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时作业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产品。

贫富差距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

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A.文字的普遍使用B.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出现D.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
2.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

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3.有学者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

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A.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B.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C.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D.促进了社会阶级分化
4.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材料意在说明:()
A.农业革命助推科技革命的到来B.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出现
C.农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D.农业革命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5.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这体现了人类古代文明发展具有()
A.趋同性B.多元性
C.包容性D.继承性
6.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

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
A.繁琐的宫廷礼仪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D.丰富的物产资源
7.神庙在苏美尔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一些学者依据吉尔苏发现的泥板提出这个时期的城邦是“神庙国家”,认为各城邦的土地都属于神庙,其居民也附属于神庙。

20世纪中叶,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尖锐批评。

他们指出,仅以一个地方的文献、一个时期的情况,就推断出整个早王朝时期的城邦状况是非常主观的,并以同样在吉尔苏发现的大量反映土地买卖情况的石碑证明,有许多土地是不属于神庙的。

据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苏美尔的“神庙国家”说已彻底被推翻
B.对史料进行充分辨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C.多重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得出趋向客观的结论
D.只有在不断的历史争辩中才会发现历史真相
8.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几十个分立的“帕斯特”,“帕斯特”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

到了前3100年以后,整个尼罗河流域的“帕斯特”连接起来,形成了体系化的灌溉网。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尼罗河的定期泛滥B.埃及初步统一的实现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9.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认为社会的等级差异是按照人们各自本性产生的性质加以区别的,而人们发自本性的行动可归结为“智慧、知识和虔诚”“勇敢、威武和坚定,善于战斗”“耕种、畜牧和经商”“以侍候他人为己任”四类。

这一划分()
A.旨在促进族群内部团结B.为种姓制度提供了辩护
C.展现了民众的道德追求D.有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
10.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以下关于各区域文明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A.西亚: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在莎草纸上写下洪水传说
B.埃及:首陀罗们用象形文字在泥版上计算泛滥季时间
C.印度: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的冲击,发明了“0”
D.希腊:斯巴达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
11.对古代西亚文明的认识与19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相关;古代印度文明因20世纪初的考古发现被上推到公元前3千纪;古希腊文明史因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而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

这表明()
A.文明起源的时间无法确定B.实物史料更具有研究价值
C.考古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D.考古发现拓展了人们认识
12.“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距遥远……彼此充斥着恩怨和矛盾,有时还会发生战争,但是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

”为此,希腊在地中海世界的各殖民城邦跋山涉水来到奥林匹亚圣地,参加那里的宗教盛宴。

由此可见,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延续了母邦政治制度B.推动希腊文化传播
C.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贯穿着民族认同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古代希腊雕塑艺术作品
图1《掷铁饼者》图2《维纳斯》图3古希腊雅典卫城雕塑
材料二:古希腊的艺术,尤其是希腊雕塑,无论是表现众神、英雄还是运动员形象,都里现出强烈的理想化倾向。

“四径运动员的雕像不求逼真;它们是理想化的人物肖像,其唯一的目的似乎就在于纪念奥运会上取得的胜利,替奥进会作宣传。

艺术家们甚至不能保证见过优胜者本人,有时不得不根据人们对肖像原型随使所作的描述进行创作。

”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更加关注如何将具体的对象经过提炼、概括,在形象中注入“优秀”的品质,使之成为全民道德典范的象征。

当时很多艺术家也都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探究表现对象的比例关系,例如运用“黄会比”将每一个雕像、每一
座建筑都进行理想化处理,使作品具有和谐之美,最终在艺术中寻求一种永恒的法则。

——摘编自马躏非《古希腊艺术中的美德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特点的成因和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摩奴法典》中的四种姓制
L.31.当时,(人类始祖)为了繁衍人类,他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L.88.他命婆罗门学习和传授吠陀(意为“知识”“学问”),执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献祭,并授以收受(他人敬献的财物)之权。

L.89.他将保护人民,行布施,祭祀,诵读圣典,屏绝欲乐,规定为刹帝利的义务。

L.90.照料家畜,布施,祭祀,学习经典,经商,房贷,耕田,为给予吠舍的职司。

L.91.但无上尊主对首陀罗只规定了一种义务,即服役于上述种姓而不忽视其功绩。

IX.322.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繁荣,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婆罗门和刹帝利结合在一起而在今生和来世得以繁盛。

X.12.(低种姓男子和高种姓妇女结合)产生由于不洁的种姓混杂而产生的儿女,叫做阿瑜迦跋、刹多梨,以及人类最底下的旃陀罗(贱民)。

X.51.(贱民)要穿死者的衣服;以破碗为盘;以铁为装饰;常游走无定处。

X.96.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卫生,国王应该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

——杨共乐主编:《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隨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摩奴法经》的根本精神是人从思想上接受和承认一切现存的社会制度是合理的。

个人生活上的痛苦都是前生所种下的“因”所致,因此要认识今生的痛苦乃是不可避免,并且也不当求免的。

如果有意避免今生的痛苦,那只有加深自己的罪恶,种下恶因,而来生将遭到更多的痛苦。

……这样,以因果轮回的宗教说法来解决现世社会所存在的一切问题的结果,就是避免对现存的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与动摇,因而大大地加强了它。

——《世界古代史纲要》
(印度)历史上较大的外来民族的征服,现在知道的就有十多次,如雅利安人、马其顿人、塞种人、贵霜国人、匈奴人、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莫卧儿人以及近代英国等。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最初产生和其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15.西亚文明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

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

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

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

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

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

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人类的精神气质往往取决于生命的早期,文明的特性也往往取决于文明的初期阶段。

古代西亚文明发源于三大洲十字路口和古代世界体系的枢纽地带,即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地区。

由于民族迁徙流动频繁……在西亚两河流域地区除了最早出现的以乌尔城为核心的苏美尔文明,还依时间轴次第出现了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新巴比伦文明……同时在两河流域外,还出现了包括埃兰文明、波斯文明在内的伊朗文明,犹太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等文明形态。

……通过丝绸之路,西亚的葡萄、石榴等约50种植物以及佛教、景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而中国的陶瓷、药剂、服饰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技术、铸铁术等传入西亚。


外,印度数字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近代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同样,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文明,传播至东亚地区。

——摘编自王健《西亚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美尔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的主要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亚文明的特性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1)特点:具有人文色彩;具有理想化倾向;注重“优秀”品质刻画;追求作品和谐之美。

(2)成因:人文主义精神的盛行;民主政治实行的影响;艺术家注重培养公民道德。

影响: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有利于激发公民的爱国(城邦)奉献精神;影响了后世欧洲的雕塑艺术风格。

14.【答案】(1)种姓之间存在上下等级;种姓间存在职业限制;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不同种姓各有限制;种姓之间存在婚姻限制;种姓制度的实施借助宗教力量;不同种姓实行社会分隔。

(2)最初产生的原因:军事征服;社会分工。

长期存在的原因:婆罗门经典从宗教角度解释了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底层民众丧失了反抗意识;频繁的外来侵略强化了种姓制度;农业是印度社会的经济基础。

15.【答案】(1)表现:金属工具的使用;城市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

(2)特性: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摇篮;文明形态多样化;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亚洲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

原因:地理条件和气候适宜农耕发展,农业起源早;发源于三大洲十字路口,位于世界文明的枢纽地带;民族迁徙交流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