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史《左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
3、人物形象。《左传》描写出大批历史人物 形象,有天子诸侯、贤卿贤相、乱臣贼子、卜 祝师史、勇士猛将以及各种女性。 方法有直接描写,如服饰、动作、神情和心理 描写;有对比反衬,以见性格差异、识见高低。 有采用评论,或作者评论,或借助于“君子 曰”,或借助于他人之口。评语简练,画龙点 睛。 《左传》的写作动机在于叙事,人物形象主要 属于客观艺术效果。
第二节
• • • •
《左传》的思想内容
《左传》的内容: 一是记载远古的历史和传说; 二是记载西周的历史和制度; 三是全面反映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的历史进程; • 四是记载春秋时期的军事和外交活动; • 五是记载春秋时期的文化活动状况:宗教祭祀、 典章制度、礼仪风俗、鬼神妖梦、祸福预言等。
第一节 《春秋》《左传》学
• 晋初调和三传。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是《左 传》流传至今最早和最具影响的注本。其《释 例》专门研究《春秋》、《左传》书法义例。 南北朝治《左传》者南宗杜预,北承服虔,间 有学者驳杜难服。 • 唐代将三传列入“九经”。孔颖达《春秋左传 正义》用杜预注,总结汉魏以来《左传》的多 种旧注。刘知己的《史通》惑经申左,确认 《左传》的史学地位和文学特色。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内容
• 《左传》的思想倾向: • 一是重礼。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和行为 的规范,用仪式和制度加以固定,以维护上下尊卑 等级。从国君废立、公卿任免、宗庙祭祀、外交往 来、军事行动,到车骑舆服、婚丧嫁娶、饮食起居、 言行举止等,无不予以礼与非礼的评价。 • 周公为西周制礼作乐第一人,是孔子崇拜的偶像。 孔子是春秋时期在礼崩乐坏之际,维护和发展礼乐 制度的第一人。《左传》作者赞同维护和发展礼乐, 但并不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终极目标。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内容
• 四是模糊的天人观。《左传》有很多记载鬼神 妖梦、祸福预言、星象占卜之事,而实际行事 不依赖于天命鬼神,人与神的地位并不悬殊。 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有相似之处。 • 人事重于天道。《昭公十八年》记载郑人以玉 祭神消灾,“子产云:‘天道远,人道迩,非 所及也,何以知之?’遂不与,亦不复火”。 • 反对用活人殉葬。《昭公十八年》《文公六年》 《宣公十五年》等均有记载。《诗经 • 秦风 • 黄鸟》讽刺用活人殉葬,见于《左传》的记载。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内容
• 二是重民。《桓公六年》随国季梁论“民为神 主”。《僖公十九年》司马子鱼言“民为神主”。 《文公十三年》邾文公言“命在养民”。《襄公 三十一年》子产不毁乡校。《昭公二十年》晏子 谏齐景公反对横征暴敛。 •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小惠未遍,民弗从 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正 反两方面说明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城濮之战》 评价子玉和妫吕臣两位令尹的为人,均以“在民” 与否作为标准。
第四节
《国语》
• 《国语》全书风格不一致,《晋语》记事详细, 《吴语》、《越语》文笔生动。 • 某些章节构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出性格鲜 明的人物形象,初具为小说的雏形。 • 总体来说,《国语》长于记言,而记言表现为说理, 往往长篇大论,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左 传》有补充作用。但史料性、文学性远不如《左 传》,哲理性超过《左传》,与《左传》相为表里, 是阅读和研究《左传》的一部最重要的参考书。
第四节
《国语》
• 《国语》的概况 •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周、鲁、 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语。全书共21卷, 其中《晋语》多达9卷,略占全书的一半,说明 《国语》是以记载中原姬姓大国为主。 • 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班固:“《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 《国语》与《左传》的关系。《国语》记史的时 限。《国语》作者的分析辨正。 • 《国语》现存最早的注本:三国吴国韦昭注。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
4、语言风格:简洁有力,文约义丰,生动形象, 含蓄幽默。行人辞令之美:从容委婉,含蓄幽默, 温文尔雅,柔中有刚,贵曲忌直,意味深长,在 先秦古籍中别具一格。譬如《秦晋殽之战》中的 蹇叔哭师、公使谓之、弦高犒师、桓武逐客、孟 明拜谢,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绵里藏针。 • 《左传》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叙事散文以及战争 题材的小说影响深远,《左传》中的许多故事被 《史记》直接录用,有的还被改编成戏剧。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
编年纪事,一事或经几年、几十年,能够前后照 应。前因后果,环环相扣,件件有交待,事事有 结果。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小细节,显得生动。 有时旁生枝杈,并不显得累赘。 叙事方法众多:有顺叙,也有倒叙、插叙、追叙、 补叙;有直接记叙,也有间接记叙;有正面描写, 也有侧面描写;还有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等。 《郑伯克段于鄢》采用倒叙,从40年前娓娓道来; 《公子重耳之亡》将19年的流亡历程集中起来写; 《晋楚城濮之战》缀有补叙和追叙作补充交待。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
