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南平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大功,但后来得罪了皇帝,皇帝坚持要将他砍头,还对他用可耻手段扑灭寝宫大火的事怀恨在心。
B.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C.鲁滨逊给野人起“星期五”这个名字,主要是自己在星期五这天救了他,这样既便于称呼,也可以纪念这个日子。
D.《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
B错误,鲁智深——火烧瓦罐寺、大闹桃花村。
2.根据课文内容依次选填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梢上()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幽暗的峡谷里整整齐齐、()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③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④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
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A.隐隐约约密密麻麻蓊蓊郁郁林林总总
B.蓊蓊郁郁林林总总密密麻麻隐隐约约
C.隐隐约约蓊蓊郁郁密密麻麻林林总总
D.密密麻麻隐隐约约林林总总蓊蓊郁郁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①依据叙写的对象“远山”应该选用“隐隐约约”。
②依据句意和描写的对象“森林”,应该选用“密密麻麻”;③依据叙写的对象“树”,用“蓊蓊郁郁”来写其特点更为恰当;④“林林总总”是繁多的样子。
依据“只有五样可以塞入”可知,运用“林林总总”更符合语境。
据此,最恰当的四个词语依次是:隐隐约约-密密麻麻-蓊蓊郁郁-林林总总。
故答案为A。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②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定的勇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③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赞为“情致缠绵,音调协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④春暖花开,江山多娇,共赏美丽中国。
请写出一整句古诗(词)来描绘我的锦绣中华: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④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的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只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要注意“谋”“济”“沧海”的正确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现代文阅读。
沙漠奇遇
[俄] 伊·罗索霍瓦茨基
⑴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⑵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
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
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⑶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
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
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⑷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
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⑸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⑹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
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
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
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
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
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
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⑺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⑻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
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
一阵风吹过,
沙子簌簌作响。
⑼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
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
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
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
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⑽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
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⑾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
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
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⑿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⒀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
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
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
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⒁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⒂“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
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
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
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⒃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
科幻:想象创造价值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
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
1886年,英国才建造
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
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
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
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
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
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
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
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怎样通过科幻小说学哲学”的课程,大受欢迎。
他认为,科幻是思想的实验,而哲学里也有许多思想的实验,其内在思维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
假设这一刻成真,而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会怎么决策?放弃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其他人?为什么该放弃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激发无数想象、创造、预测、设计,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
科幻文学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
而我们的未来,正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
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科幻作品的意义就显得深远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吴岩看来,科幻不属于科学教育,而应属于创意教育。
“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指出:“科幻小说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实验的专业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察一项新的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局部后果,还是在考虑一种社会潮流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
或许到了必须为幻想正名的时候。
幻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想象分为三类: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
多种课本都在重复一个说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脑海里复现一个事物,比如让你先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然后凭想象画出这个杯子;创造想象是把几个事物在脑海中加工、组合并表达出来,比如让你将鱼鳞、鹿角、蛇身、凤爪想象拼装成一条龙的样子。
据说,这两种想象是“好的”,而那种抛开现实事物,天马行空地去想并实现出来的幻想,是应该规避的,是让人想入非非的。
吴岩认为,这种说法应该彻底改变。
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
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
这才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价值
的想象。
1.下列选项中,对文(二)内容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两块主要内容——“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属于并列结构,顺序可以更换。
B.“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这是科幻小说的常见情景,也是一次思想实验,其结果与哲学实验大相径庭。
C.作者讲述《神经浪游者》故事,是为了论证科幻赋予人们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
D.文中说“‘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又说“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这两句话是矛盾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一)中的人物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3.文(一)是一篇科幻小说,为了把故事说得动人,作者采用了多种写作技法,请参照示例,结合本文内容,探究其写法及作用,完成下表。
4.从下面出自文(一)的三段文字中选择一处,联系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⑴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⑻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
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
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⒂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5.文(二)倒数第二段提到了想象有三种,分别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文(一)中,两个类似雕塑的外星生命属于哪种想象?请联系本文和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6.针对选文(一)第⑽段“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一句,在⒀段与⒂段之间,可以补充一个照应语段⒁,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
请结合选文,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一句,发挥想象,补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7.结合文(一)和刘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带上她的眼睛》或《三体》或《流浪地球》,谈谈你对文(二)
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1.C
2.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3.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示例:茫茫黄沙中,一轮硕大的太阳正缓缓西沉。
黄色和红色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落日熔金,整个画面宏大又壮观。
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塑造了苍茫又壮阔的意境,以落日之壮观平静,衬托米哈伊尔心理活动之激烈、壮阔;
5.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
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
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
6.示例: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但他很快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
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7.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
科幻小说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重新构成,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构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
它涉及对我们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质疑、一种反思、一种拓展、一种思辨。
如读《沙漠奇遇》选文,读者禁不住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
对于文中的外星生命来说,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五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生命的质量不等于时间的长度,生命体不同,生命的节奏也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是让人感慨。
我们会思考怎样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
【解析】
1.A.两者不是并列结构,是由表及里的递进结构;B.其实验结果有无和哲学实验结果相同,原文中并无相关信息,不能武断;D.两句话不矛盾。
2.考查对人物经历的梳理概括。
按照题目要求,将人物从“米哈伊尔”与“雕像”人生的经历两方面概括。
五年前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
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雕像与五年前不同,五年前,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
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引发他的思索,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3.考查对伏笔照应写法的理解。
照应的方式之一,文章的前伏与后垫相呼应,即“伏应”。
文章的前伏与后垫相呼应,是文章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性文章或作品尤为讲究。
写作中,作者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即“预伏”,在后文对所伏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即“照应”。
如,“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
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
”与后文“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
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
”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
4.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要找到赏析的点。
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角度等来理解。
所给的几个句子几乎都是景物描写,如“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用空间之大,景色之壮美,衬托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有庄重和严肃之感,突出了小说主题的宏大。
5.考查对概念的理解。
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
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以人类作为基础,与人类有很多相似点,并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6.考查对文章的续写能力。
续写先要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出符合语境的内容,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如,那是一件怎样的武器?武器杀伤力如何?如何操作?等等,要照应文(一)前文,想象与思考形成整体。
7.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首先要选择一部科幻作品,然后结合的内容,来理解此句话的意思。
如,在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中,“她”受困于地底的牢笼,心灵却始终向着宇宙中的一切敞开怀抱。
“她”绝不吝啬自己的感知力,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美好,“她”都回馈以专注的凝视与爱,并将它们珍藏于心,“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
表面上,是“我”带着封闭在地心的“她”的感官去触摸世界,而实际上却是“她”指引着“我”张开眼睛和心灵去体会“平凡”中的美,去迎接缤纷的色彩在我灰色的精神沙漠中开出绿洲。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笑,不苦口的良药
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
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
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
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
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 8个小时。
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19人血流加速。
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
只要发笑,嘴角和颧②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
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
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
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
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
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
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
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
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
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
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①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②颧(quán):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为什么说“笑”是“不苦口的良药”?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2.请概括第②段对心脏病患者的测试过程,并指出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3.第③段画线句除列数字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
...吗?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
人体基因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B.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犹如一张一弛的按摩,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C.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支气管和胸腔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D.因为笑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所以微笑就会在脸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