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白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市白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

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

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

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他们的指尖盛开、飞舞。

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奈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

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

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

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

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

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

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

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她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

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

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

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

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

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

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

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

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

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

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

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

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

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

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

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

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

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来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

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酌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

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来,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

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

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

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

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

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

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

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

此刻,却寂寞、冷清。

④无边的雪将天她合一。

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

⑩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

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七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奇丽梦幻的色彩。

E.全文以雪与樟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3)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4分)
(4)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

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1)AC
解析:A项,只提及但未描写江南雪,“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景”有误;C项,作者已经回到了故乡,“冬夜客居异乡”有误。

(2)①承上启下。

紧呈上文固守家乡的单调,引出离乡寻梦的迷失,为下文的回乡作铺垫;(2分)②对比。

这里写到中原大地的麦子与高粱,与江南的雪与棉花形成对比,分别象征物质与精神,一滋养生命,一温暖灵魂,引发作者的深刻思考。

(2分)
(3)写棉花是写奶奶,奶奶的一生与棉花融为一体,“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1分)写雪也是写奶奶,“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那是最本真最纯洁的灵魂。

(1分)是奶奶把棉花和雪花勾连起来,把寒冷与温情爱心勾连起来,也把现实和梦想追求勾连起来(2分)
(4)要点:①爱,在故乡。

家乡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魂牵梦萦的往事相精神寄托。

②寻梦,有时要背井离乡。

③远离产生思念,异乡人的心中弥散着浓厚的皈依情结。

④故乡是外出寻梦者的力量源泉,回乡可能使人获得精神滋养。

要结合社会现实来阐述。

(文本分析4分,结合现实阐述4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旨在记录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

其主题为“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其研究目标为:阐明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促进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

一方面,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

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份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2017-12-14《中国劳动保障报》)材料二
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德国《时代》周报前任总编辑、国际问题专家提奥·索默说: “上世纪70年代中国那些极度贫困地区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在短短30多年间,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

”7亿多人脱离贫困,是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外界评价中国政府成就时,这一点绝不容忽视”。

澳大利亚商务论坛主席埃文斯说。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

“贫困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的众多事实证明,市场无法解决不平等问题,所以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

脱真贫、真脱贫,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他说:“这一要求是对扶贫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全球减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7-10-23《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我国2013年11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

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可以用得上的大数据类别包括气候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价格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交通数据、互联网搜索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等。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

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公众媒体对于某些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

通过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

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2018-01-03 《浙江日报》)
材料四
科学评估助力精准扶贫。

减贫脱贫成效如何,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成效。

有的评估指标过分依赖数字,反而有失准确性。

比如,评估一户人家是否脱贫,有评估机构全用数据去评估:每人四季衣服应有多少件?鞋子多少双?粮食多少斤?床有几张?
引起一些村民的反感。

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中央相关部门不久前表示,要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在“互联网+”时代,应积极搭建贫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新模式。

贫困地区的政府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路。

用扶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2018-01-02《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真贫、真胶贫”,既要搞好精准扶贫脱贫的顶层设计,又要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B. 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30多年间,就使7亿多人脱离贫困,创造了人类反贫困斗争的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C.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精准判断农村适合种植的作物,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作物,精准判断市场需求从而进行精准生产。

D. 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西部地区如能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或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就能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

B. 中国减贫脱贫的速度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和策略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 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运用了大数据,就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D. 运用数据对减贫脱贫进行评估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用数字去衡量减贫脱贫的成效,又不能过分依赖数字,否则可能反而会有失准确性。

E. 中国减贫脱贫的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贫困户接受政府的扶助后就能减贫脱贫,不会返贫,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9.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7. B 8. BD
9. ①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并不断完善与创新。

②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各方力量加入,脱真贫、真脱贫。

③合理运用大数据平台,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④善于运用第三方科学评价,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

⑤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中国精准扶贫在2013年11月才提出,没有30年。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观点片面,文中还提到“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C应为“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E说法太绝对,“贫困户接受政府的扶助后就能减贫脱贫,不会返贫”错。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两片油亮亮的嘴唇,像熟透了的樱桃。

他浑身散发着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息。

那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肩背手提着几只箱子、大包小包和一些纸盒。

他身上有
一股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

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
一个眯起一只眼睛的细高个子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叫起来,“是你吗?我亲爱的朋友!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呀?”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

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

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

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

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

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

好歹能维持生活。

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

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我亲爱的朋友,你还得往高点说,”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颗金星勋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

似乎从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迸发出好些火星儿。

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都紧缩起来,好像还起了皱纹……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和恭维!”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的恩典犹如起死回生的甘露……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弄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

他索性转过身去伸出手向他告别,望也不望瘦子一眼。

瘦子握了握胖子三个指头,全身弯下去向他鞠躬,发出来……嘻嘻的笑声。

他妻子也赔着笑脸。

纳法奈尔双脚靠拢,鞋后跟发出“砰”的一声,制帽掉到地上去了。

这三个人又惊又喜,惊喜交集。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选自《契诃夫文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主人公的了解不是根据其姓名,而是通过对“胖子”与“瘦子”这样一对反义词分出社会不同的阶层,从而说明了他们是当时俄国的典型形像,使小说具有普遍的概括意义。

