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体细胞的染色体是46个,23个,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

一对是性染色体。

男性一对XY。

女性为XX。

染色体的形态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metaphase chromsome)。

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呈赤道状彼此分离。

只有着丝粒处相连。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分为三种类型,中部着丝粒型,亚中部着丝粒和端着丝粒型(图21-1)。

图21-1 正常人体细胞的三种染色体
1.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1.非显带染色体特征分为七组
A组(1~3):为最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相互间很易区别。

第1号和第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唯第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第3号染色体较1、2号染色体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4~5):为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2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和长度上较难区别。

C组(6~12号和X):为中等大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这组染色体较难区分,其中第6、7、11号和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9、10和1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女性为2个X染色体。

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

D组(13~15号):为中等大小的具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在其短臂上有随体。

与他组染色体有明显区别。

但3对染色体之间较难区别。

E组(16~18号):为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第16号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7号和18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不过,着丝粒位置第18号较第17号染色体更近端部。

F组(19~20号):为更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2对染色体之间,形态上很难区别。

G组(21~22号和Y):为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第21号和2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且短臂上常连有随体。

Y染色体常比第21和22号染色体大、染色深。

且无随体。

Y染色体长臂2个染色单体比较靠拢,长臂末端也较模糊。

2.G带染色体的特征
第1号染色体:识别并不困难,但初学者易把长短臂颠倒。

短臂的近侧1/2处有2个深带。

远侧有一半几乎为浅染区;短臂共分3区。

界标为近侧的深带(2区1带)和中段的深带(3区1带)。

长臂近侧为一窄的浅带。

中段和远侧段各有2条深带;长臂共分4区,界标为次缢痕遥侧的浅带(2区1带)、中段的深带(3区1带)和远侧的深带(4区1带)。

第2号染色体:短臂可见4条深带。

中段的2条深带常互相靠近,表现为1 条深带;短臂共分2区,界标为1浅带(2区1带)。

长臂可见4~7带。

近侧着色甚浅。

中段及远侧着色较深;长臂共分3区,界标为2个浅带(2区1带和3区1带)。

第3号染色体:短臂近侧可见2条深带;远侧可见3 条深带,其中远端的1条带较窄,染色浅;短臂分为2区,界标为1浅带(2区1带),长臂近侧和远侧各有1条较宽的深带:好的标本近侧深带可分为2条深带,远侧深带可分为3~4条深带;长臂分为2区。

