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
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单选题(共35题)
1、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

在“快速抢答”环节中,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

下列文学常识内容说法有误的是()。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剧
【答案】 A
2、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

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

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案】 D
3、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
B.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
C.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
D.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的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好
【答案】 D
4、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6、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7、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答案】 B
8、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

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9、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适合的是()。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

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C.老大爷,您外边遛遛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儿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答案】 D
10、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A.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透彻
B.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D.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
【答案】 D
11、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
B.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答案】 C
12、阅读《木兰诗》教学实录导入语,按要求答题。

A.播放视频、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B.播放相关豫剧曲目,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木兰的形象
C.课堂上播放视频、讲故事,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D.讲述北朝战乱的时代背景,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答案】 C
13、阅读《荷花淀》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
B.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C.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
D.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
【答案】 C
14、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

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1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具有自传色彩的名家名作,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高尔基《童年》
B.钱钟书《围城》
C.郁达夫《沉沦》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 B
16、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 A
17、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列举李白其他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案】 C
18、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
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
【答案】 D
19、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词。

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答案】 D
20、阅读某教师《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游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C.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D.教师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答案】 C
21、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语句中不包含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答案】 B
22、古代诗词阅读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象,列举了以下示例,并请学生找出“琵琶”意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子。

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D.谁抱琵琶凉月里,为君弹作断肠声(周砥《次韵发齐门》)
【答案】 A
23、在教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罗密欧与朱丽叶》
B.《奥赛罗》
C.《李尔王》
D.《麦克白》
【答案】 A
24、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答案】 B
25、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

下列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答案】 B
26、学习《岳阳楼记》,教师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这两句文意互相交错,上下互文,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又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A.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答案】 D
27、阅读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回归学生主体,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B.“富有意义”是指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
C.“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课下独立开展的阅读与鉴赏活动
D.语文学习情境和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要支撑
【答案】 D
28、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下列对教师这一做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 C
29、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B.任务型阅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C.任务型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D.任务型阅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
【答案】 D
30、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

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31、(2019年真题)某男,45岁,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

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
A.导赤丸
B.芩连片
C.黛蛤散
D.西黄丸
E.新雪颗粒
【答案】 C
32、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

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D
33、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余因得遍观群书”中“因”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答案】 A
34、阅读下面的教学思路“读与品”,按要求回答问题。

A.学生在该教师的巧妙点拨下,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野生活的气息
B.教师的提问太过表面化,不利于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C.该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设置了非常充分的“课中活动”,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热烈
D.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课中活动”,以便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答案】 B
35、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作为示范,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散步》),连用两个“太迟”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春天的盼望已久,因为母亲冬天过得太艰难,可见“我”对母亲的爱
B.“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了。

”(《榆钱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夏》),采用比喻,突出了太阳的毒热与烈日的威势
D.“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羚羊木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裤子上的裂缝比作伤疤,将“我”内心的愧疚表现得更强烈
【答案】 C
大题(共10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案例: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板书:清、静、悲京)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生:主要是通过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呜、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

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生:“慢”“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
【答案】本课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第一,注重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二,注重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

第四,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人手,去解读全篇。

第五,注重了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二、案例:阅读《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生1: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

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

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

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2: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

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生2: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

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

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

(生稍停一会儿)生2: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生3:臭美。

(众生笑)师:就是这样说的。

这显然是贬义。

生4: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

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答案】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文中的“骗子”和“大臣”的表现上面,围绕骗子和大臣的表现,揭示他们各自的心态。

但在这位老师的这节课上。

他紧紧抓住了“皇帝”这一形象在全文中的枢纽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给课文加副标题的办法,感悟皇帝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充分揭示他“愚蠢、昏庸、无能、无知、不称职”的特点,可谓牵住了整篇课文的“牛鼻子”。

而学生给课文加副标题的过程,恰恰也就是他们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对课文中的重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所谓“启发、引导”,也就没有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先人为主”的干扰和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是基于自身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展开的,呈现出多维度的、开放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多元解读,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后续教学活动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积累了足够的有用信息。

从这节课后续的教学活动来看。

这位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造成皇帝、官员、百姓上当受骗的原因以及那个小孩没有上当受骗的原因。

在充分交流、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师生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皇帝、官员和百姓都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有私心,而那个小孩不上当受骗是因为他无私。

能够得出这样比较一致的结论.既是源于前面的教学活动中展开的多元解读所奠定的基础,也正好说明了以多元解读为基础,在多元的碰撞融合中逐步走向一元是阅读教学应有的策。

三、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课文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答案要点]活动方式:设置情境,小组交流讨论。

活动过程:(一)读题引入教师ppt出示研讨练习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二)课堂活动1.提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颓废放纵的行为吗明确:不是,李白对现实失望,无法实现自己的包袱,但他又不愿随波追流,因此只能寄情山水,与山水为乐,保持独立的人格理想。

2.提问: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明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本句直抒胸臆,表明了李白藐视权贵,讽刺现实,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四、
【原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答案】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内涵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明确:①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②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五、案例: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熟悉现在,正逢青梅时节,我们也来论论“英雄”。

不过很抱歉,我没有准备酒。

(生笑)请大家说说何谓英雄生:有勇有谋。

生: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师: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英雄。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英雄首先要勇敢,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担当责任。

那么,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老人算不算一位英雄呢让我们来学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老人与海》。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已经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

现在大家每4人为一小组,从屏幕上选择一个任务进行合作学习。

投影显示:1.讲一讲老人的故事。

2.说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