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64学时)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医学院
主讲:
2009年2月23日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授课内容绪论
授课时数2(10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
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10分钟)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0分钟)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20分钟)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20分钟)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5分钟)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5分钟)
重点:
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
1. 什么是“症”?症有何临床意义?
2. “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
参考文献1.《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绪论
概述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即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二)诊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三)辨证即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抽象。

亦即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四)病案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二)诊法合参(三)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渊源(二)发展(三)展望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5分钟)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25分钟)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3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本章节讲述了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重点讲述: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分析: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整体审察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2.病证结合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教案首页
第2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案续页)
1.掌握“问诊”、“主诉”的含义及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

3.了解问诊的意义、家族史。

4.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

5.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诊的含义、意义及方法(20分钟)
2.问一般情况(5分钟)、主诉(15分钟)、现病史(20分钟)、既往史(5分钟)、个人生活史(10分钟)、家族史(5分钟)3.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10分钟)
4.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的概念与临床意义(3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问诊的含义;②主诉;③现病史
难点:①确定主诉;②主诉与主症的关系;③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分配
第一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20分钟)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30分钟)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恶风、恶寒、畏寒、发热的概念。

(一)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20分钟)
(二)但寒不热
指病人只感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2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本章节讲述了问诊的概念、主要内容。

重点讲述:①主诉;②现病史;③在外感表证中,与寒热轻重的相关因素。

(教案续页)
难点分析:①如何确定主诉;②主诉与主症的关系;③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 问诊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
2. 寒热的表现形式(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教案首页
第3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掌握“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
3.掌握“有汗无汗”的临床意义及“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熟悉“局部汗出”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及“疼痛”的病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但热不寒(25分钟)
2.但寒不热(5分钟)
3.问汗(50分钟)
4.掌握“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寒热”的类型及临床意义;②特殊汗出;③问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难点: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小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但热不寒、但寒不热、问汗和问疼痛四大内容。

重点讲述:①但热不寒;②特殊汗出;③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难点分析: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试述恶寒、畏寒、壮热、潮热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试述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疼痛按性质分有哪些?分述其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案首页
第4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心悸”、“脘痞”、“耳鸣”、“耳聋”、“目眩”、“失眠”、“嗜睡”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掌握“耳鸣”和“耳聋”的虚实鉴别、“嗜睡”和“昏迷”的鉴别
3.了解问“头身胸腹不适”的范围,“重听”、“目痛”的临床意义
4.掌握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5.掌握“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头身胸腹(10分钟)
2.问耳目(10分钟)
3.问睡眠(20分钟)
4.问饮食口味(50分钟)
5.问大便(3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问饮食
难点:①心悸、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②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四、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胸闷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心悸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胁胀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脘痞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腹胀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一)问耳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问目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一)失眠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嗜睡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食欲与食量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三)口味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
(一)大便便次、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内容。

重点讲述:问心悸、嗜睡、饮食口味
难点分析:①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②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惊悸、怔忡、心悸三症的内在联系及形成机理是什么?
2.嗜睡、昏睡、昏迷三者有何不同?
教案首页
第5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第二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神)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熟悉“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经带”的内容
4.掌握“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5.熟悉“全身望诊”与“望神”的意义及“少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6.了解望神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神乱的表现与主病、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小便、问经带(40分钟)
2.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20分钟)
3.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45分钟)
4.神乱的表现和主病(15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的分类与判断
难点:①假神的病机与识别;②神乱与失神的临床鉴别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小便
尿次、尿量及排尿时的异常感觉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
(一)月经(二)带下
第二章望诊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60分钟)
(一)望神的原理、概念、方法
(二)神的具体表现
1.得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2.少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3.失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4.假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5.神乱: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问小便、问经带、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神乱的表现和主病等内容。

重点讲述:神的分类与判断。

难点分析:①假神的病机与识别;②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的临床鉴别;③假神与病情好转的鉴别。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 试述得神、失神的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何为假神?其病因病机如何?
教案首页
第6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色、形、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形体胖瘦”、“动静姿态”的表现和意义
3.熟悉“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的意义
4.熟悉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5.了解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色的概念、原理与意义(10分钟)
2.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及其五色主病(60分钟)
3.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与望色注意事项(10分钟)
4.望形体: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五色主病
难点:①气与色的关系、意义;②“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③脏腑色部定位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望色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

