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天津市初一物理上册期中质量模拟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天津市初一物理上册期中质量模拟
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 雨后彩虹
B. 海市蜃楼
C. 水中倒影
D. 小孔成像
答案:D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C
3.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桶水的质量比一杯水的质量大,是因为一桶水的体积大
B.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大
C. 将一铁块压成铁片,其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答案:ACD(注意:虽然通常单选题只选一个答案,但此题C和D均正确,若严格遵循单选原则,可视为题目设计有误,但在此假设C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4.下列关于长度的估测,正确的是()
A. 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B. 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dm
D. 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1.5m
答案:B
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 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定相互接触
C. 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D
二、多选题(每题4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B.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D. 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D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阳光下电线杆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放大镜成像时,物体距透镜的距离必须大于二倍焦距
答案:A、B、C
解析:阳光下电线杆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到的是潭底变浅的虚像,故C正确;放大镜成像时,物体距透镜的距离必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3.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橡胶泥捏成泥人后,质量变小了
B. 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
C. 铝块受热膨胀后,密度变小了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答案:B、C、D
解析:橡胶泥捏成泥人后,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其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
所以质量不变,故A错误;冰熔化成水,状态发生了变化,但其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所以质量不变,故B正确;铝块受热膨胀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根据可知,密度变小了,故C正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密度公式ρ=m
V
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D正确。
4.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B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都是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内能一定增加,故B正确;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C错误;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D错误。
注意:此题是多选题,但根据给定选项和答案,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其他选项均存在错误,但按照题目要求,这里仅列出B作为正确选项。
实际情况下,这样的题目设置可能存在问题,因为通常多选题会确保有多个正确答案。
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仅列出B选项。
三、填空题(每题3分)
1.题目: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真空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答案:振动;介质;不能
2.题目: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①,比较声音的大小。
实验现象及分析:声音靠______ 传播到远处,______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答案:介质;固体
3.题目: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光年是______ 的单位。
答案:3×10^8;长度(或距离)
4.题目: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为______°;若入射角
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
答案:70;160
5.题目: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______ 作为平面镜,并将其
______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为确定像的位置,需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它看上去好像______ 。
答案:玻璃板;垂直;点燃
四、解答题(每题8分)
1.(8分)题目:
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从90°C开始,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分钟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01234567温度/°C9092949698989898(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C。
(2)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_______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温度 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答案:
(1)98°C
(2)吸收;保持不变
2.(8分)题目: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小刚看见远处闪电后,经过5秒钟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小刚大约有多少米?(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答案:
解:由速度公式v=s
得,
t
闪电处距小刚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3.(8分)题目:
小华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石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假设它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则该石块将()
A. 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
B. 立即停止运动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落到桌面上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A选项:石块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因为它一直受到绳子拉力的作用,这个力提供了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如果它受到的力全部消失,那么它将不再受到这个向心力的作用,因此不会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在本题中,石块在力消失之前是运动的,所以它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而不是立即停止运动。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由于石块在力消失之前是沿着某个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虽然它的速度方向在不断改变,但我们可以认为在力消失的瞬间,它有一个沿着切线方向的速度。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因此石块将沿着这个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石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它的高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即使它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它的高度也不会突然降低,因此不会落到桌面上。
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五、综合题(每题10分)
题目一:(10分)
题目描述: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使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他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当物体距离凸透镜不同距离时,光屏上成像的特点。
1.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5cm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请问这个像是什么性质的像?
(选填“倒立”、“正立”、“放大”、“缩小”或“等大”)。
2.当物体从25cm处逐渐移向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如何变化?像距(即光屏
到凸透镜的距离)又如何变化?
3.当物体距离凸透镜5cm时,通过凸透镜能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案: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像逐渐变大,因为物体靠近凸透镜时,成像在光屏上会逐渐远离凸透镜,即像距
变大。
3.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因为此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根据凸透镜
成像规律,此时成虚像且像比物体大。
题目二:(10分)
题目描述:
小华在学习电路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其中包含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一个小灯泡(电阻约为5Ω)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他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1.请画出该电路的电路图。
2.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大阻值处(假设最大阻值为20Ω)时,电路中的电
流是多少?(忽略电源内阻和导线电阻)
3.若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假设正常发光时电压为1V),滑动变阻器应调节到多少
阻值?
答案:
1.电路图应包含一节干电池、一个小灯泡、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串联在电
路中,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2.根据欧姆定律,I=U
R
总,其中U=1.5V,R
总
=5Ω+20Ω=25Ω,所以I=1.5
25
=
0.06A。
3.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其两端电压为1V,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1.5V−
1V=0.5V。
根据欧姆定律,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U′
I′=0.5
0.06
≈8.33Ω(取整或
保留小数位根据实际情况)。
题目三:(10分)
题目描述:
在“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准备了以下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细线、水和小石块。
1.请简述用天平测量小石块质量的步骤。
2.在测量小石块体积时,小明将小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前后的体积
差即为小石块的体积。
请问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准确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3.如果小明的测量结果中,小石块的质量为m,体积为V,请写出计算小石块密度
的表达式,并指出实验中可能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的一个原因。
答案: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
梁平衡;将小石块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恢复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之和即为小石块的质量。
2.这种方法能准确测量小石块体积的原因是:水是不可压缩的流体,当小石块完全
浸没在水中时,它会排开与其体积相等的水,因此水面上升的体积就等于小石块
的体积。
实验中可能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的一个原因是:3.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m
V
在测量小石块体积时,若小石块表面附着有气泡或水分未完全擦干,则会导致量筒中水面上升的体积偏小,从而计算出的小石块体积偏小。
根据密度公式,质量不变时,体积偏小会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