2、战争描写。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凡四百多次,力 避雷同。每次战争的着眼点不同,特点也不同。 如《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侧重 写获胜的一方,《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秦晋 殽之战、《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则侧重写失败 的一方。常结合政治、外交、人事等,揭示战争 胜负的原因。 有的侧重于描写战斗的具体过程,将细节描绘得 生动逼真;有的侧重于阐述军事理论,将规律总 结得合情合理。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特色
•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规模浩大的叙事文学巨制。 在叙事艺术、战争描写、人物刻画、语言技巧等 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 刘知己《史通· 六家》称“其言简而要,其事博 而详”,“述者之冠冕”。《申左》称“世称实 录”。 1、叙事艺术。叙事简明,有条不紊,有复杂 的故事情节。精心选择组织材料,选取重大历史 事件,不弃细节描写。其中不乏虚构和想象,具 有一定的小说因素。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史书,《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文学鸿篇巨制。 《左传》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本章阐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春秋》《左传》学;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三、《左传》的文学特色; 四、《国语》与《左传》的比较。
第一节 《春秋》《左传》学
• 《春秋》的性质。孔子修《春秋》。《春秋》的 体例和编次。记史的时限和范围。《春秋》是中 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简史,也是儒家原始经典之 一。记事及其简略,本身不具有文学性。 • 《春秋》义法,微言大义。义即大义,指深刻的 思想含义;法指书法书例,指褒贬人物和事件的 方法和规范。用隐微的言辞申发重大的道理,遣 词造句暗寓褒贬,作出是非判断。
第四节
《国语》
• 《国语》的文学特色。《国语》长于记言,善于说 教,说理与叙事相融合,说理胜于叙事。比《尚书》 和《春秋》进步得多,但生动形象不及《左传》。 • 语言平易朴实,含义深永,具体表现在: • 对比论证,譬喻形象。《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 • 幽默生动,情景毕见。《晋语四》重耳以戈逐子犯; • 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晋语九》董叔娶妻于范氏; • 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晋语四》郭偃论治国难易。
第一节 《春秋》《左传》学
• 《春秋》 《左传》学在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中创 始和发展。今文经学派对《左传》与《春秋》 关系的否定及其原因。学术观念之争和仕途功 利之争。 • 西汉《左传》不立于学官。西汉末刘歆《移太 常博士书》为《左传》学之首创。东汉陈元、 郑兴、贾逵、马融、郑玄、服虔等学者发展 《左传》学。三国时期古文经学兴盛,《左传》 注者众多,但著述多亡佚。
第一节 《春秋》《左传》学
• 宋代承中唐以后舍传求经之风,出现断烂朝报、 有贬无褒、无贬无褒诸说,王安石新政进士科考 废弃《春秋》。苏氏兄弟重新发扬《左传》学。 朱熹明确《左传》是史学,《公》《榖》是经学。 • 清代的专门性研究:礼制、历史、地理、历法。 考据:补正、校勘、刊误、复原、辑佚、考证、疏 证。《左传》真伪之争。 • 当代《左传》学:思想倾向研究、叙事艺术研究、 人物描写研究、语言艺术研究等。《左传》学由 经学转向史学和文学。
《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出版
《十三经注疏》之《春秋左传 正义》 《十三经注疏》之《春秋左传正义
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 上 海古籍出版社
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中 中华书局出版 华书局
第三章《左传》
第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的思想内容
• 三是进步的历史观。《左传》肯定和赞扬霸主 的事业,倾力描述诸侯争霸的成功、失败及其 原因。认为霸主维护周天子符合“礼”的要求。 《左传》中最精彩的文字就是描写诸侯争霸。 • 《昭公三十二年》晋国史墨语:“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高山为谷,深谷 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桓公四年》齐伐楚盟于召陵,齐国发出似乎 “师出有名”,色厉内荏,但对楚国僭号称王 之事却避而不谈。一是不想打仗,而是承认事 实。
第一节 《春秋》《左传》学
• 《春秋》学是研究《春秋》的学术。《春秋》三 传。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 榖梁赤的《榖梁传》。三传的体例编次、成书先 后及其所属的经学派别及内容区别。 • 《左传》概况。《史记》和《汉书》的有关记载。 《论语》关于左丘明的记载。《左传》与《春秋》 的经传关系。关于《左传》成书的推测。
第四节
《国语》
• 《国语》的思想倾向 • 《国语》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表现为:尊礼、 崇德、敬神、重民。维护德政礼制,重视敬天 保民等方面与《左传》相一致。 • 天命观尤为突出,多有迷信说教。为西汉儒宗 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提供了依据。中唐时期的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作《非国语》70篇, 驳难《国语》中的迷信说教。 • 具有进步的历史观,春秋霸主的记载比较精彩, 说明《国语》对礼制的维护随时代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