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会计的思路和方法
我折腾了好久管理会计这事儿,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管理会计一开始我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它跟普通会计不太一样,好像更注重给内部管理做决策支持。
我最早以为,那不就是把成本啥的算算清楚就完事儿了。
我就只盯着成本核算那一块使劲儿。
我尝试过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按部就班地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有制造费用那些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产品上。
可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些死板。
比如我们公司生产好几种产品,有一种是新推出的创新型产品,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研发投入也大。
用传统成本法算出来这产品的成本特别高,那价格就定得高,结果市场根本不买账。
哎,这就是我失败的教训,光靠传统方法是不行的。
后来我了解到作业成本法。
这个作业成本法可真是个好东西,不过理解起来有点费劲。
我能怎么给你解释呢?就好比你要知道一个人干一天活到底花多少成本,那就得把他做的每一件事儿,也就是每个作业,不管是抬东西、打字还是设计东西的成本都单独算出来,然后看看每个产品需要用到他多少个这样的作业,然后再汇总成本。
我按照这个思路算了一下我们公司的产品成本,特别是针对那个创新型产品。
我就把研发工作、特殊设备调试这些单独作为作业,重新分配成本。
算出来这产品的成本更合理了,价格也能调整得比较合适了,市场对这个价格的接受度就大大提高了。
我还试过做预算这一块。
当初做预算就跟以前在学校考试似的,年初就机械地按去年的数字做个增减预测,也不和各个部门深入沟通。
结果实际执行的时候,啥意外都冒出来了。
部门说市场变了啊,某个新政策下来影响业务了。
后来我就知道了,做预算得全员参与,得从实际情况出发。
我就找各个部门一个一个谈话,了解他们的业务计划,把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机会都考虑进去。
和销售部门聊的时候才知道他们预计有新的客户来源,这就需要增加一些推广费用预算。
这种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预算就合理多了,执行的时候偏差也小多了。
还有成本性态分析这个方法我觉得也很重要。
这东西就是把成本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就像你开一个小商店,房租不管你卖多少东西都是那么多钱,这就是固定成本;进货成本会随着你卖的东西数量变,那就是变动成本。
知道这个有啥用呢?比如说你想做个促销,你就能大概算出来,销售量增加多少你才能不亏本,这能给领导做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我不确定我理解的每一个点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这些尝试确实让我慢慢摸索到管理会计的思路和方法了。
你要是开始研究这东西了,也别怕犯错,多试多得嘛。
在做绩效评估这方面,我原来也是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财务指标,像利润率啊这些。
可后来发现这只能反映一部分情况,不能完整地体现员工或者部门给公司带来的价值。
然后我就开始研究一些非财务指标的融入,
比如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提升率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一个人打分,单看学习成绩不行,还得看看品德、体育方面的表现一样。
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到底哪些部门运营得好,哪些有改进的空间。
管理会计这一路磕磕绊绊,不过每一次失败和走弯路都给我很多收获。
你要是刚开始弄,一定多看书,多找些实际案例来看,把每个方法在脑子里面过一过,再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去应用,这就八九不离十了。
我觉得管理会计这事儿,没有固定的一整套标准答案,要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和状况随时调整思维方式和所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