界标为1浅带(2区1带)。

长臂深带宽度略大于短臂深带。

第4号染色体:短臂有1~2条深带,只1区。

长臂有均匀分布的4条深带;长臂分3区;界标为2浅带(2区1带和3区1带)。

第5号染色体:短臂有1条深带,只1区。

长臂有5条深带,中段的3条深带常靠近;长臂
分3区,界标有1深带(2区1带)和1浅带(3区1带)。

第6号染色体:短臂近侧有1宽的浅带,远侧为1深带;短臂分2区,界标为1浅带(2区1带)。

第7号染色体:短臂有2~3条深带。

近末端带着色很深;短臂分2区,界标为1深带(2区1带)长臂有3条深带,近侧和中部的2条带较深;长臂分3区,界标为2深带(2区1带和3区1带)。

第8号染色体:短臂有2条深带,远侧深带较近侧深带着色深;短臂分2区。

界标为1浅带(2区1带)。

长臂有3~4条深带,远中的深带着色较深;长臂分2区。

界标为1深带(2区1带)。

第9号染色体:短臂有1~2条深带;短臂分2区。

界标为1深带(2区1带)。

长臂2条深带。

长臂分3区,界标为2深带(2区1带和3区1带)。

第10号染色体:短臂有2条深带,近侧较近侧深带着色浅;短臂只1区。

长臂有3条深带,近侧深带着色更深;长臂分2区,界标为1深带(2区1带)。

第11号染色体:短臂有1~2条深带;短臂只1区。

长臂有2条深带,在近侧深带与着丝粒之间有1宽的浅带;长臂为2区。

界标为1浅带(2区1带)。

第12号染色体:短臂有1条深带;短臂只1区。

长臂有3条深带,中间的1条深带宽,近侧深带与着丝粒的距离较第11号染色体近;长臂分2区,界标为1深带(2区1带)。

第13号染色体:长臂有4条深带,中间2条深带宽;长臂分3区,界标为中间的2条深带(2区1带及3区1带)。

第14号染色体:长臂有45条深带。

近侧的第2条带和远侧的带着色更深;长臂分3区,界标为2条深带(2区1带和3区1带)。

第15号染色体:长臂有4条深带,近侧的第2条带较宽;长臂分2区,界标为1深带(2区1带)。

第16号染色体:短臂有1~2条深带,短臂只1区。

长臂有2条深带,近中部深带明显;长臂分2区,界标为1深带(2区1带)。

第17号染色体:短臂有1深带;只1区。

长臂1~2深带,远侧深带较宽,在深带与着丝粒之间有1 宽的浅带;分2区,界标为浅带(2区1带)。

第18号染色体:短臂为1浅带区。

长臂有2条深带;为2区,界标是1浅带(2区1带)。

第19号染色体:着色最浅。

着丝粒周围为深带。

短臂和长臂均为1区。

第20号染色体:短臂有1深带,较宽;短臂和长臂均为1区。

长臂有1深带,较宽。

第21号染色体:最小的1个染色体。

长臂紧按着丝粒处有1深带,较宽;长臂为2区,界标为1深带(2区1带)。

第22号染色体:较21号色体长,长臂紧接着丝粒处有1深带。

较窄。

短臂和长臂均为1区。

X染色体:短臂中部有1条深带;分2区。

界标是深带(2区1带)。

长臂有4条深带,其中近槽深带最宽;分2区,界标是近侧深带(2区1带)。

Y染色体:长臂远侧半色着深。

为1深带;短臂和长臂均为1区。

现在国内流行一种辨认G带每个染色体的口诀,稍加修改如下:一秃二蛇三蝶飘,四象鞭炮五黑腰;
六号短空小白脸,七上八下九苗条;
十号长臂近带好,十一低来十二高;
十三十四十五号,三个长臂一二一;
十六长臂缢痕大,十七长臂带脚镣;
十八人小肚皮大,十九中间一黑腰;
二十头重脚底轻。

二十一带宽身体小;
二十二带小身体大,Y长一宽近末端;
X短臂一、长臂三,中间象个工字般。

(二)染色体G显带技术
1.原理染色体的化学成份是核酸和蛋白质两部分。

核酸以DNA为主,蛋白质有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种。

因此染色体经蛋白水解酶类物质处理后,蛋白质已被水解而使DNA分子中碱基暴露,由于碱基中G/C和A/T组合的比例不同,对染料结合的程度不一,如这一段A/T 碱基的成份多,则Giemsa染料易与它结合成深染;另一段G/C碱基的成份多,则Giemsa 染料不易与其结合,结果成淡染,由于整条染色体上A/T和G/C的分布不匀,这样在染色体上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条纹或者称带纹,该技术用Giemsa染色,故其带型称为G带。

2.操作过程
(1)按常规染色体技术制片。

(2)制好的染色体玻片,在80℃烘箱中。

烘烤2h,置于室温。

(3)4℃冰箱PBS液5min。

(4)4℃冰箱PBS缓冲液含胰蛋白酶终浓度0.025%,消化10min。

(5)蒸馏水洗净胰酶。

(6)Giemsa染色20min。

(7)蒸馏水洗净染色液。

晾干镜检。

4℃低温胰酶处理片子,其优点是:时间较长,易掌握。

配制1次试剂可用1~2个月。

(三)高分辨染色体G带技术
1.原理常规的G带显带技术,在人类染色体中仅观察到320~450条带纹,对于一些染色体细微结构异常的识别是不够的。

氨甲碟呤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阻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

从而干扰了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阻止了DNA的复制。

使细胞被阻止在S期内。

胸腺嘧啶核苷解除氨甲喋呤的作用。

让被阻滞的细胞同时开始入行DNA复制。

进而同步分裂;放线菌素D可增加染色体的长度,能显示更多的亚带。

放线菌素D与核酸相互作用:①插入脱氧鸟嘌呤核苷酸和脱氧胞啶核苷酸之间,使DNA变长;②能与染色体缩短有关的特殊蛋白和DNA结合,因此,抑制了染色体正常的收缩过程。

