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等五个生字,会写“莲、荷”等四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好诗题,理解试题
1.回顾杨万里的《小池》,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2.随文学习“晓、慈”,理解“晓”字字义,识记“慈”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随机指导读好试题。

3.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设问悬疑,相机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诗文。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检测自读,学习生字“竟、映”,理解“毕竟、映”的意思。

三、读好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自由练读、播放录音范读、男女生赛读,指导学生将古诗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诗味。

2.理解词语“毕竟”、“四时”,进而让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3.结合西湖四季景色图片,感受西湖夏季的美,体会一、二句诗句中作者的情感。

4.学生带着体会,读出情感,读好一、二句诗。

5.师引导: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发出了赞美与感叹?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看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和怎样特别的荷花呢?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别样红”,想象画面。

(师相机板书)
6.生带着对诗句的理解与想象朗读。

四.发挥想象,读出画面。

1.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透过诗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请闭上眼,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2.先和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诗中藏着一幅色彩明丽、令人陶醉的莲叶荷花美景图。

被同学们用找画面的方法找了出来!多么美丽的西湖呀!多么美丽的夏季莲叶荷花图!诗人很喜欢这时的西
湖,他觉得这是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孩子们,你们喜欢吗?用你的声音,用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喜欢、这份赞美吧。

3.欣赏这首古诗的儿歌,背诵古诗!
孩子们,有人和我们一样。

读了这首诗,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西湖,喜欢上西湖的莲叶荷花美景。

于是给这首诗谱上曲,将这首诗吟唱成了一首动人的歌,想不想听听这首歌。

五、借助插图,悟诗情。

是呀!离别是一首歌,也是一首诗。

这首诗诗题点明是写送别,而诗文全然写得是西湖眼前的看得到的美景,孩子们,你们想想诗人杨万里究竟相对即将远行的好友说些什么?指名说。

是的,诗人杨万里是想借眼前的美景挽留好友,表达对好友的不舍之情。

请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受、带着这份不舍的再好好的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

六、当堂成诵
这首诗学到这里,你会背了吗?同桌一起,先试着背一背。

能背诵的请举手!点名背。

全班齐背。

七、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莲、荷、穷、湖”。

2.学生认读
3.观察,写哪些字你需要帮助。

学生说。

4.师引导孩子先观察,在范写。

5.学生练写。

老师巡视。

6.展示讲评,学生再次临写。

板书设计:
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莲叶荷花
无穷碧别样红
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