找能体现王勃“奇”的句子,学生基本都没有找出。
于是,我把这句话读了出来,并告诉孩子们,这是反衬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最后再反问学生:14岁的王勃为什么能参加滕王阁宴会?学生其实早就知道“是因为有才气”,从这里又引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在教学结束时,我播放了《滕王阁序》的节选视频,让学生更深一步体会王勃的才气,还预设了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来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滕王阁序》做好铺垫。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做的最好的就是有PPT课件和视频朗诵,特别是视频,这样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也会引起学生学生的探究、向往之情。
课后,我也听见许多同学都在说“滕王阁好美呀,王勃真是太有才华了。
”听到这里,我觉得最起码本节课没有失败,达到了预想效果。
但是这也只是简单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中有好多地方我也做得不足。
如一开课由于紧张,忘记介绍赣江了,学生把诗句朗读的不够到位,我也没有过多指导。
还有就是我读的太少,包办的太多,没有很好地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没有保证学生
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都是快速的阅读,这样对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还有一定难度。
总之,整节课安排内容太多,感觉时间不够,心里有些发慌,以至于整堂感觉就是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