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_陈子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陈子聪 颜明娟 林琼 李晓玲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13 )
摘要:本文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容重等方面综述了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福建茶园
土壤的物理现状及改善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茶园;土壤;物理性状;茶叶;品质
茶叶因其色、香、味、形的独特品质及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成分为世人所青睐。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很多,优良的品种、适宜的生态环境、合理的栽培技术、良好的采摘质量、适宜的加工技术、理想的储藏条件等都是优质茶叶的保证。

土壤是茶树生长和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好土产好茶”说明不同的土壤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容重等方面综述了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福建茶园土壤的物理现状及改善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土壤类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土壤类型与茶叶品质的关系,陆羽《茶经》中就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说法。

茶树生长的土壤类型十分广泛,由不同土壤母质发育而来的土壤类型各异,影响着土壤的水、肥、气、热以及有机质、矿质元素、酸碱度等,与茶叶品质形成密切相关。

苏年华研究证实福建优质铁观音茶园土壤发育于火山基性岩的辉绿岩[1]。

此种母岩含辉石、橄榄石等深色矿物较多,富含铁、镁及其他微量营养元素,更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

李国满等调查表明,泥灰岩、红砂岩、板页岩发育的土壤上产出的茶叶品质优于紫色砂岩和白云灰岩发育的土壤上的茶叶品质[2]。

王效举等[3]研究认为,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

硅铝质铁铝土和钾硅质铁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而硅铁质铁
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欠佳。

李以暖等[4]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湖南省茶叶产区环境地质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茶叶品质的生化物质和营养元素含量与茶区土壤及其母岩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优质名茶大多产于磷和硫矿资料相对丰富,地质构造以滞留系至前震呈系地层为主、土壤主要是石质或砂质红(黄)壤的地区,提出在进行茶园规划和施肥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作用。

唐根年等[5]对浙江省茶叶主产区的土壤母质调查显示,优质茶园主要分布在石英砂岩、花岗岩、酸性凝灰岩和片麻岩发育的土壤上。

许春霞等[6]对陕西省茶园土壤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该省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中土壤养分较高,茶树生长缓慢,茶叶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及矿质营养含量丰富,宜于植茶。

梁远发等[7] 对乌江流域主要茶场茶园土壤性状的调查表明,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理化性状各不相同,其对应的茶叶品质也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品质优劣依序为硅质黄壤>砂页岩黄壤>第四纪粘质黄壤>小黄泥>黄棕壤。

陆景冈等[8]研究认为,含硅多的石英砂岩与花岗岩等成土母质,能形成适合茶树生长的砂砾土壤。

而砂砾土壤的优点是昼夜温差大,利于茶树同化物的吸收与积累,根生长量多,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叶香气好,滋味浓。

黎星辉[9]等研究表明,成土母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规律,在同等条件下,花岗岩和板页岩成土母质的茶园有利于生产高品质的茶叶。

优质茶的母岩上,土壤都有高硅、低钙、及砂性质地的特征;反之,所产茶叶品质较次的玄武岩及石灰岩上,土壤均有低
基金项目:福建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作者简介:陈子聪(1963—),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土壤肥料研究。

E-mail:zicongchen123@ 茶叶科学技术 2009(3):12~15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硅、高钙及粘性质地的特征。

2 土壤的物理性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土壤物理性状与茶树根系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的土壤物理性质会造成土壤水、气、热的差异,影响土壤中矿质养分的供应状况,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

土壤物理性状好,则茶树根深叶茂,根系生长发育良好,根系吸收营养物质就多,茶叶品质就相应提高。

2.1 土壤质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土壤的颗粒组成不同,一些属性如胀缩性、吸湿性、透水性及养分含量也不同。

不同质地的土壤,有不同的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和力学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茶园土壤肥力高低和茶园生产潜力。

有调查表明[10],龙井茶区主要土壤的各项性质中,以土壤质地对茶叶品质影响最为明显,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的比值与绿茶品质呈正相关。

浙江省杭州茶场等9个单位对红壤高产茶园的土壤颗粒组成的调查结果发现,物理性砂粒占有比率在30%~70%,粗粉砂的数量常多于粘粒的数量。

廖德平等[11]研究表明,粘粒则与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质地主要通过影响茶叶的氨基酸含量改变茶树氮代谢强度而影响茶叶品质。

罗影霞等[12]对安徽祁门红黄壤茶园的调查认为,茶园土壤颗粒组成中的粘/砂比以1-2为最宜,粘/砂比大于2时,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根系的伸展,小于0.5时,又因矿化作用强烈,不利于保肥保水。

2.2 土层深厚与构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土层深厚,构造良好是优质高产稳产土壤肥力的基础。

茶树是深根作物,其根系分布深度达1m以上,吸收根主要分布在5~45cm的土层内,高产茶园必须土层深厚肥沃,使茶树根系发达,才能够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