B. 文章多处艺术性地运用了省略号,“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

”节奏轻快,生动刻画了瘦子的自满意得之情。

C. 胖子对瘦子那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谄媚相,非常反感。

认为这是对俩人朋友关系的亵渎,以致于胖子“索性转过身去伸出手向他告别,望也不望瘦子一眼。


D. 小说对奴性的刻画全面而深刻。

作者以瘦子一家为缩影,像照片一样逼真地揭露了社会的病态。

5. 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

”请从文中举出瘦子的儿子纳法奈尔三处不同的体态语言分析弗洛伊德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6. 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4. C
5. (1)弗洛伊德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动作、神态等体态语可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2)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犹豫”揭示了一个中学生对陌生人的羞怯心理,“摘下帽子”基于纳法奈尔下意识的礼貌;(3)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面对父亲介绍胖子中学时期的“恶行”,揭示了纳法奈尔潜意识的不屑,觉得这个人不值得自己尊敬。

(4)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从侧面烘托主人公瘦子的形象,揭示了纳法奈尔面对比自己父亲职位高的胖子的崇敬心理。

(5)纳法奈尔双脚靠拢,鞋后跟发出“砰”的一声,制帽掉到地上去了。

说明奴性意识已经深入了下一代。

6. ①与小说的主旨有关:作者所要批判的就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心理变态的社会现实。


从写作角度来看: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小人物的这种心理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更能折射出畸形的社会心态,易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

③就选材而言: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④就表达效果而言: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可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

(或:人格的高下贵贱,本与官阶地位无必然联系,但瘦子却因胖子官阶引起他心理行为戏剧性变化,这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等级的森严,又表现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使小说主题更为深刻)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C项,“认为这是对俩人朋友关系的亵渎”错误,从文中来看,胖子瞧不起瘦子“索性转过身去伸出手向他告别,望也不望瘦子一眼”的真正原因是俩人的地位悬殊。

故选C 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请从文中举出瘦子的儿子纳法奈尔三处不同的体态语言分析弗洛伊德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弗洛伊德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圈出文中对瘦子的儿子纳法奈尔的三处不同体态语言描写的内容,再分析这些体态语言传递出的信息。

“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这句话说明,除了语言可以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心理、性格以及思想,人物的肢体语言也可以传递出这些信息。

第一处,当瘦子向胖子介绍自己儿子的时候,“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犹豫”是一个中学生面对陌生人时所羞怯心理的反映,而“摘下帽子”是面对他人时的礼仪,这反映出纳法奈尔的下意识的礼貌;第二处,当瘦子说到胖子在中学时期的“恶行”并要求儿子“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时,“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此时纳法奈尔的“犹豫”和“躲”说明他对胖子“恶行”的不屑,不想上前,又不好直接拒绝,所以用这样的动作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三处,当纳法奈尔知道胖子的身份后,“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纳法奈尔双脚靠拢,鞋后跟发出‘砰’的一声,制帽掉到地上去了。

这三个人又惊又喜,惊喜交集”,“垂手直立”“扣上……所有纽扣”“双脚靠拢”等动作表现出纳法奈尔对胖子的崇敬,这也是对瘦子形象的侧面烘托,说明瘦子那种奴颜婢膝的特点已经影响到纳法奈尔。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要求考生要明确本文的主旨,然后再分析小人物瘦子与主旨之间的关联。

考生探究时要立足文本,从选材、主旨、效果几方面作答。

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即“瘦子”和“胖子”,而从文中二人所代表的阶级来看,“瘦子”代表生活中的小人物,而“胖子”应是代表“达官贵人”“上流人群”,在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过程时,作者主要集中笔墨来突出瘦子,并多次用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态度的变化,如“三次拥抱”到“握三个手指”,瘦子从初见面时的自满意得到后来的卑躬屈膝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小人物的这种心理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作者通过瘦子形象的塑造更能折射出畸形的社会心态,易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从文章的主旨来看,作者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批判了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心理变态的社会现实,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探究即可。

“探究”题目客观上要求从文本微观层面作答,要求考生立足文本,吃“透”文本,从文本中找寻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和依据。

【点睛】“探究”类试题的特点:宏观层面设题,微观层面作答。

如本文设置的“探究”题目:“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该题是从文本“一号人物”瘦子与“二号人物”胖子之间的关系切入,考查考生对作者塑造人物意图的揣摩。

考生作答时,应该从文本对人物刻画的细节入手,准确把握从“三次拥抱”到“握三个手指”这一过程中“一号人物”与“二号人物”心理变化的差异,从而得出探究的结论。

由此可见,从文本宏观层面设计“探究”题目,为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意蕴,探讨文本中蕴涵的心理、精神、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究”题目客观上要求从文本微观层面作答,要求考生立足文本,吃“透”文本,从文本中找寻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和依据。

紧扣文体特点设题,吃透文体写作技巧作答。

关注不同类型文本的写作特点,由形式层面切入文本内容层面,深刻挖掘文本的内蕴,是探究题目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多角度评议中设题,立足文本原点作答。

组织“探究”类试题规范答案的关键是依据题目的意图构思、设计、创作出一篇“小论文”。

“小论文”的构思应该遵循“提出观点—论据采集—精要分析”的思路。

“论据采集”应该主要来自文本中与“探究”类试题相关的内容;“精要分析”应该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与意图、考生对多元解读的评判等连缀起来,形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小文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