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章末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伏周期接近。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出现了26个峰
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与(1)
大致相同。
(3) 从太阳黑子数的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
周期为11年。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
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地球上的生态
环境必须保持平衡。人工模拟建造的生态环境也必须使其内部保持平衡。月
球基地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必须努力维持其平衡,使各地理要素
达到人类居住生存的要求,否则人就不能在里面生存下去。
教材P26 资料3分析
1.月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有:①大量硅酸盐,可作建筑材料;②丰富
教材P25 资料1分析
1.月球上有引力、冰、矿产资源、建筑材料、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等满足人
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若想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的生存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条件,满足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避免宇宙射线伤害的环境条件以 及能产出食物的生态系统等。
教材P25~26 资料2分析
1.“生物圈二号”和月球基地的相同之处:都是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
2. 行星类型
类地行星
距日远近
1
质量
1
体积
1
巨行星
远日行星
2
3
3
2
3
2
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比较小,地球是类地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
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
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 没有特殊的地方。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章末总结
内容索引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教材P4 读图思考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教材P4~6 活动 1.(1)从图1.4可以看出,行星都是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2)根据图和表中的行星轨道倾角数据,行星公转轨道面差不多在一个 平面内,轨道倾角最大的水星也只有7°。 (3)根据表中的行星轨道偏心率数据,偏心率最大的水星也只有0.206, 非常接近圆形。
的铁、钛、铝矿以及地球上缺乏的或尚未发现的金属矿产;③月球土壤中
特有的氦资源,它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廉价的新
型核聚变燃料;④宇宙空间资源(真空和低重力);⑤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⑥月球北极和南极的冰资源等。
2.月球上可供发展月球基地的资源有:丰富的矿藏 ( 如钛、硅、铝、铁、
氦);可作建筑材料的硅酸盐;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月球北极和南极的冰 资源等。
大。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森林中植物密度相对较小,针叶,树冠小。
教材P11 活动 (1)1985 ~ 2000 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 1986 年为极小值,后逐年
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
后逐年增多。两个极小值之间约11年。
(2)18 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
境的全封闭的装置,生产、消费和分解、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也不需要防止宇宙射线的危害;而月球基地所需的电能只能自己生产,而且
二者的不同之处:“生物圈二号”的电力是由外部输入的,且“生物圈二号” 还需防止宇宙射线的危害。“生物圈二号”的水是地球上原有的液态水,而
月球基地所需水必须自己制造。
2.“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
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 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改变。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 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教材P23 活动
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知识:
(1)地表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2)陆地淡水会枯竭吗? (3)地球表面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4)地球表面的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5)地球表面的各要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教材P9~10 活动
(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 热带雨林生物量为 2 kg/(m2·a) ,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为 0.8
kg/(m2· a),较小。
(3) 有相关性。生物量与太阳辐射量呈正相关,后者决定前者。低纬度地
区太阳辐射量大,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太阳
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小。太阳辐射量的大 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 理环境的反映。 (4) 从景观图上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地区森林更茂密,阔叶,树木树冠较
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与(1)
大致相同。
(3) 从太阳黑子数的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
周期为11年。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
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地球上的生态
环境必须保持平衡。人工模拟建造的生态环境也必须使其内部保持平衡。月
球基地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必须努力维持其平衡,使各地理要素
达到人类居住生存的要求,否则人就不能在里面生存下去。
教材P26 资料3分析
1.月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有:①大量硅酸盐,可作建筑材料;②丰富
教材P25 资料1分析
1.月球上有引力、冰、矿产资源、建筑材料、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等满足人
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若想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的生存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条件,满足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避免宇宙射线伤害的环境条件以 及能产出食物的生态系统等。
教材P25~26 资料2分析
1.“生物圈二号”和月球基地的相同之处:都是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
2. 行星类型
类地行星
距日远近
1
质量
1
体积
1
巨行星
远日行星
2
3
3
2
3
2
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比较小,地球是类地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
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
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 没有特殊的地方。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章末总结
内容索引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教材P4 读图思考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教材P4~6 活动 1.(1)从图1.4可以看出,行星都是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2)根据图和表中的行星轨道倾角数据,行星公转轨道面差不多在一个 平面内,轨道倾角最大的水星也只有7°。 (3)根据表中的行星轨道偏心率数据,偏心率最大的水星也只有0.206, 非常接近圆形。
的铁、钛、铝矿以及地球上缺乏的或尚未发现的金属矿产;③月球土壤中
特有的氦资源,它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廉价的新
型核聚变燃料;④宇宙空间资源(真空和低重力);⑤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⑥月球北极和南极的冰资源等。
2.月球上可供发展月球基地的资源有:丰富的矿藏 ( 如钛、硅、铝、铁、
氦);可作建筑材料的硅酸盐;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月球北极和南极的冰 资源等。
大。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森林中植物密度相对较小,针叶,树冠小。
教材P11 活动 (1)1985 ~ 2000 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 1986 年为极小值,后逐年
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
后逐年增多。两个极小值之间约11年。
(2)18 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
境的全封闭的装置,生产、消费和分解、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也不需要防止宇宙射线的危害;而月球基地所需的电能只能自己生产,而且
二者的不同之处:“生物圈二号”的电力是由外部输入的,且“生物圈二号” 还需防止宇宙射线的危害。“生物圈二号”的水是地球上原有的液态水,而
月球基地所需水必须自己制造。
2.“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
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 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改变。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 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教材P23 活动
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知识:
(1)地表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2)陆地淡水会枯竭吗? (3)地球表面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4)地球表面的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5)地球表面的各要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教材P9~10 活动
(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 热带雨林生物量为 2 kg/(m2·a) ,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为 0.8
kg/(m2· a),较小。
(3) 有相关性。生物量与太阳辐射量呈正相关,后者决定前者。低纬度地
区太阳辐射量大,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太阳
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小。太阳辐射量的大 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 理环境的反映。 (4) 从景观图上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地区森林更茂密,阔叶,树木树冠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