(二)常色与病色:病色的特点与分类。

(三)五色主病:
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

(四)望色十法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三、望形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原理和意义
(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态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

重点讲述:五色主病
难点分析:①气与色的关系、意义;②“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③脏腑色部定位。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6. 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7. 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
8. 试述五色主病?
教案首页
第7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
第二节局部望诊
第三节望排出物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斑与疹的表现及其鉴别
3.熟悉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及皮肤的常见病证
4.了解“目”、“耳”、“鼻”、“口与口唇”、“齿与龈”、“咽喉”、“躯体”、“四肢”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5.掌握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熟悉二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
2.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的表现及临床意义(30分钟)
3.望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
4.望排泄物:痰涕、涎唾、呕吐物、二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40分钟)
5.望诊实验(3月17日3节)
教学方法:媒体教学为主、重点讲解、自学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望目(五轮学说);②斑与疹;③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④呕吐物
难点:①痰的色、质、量、味及其临床意义;②皮肤的色泽变化及其常见病证;③五轮学说的理论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配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头面部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望五官
五官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
躯体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望四肢
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五、望二阴
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六、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常见的病理肤色及意义。

(二)形态异常:常见形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

(三)皮肤病症:斑与疹的特征;痈疽疔疖的特征。

第三节望出物
一、望痰涕: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涎唾: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望呕吐物: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二便: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排泄物、二阴
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讲述:①望目(五轮学说);②斑与疹;③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④呕吐物
难点分析:①痰的成因;②皮肤的常见病证;③五轮学说理论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9. 常见的目形异常有哪些?
10. 斑与疹有何不同?
11. 痈、疽、疔、疖四者有何不同?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望色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

(二)常色与病色:
常色的特点与分类。

病色的特点与分类。

(三)五色主病:
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

(四)望色十法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三、望形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原理和意义
(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态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

重点讲述:五色主病
难点分析:①气与色的关系、意义;②“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③脏腑色部定位。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2. 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3. 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
14. 试述五色主病?
教案首页
第8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第三章舌诊
第一节舌诊概说
第二节望舌质(色)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望指纹的方法及望小儿指纹的要点
3.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4.掌握舌诊的含义、方法及注意事项、正常舌质的表现、常见异常舌质(色)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5.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及舌象的生理变异因素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40分钟)
2.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部、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40分钟)
3.望舌质:舌色的淡红、淡白、红、绛、紫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病理小儿指纹;②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舌面的分部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概说: 概念、原理与方法
一、正常小儿指纹
正常小儿指纹的特征
二、病理小儿指纹
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舌诊
舌诊的概念、起源、发展及现状
第一节舌诊概述
一、舌的形态结构:
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的影响。

二、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体位与伸舌姿势
(二)舌诊的方法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二)正常舌象
(三) 舌象的生理变异
第二节望舌质
一、舌色
(一)淡红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淡白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红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绛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紫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

小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小儿指纹的方法、临床意义和望舌的原理、方法,正常舌象的特征和病理舌色的特征与意义。

重点讲述:①病理小儿指纹;②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分析:舌诊的原理与舌面脏腑部位分部。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 试述病理小儿指纹的常见表现与临床意义?
2. 简述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案首页
第9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教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舌诊
第二节望舌质(质、态)
第三节望舌苔(苔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异常舌质(形)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
2.掌握异常舌质(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异常舌苔(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舌质:舌形的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2.望舌态的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
3.望苔质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异常舌质(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舌态、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舌态的病因病机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舌形
(一)老、嫩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胖、瘦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点、刺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裂纹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齿痕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舌态
(一)痿软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强硬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歪斜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颤动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吐弄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六)短缩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舌下络脉:特征与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舌苔
一、苔质
(一)薄、厚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润、燥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腻、腐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剥(落)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偏、全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六)真、假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
小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舌形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望舌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望苔质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重点讲述:异常舌质(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舌态、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分析:舌态的病因病机,舌诊的原理与舌面脏腑部位分部。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5. 试分析颤动舌主病之虚实?
6. 吐弄舌有何不同?常见于哪些病证中?
教案首页
第10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舌诊
第三节望舌苔(苔色)第四节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第四章闻诊
第一节听声音(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异常舌苔(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3、熟悉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舌诊研究进展
5、掌握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6、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苔色的白、黄、灰黑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5分钟)
2、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10分钟)
3、闻诊的概念、声音产生的原理(10分钟)
4、听声音: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7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舌诊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