优良茶园土层特征为:土层厚度1米以上;土壤质地砂粘适中,多为砂壤土;上土层具团粒或核柱状结构,疏松通气透水,下土层具核块状、块状或柱状结构,较紧实保水保肥;50厘米土层内无硬盘、砂礓等滞水层,土质疏松利于茶树根系的伸展,排水良好,团粒结构较多的土壤最有利于高品质茶叶的生成。

2.3 土壤容重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土壤容重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孔隙度与孔隙
大小分配、土壤的穿透阻力及土壤水肥气热变化,还对土壤物理性质如土壤通气、持水性质、坚实度等影响显著。

黎星辉[9]研究表明,土壤容重与绿茶叶品质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

田永辉等[13]研究了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咖啡碱与容重成负相关;茶多酚、水浸出物与容重成正相关。

综合各地调查结果,高产优质茶园土壤容重一般表层应以1.00~1.20g/cm3,心土层以1.20~1.45g/cm3较为适宜。

2.4 土壤通气性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土壤通气状况直接影响着氧气和养分的供应,进而影响着根系的生长及吸收能力。

它是随着土壤容重、孔隙度、团粒结构等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和改善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必须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改变土壤孔隙大小分配的比例或采取措施调节土壤的孔隙状况,使其向有利于通气性方向发展。

有研究表明[14],在一定的含水量土壤中,如以孔隙度作为通气指标,茶叶氨基酸总量、咖啡碱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水浸出物、茶多酚呈显著负相关,总孔隙度影响茶叶品质,孔隙度的提高,茶叶品质随之提高,特别是对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的影响最大。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来改善和提高茶叶品质。

日本研究认为对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的茶园,用鼓风机送风和埋设多孔管的暗沟排水,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能提高茶叶品质。

2.5 土壤含水量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茶园土壤的水环境主要通过影响茶树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来影响茶叶品质,在保证充足土壤水分的条件下,有利于一些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咖啡碱等茶叶品质成分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15],在水分胁迫时红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降低,其降幅与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干旱胁迫导致的没食子酸减少降低了茶黄素组分,如表茶黄酸、表茶黄酸没食子酸酯和茶黄酸的合成,从而影响了红茶品质。

同样,茶树在淹水条件下,茶叶中与其品质有关的生化成分含量也会发生变化。

胡新光[16]等研究表明,红壤茶园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90%左右时,茶树生长最
第 3 期 茶叶科学技术 综 述 论 文
13
好,产量最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到田间持水量70%时,就需要灌溉补充水分。

据王晓萍等[17]研究,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时,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范围最广,根系总量和吸收根的重量最大,反映根系活力的脱氢酶活性最强;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和110%时,根系发育受到严重抑制,从而降低了根系吸收和利用土壤养分的能力,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高山出好茶的原因之一就是高山中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较高,光合作用形成糖类化合物缩合难,纤维素不易形成,使茶叶持嫩性增强,品质优良[18]。

2.6 土壤三相比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土壤中的三相(固相、气相、液相)分布,是土壤物理性状(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空气容积)的综合反映。

土壤结构对土壤三相比有密切的关系,团粒是最好的土壤结构,土壤团粒发达,表明土壤结构好,疏松、通气良好,持水能力强。

林心炯等人对福建省高产红壤茶园调查提出:0~20cm 土层中固相:液相:气相以42~46:33~24:25~30为宜。

综合各地调查资料,高产茶园表层土壤中固相:液相:气相大致以50:20:30左右为宜,而心土层则以55:30:15左右为宜。

3福建省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不同程度存在水土流失
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观察,在中亚热带地区,坡度为20度的山地茶园,当日降雨量为15毫米时,每亩茶园的冲刷量可达950公斤土,我省茶园水土流失较重的面积约有101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6%。

优质茶园土壤多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等母岩发育,土壤含沙量较高,土壤的质地均偏砂(壤土与砂壤土为主),粗骨特征明显;我省茶园大都位于丘陵山地,坡度较大,固土保水和保肥性能弱,南方强降雨气候特点,我省茶园极易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土壤侵蚀。

不合理的茶园翻耕,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不科学的茶园开垦及建造等也是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3.2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
盲目大量使用化肥,特别是大量使用氮肥,造成Ca等盐基离子大量淋失,以及水土流失、踩踏压实、土壤有机质下降等造成茶园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

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通气性变差等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安溪、华安等均有反映5年以上的铁观音茶园所产茶叶品质较新恳茶园明显下降,当地茶农有每年茶季后挖取新红土甚至直接在梯壁挖土进行茶园客土改良的习惯。

群众经验认为,施用这种新土后会增加茶叶香气,改善茶叶品质。

这一现象表面看来是土壤原因导致的品质改变,但到底是土壤扰动产生的土壤物理性状变化或因其它因素造成茶叶品质的改变尚不得而知。

4 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措施
土壤物理性状可以通过一定的农业措施来改善。

优良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使土壤微团聚体发育良好,有利于土壤的水、热、气三者协调,进而影响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茶树根际有益微生物生长发育,为茶叶高产优质奠定物质基础,从根本上提高茶园土壤的整体肥力水平。

4.1 保护表土层,防止水土流失
防止茶园水土流失的方法很多,每片茶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中效果较好的是茶园土壤覆盖,特别是生草覆盖效果更好。

据杭州茶叶试验场研究,坡度为5~20度的幼龄茶园,年冲刷量高达300~10000公斤干土,而采用土壤生草覆盖后减少7~15倍。

对于梯级茶园采取行间铺草,有利于水保持,可做到小雨土表无径流,大雨土不下山。

茶园行间铺草,还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温度变化幅度,改善土壤生态条件,有利微生物生长,是一项极有效的土壤管理技术措施。

除铺草外,茶园地膜覆盖,间作绿肥,开挖节水沟,鱼鳞坑等也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4.2 科学耕作,增施有机肥
有机质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矿化为腐殖质,能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紧实度和孔隙度,使土壤具有保水、保肥、保温的良好性能。

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不仅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有助于茶园土壤结构的改善,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土壤物质进行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质量。

从根本上提高茶园土壤
综 述 论 文 陈子聪等: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第 3 期
14
的肥力水平,以利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实现茶树的优质高产。

4.3 建立生态茶园
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茶园中适当套种银合欢、苦楝等落叶和趋避病虫害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的光、温、水、气、热等生态环境因子。

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理想地域小气候,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和恢复地力,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确保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年华.福建名茶铁观音的土宜条件,福建农学院学
报[J].1989,18(3):295-301.
[2] 李国满.茶叶品质与土壤条件的关系,茶叶通讯[J].
1990(4):11-14.
[3] 王效举,陈鸿昭.长江三峡地区不同茶园土壤地球化学特
征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报[J]. 1994, 18(3):253-260.
[4] 李以暖,王凯荣.茶叶产量和品质与地质环境关系的研究.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J].1996,5(4):247-252.
[5] 唐根年,陆景冈,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邻近地区名茶形成的
土壤地质环境分析[J].茶叶科学.2001,21(2):85-89. [6] 许春霞,陕西省茶园土壤类型与茶树生长[J].西北农业学
报,1998,7(2):70-74. [7] 梁远发,田永辉,王家伦等.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
贡献研究[J].贵州茶叶,2000(3):22-23,27.
[8] 陆景冈,唐根年,毛东明等.土壤地质环境与茶叶的内在品
质[J].茶叶,2009,35(1):19-21.
[9] 黎星辉,黄启为,唐和平.土壤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对名优茶
品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22(6):542-546.
[10] 方玲,伊仁青,张庆孝等.不同母质的土壤对乌龙茶生化
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8(4):461-465.
[11] 廖德平,袁盛华.优良茶园的土壤肥力特征[J].四川农业
科技,2001(9):34.
[12] 罗影霞,廖万有.祁红品质风格与施肥技术的关系[J].中
国茶叶,1991(5):24-26.
[13] 田永辉,梁远发,魏杰等.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
的影响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2000(3):14-17.
[14] 梁远发,田永辉,王家伦等.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
力贡献研究[J].贵州茶叶,2000(3):22-23,27.
[15] 廖万有.我国土壤茶园物理性质研究概况与展望[J].土
壤,1997 (3):121-124,136.
[16] 胡新光,赵晋谦等.名优茶生产的配套技术[J].茶
叶,1992,18(2):37-39.
[17] 王晓萍.土壤水分对茶树根系吸收机能的影响[J].中国
茶叶,1992(4):l0-l3.
[18] 万思谦.浅谈环境因素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
科学,2005(1):24-25.
※※※※※※※※※※※※※※※※※※※※※※※※※※※※※※※※※※※※※※※※※※※※※
(上接22页)表6 传统功夫红茶的TF、TR、TB含量及TR/TF
茶样茶黄素(TF)% 茶红素(TR)% 茶褐素(TB)% TR/TF 云抗10号传统红茶 0.324 10.715
12.646
33.029
福云6号传统红茶 0.468 10.425
11.374
22.276
凌云白毫传统红茶 0.398 11.358
13.562
28.538 3 小结
在不同加工工艺中,针形红茶和螺旋形红茶的加工工艺都优于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其中针形红茶的品质最好。

在第二阶段做形的过程中增加筛分程序,有利于提高干茶外形的匀整度;螺旋形红茶在初烘时,可以适当降低温度,或者采取摊晾的方式,尽量不破坏发酵的适宜环境,从而提高品质。

参考文献[1] 安徽农学院主编.制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2] 黄意欢主编.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
[3] 陆松侯,施兆鹏主编.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0.
[4] 宛晓春主编.茶叶生物化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3.
第 3 期 茶叶科学技术 综 述 论 文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