秋水仙胺抑制纺垂丝的形成,可以得到较多的晚前期、前中期、早中期的分裂相。

这样染色体带纹可增加到500和850条,甚至可达1200~2000条之多。

这一步对于研究较细小的染色体缺陷的基因定位,具有很大的意义。

2.材料和方法
(1)4ml培养液(为从进口的RPMI 1640或从美国进口的F10液)虽自制的小牛血清1ml。

每ml加青、链霉素各100单位。

pH=7.2。

(2)每瓶培养液内。

另加自制的PHA或重庆产的PHA2.5mg。

(3)取外周血2ml,分别装入含培养液的4个培养瓶内。

(4)37℃孵育箱内培养72h。

(5)加入氨甲喋呤,最终浓度10-7mol/L,继续培养17h。

(6)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冲洗两次后,将上清液吸出。

再加入含胸腺嘧啶核苷(最终浓度为10-5mol/L)的培养液,继续培养3h。

(7)再加入放线菌素D,最终浓度为3μg/ml,培养2h。

(8)加秋水仙胺,最终浓度为0.03 μg/ml,培养2h。

(9)按常规染色体技术制片。

(10)按一般常用的G带显带技术。

显示带纹。

3.注意事项
(1)高分辨染色体,重叠多。

应增加固定次数和固定时间,可置于4℃冰箱存放24h后制片,用高距离滴片,以使染色体分散开。

(2)细胞培养液同步化后,如果用5-溴-2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 BrdU),则需加黑物包装进行暗培养。

(四)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技术
1.国内应用的外周血培养染色体技术
(1)原理:外周血染色体制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亦是基本的实验技术,由于取材容易,培养过程比较简单。

短期内可以得到结果,所以其实用价值很高。

血液中含有红、白两类细胞,它们均是处于未分裂的间期细胞。

红细胞没有核,无分裂能力;白细胞类虽有细胞核存在,但是外周血中处于休止期。

植物血球凝集素(简称PHA)能促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转化为具有分裂作用的母细胞。

染色体只有在细胞分裂中期时最典型。

秋水仙素类药的药物能抑制纺锤丝的形成。

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低渗处理使细胞膨胀,细胞膜破裂,染色体分散,这样就可便于分析。

简意流程图:
(2)操作过程
①采血:无菌干针筒从静脉取血1~2ml,用肝素抗凝(约每毫升全血内含肝素100单位)。

②培养液配制:RPMI 1640 4ml
小牛血清1ml
1%PHA(自制)0.2ml
调节pH为7.4后置于-20℃冰箱
③标本接种:每5ml培养液加入抗凝全血0.5ml。

④培养细胞:将接种好的培养瓶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72h。

⑤阻止分裂:培养至68h,加秋水仙素,最终浓度0.02μl/ml,摇匀后置于37℃恒温箱中继续培养4h。

⑥收获:培养物混合后。

置于10ml离心管内,离心10min(1000转/min),去上清液。

留下培养物。

⑦低渗处理:低渗液可用0.56%的KCl(或0.075mol/L KCl)5~7ml,用吸管打散沉淀物,置于37℃水浴箱中保温20min。

然后加入固定液(3份甲醇:1份冰乙酸)1ml用吸管打匀。

预固定1~2min。

⑧离心:1000转/min离心10min。

⑨固定:吸去上清液,留下沉淀加上述固定液6~8ml,用吸管将沉淀物打散,固定30min 后离心,1000转/min离心10min,取出吸去上清液留下沉淀。

⑩重复上述固定离心1次。

⑾标本制作:最后1次固定、离心后吸去上清液,留下沉淀再加少量新鲜固定液约0.3ml打散细胞悬浮液即可入行制片。

制片之前先将载玻片经清洁液洗净处理后。

置于冰箱内制成冰片。

取冰片1张滴上2~3滴细胞悬液。

利用冰片的表面张力关系使液体迅速向玻片四周散开,与此同时用嘴轻轻吹向滴片处。

以助其更快散开,然后在酒精灯火上通过7~8次后,自然干燥或烤干均可。

⑿染色:Giemsa染液1份和pH7.4磷酸缓冲液9份,混合后,染色20min,蒸馏水洗去余下染液,晾干。

镜检观察。

(3)注意事项
①无菌操作是关键。

培养液不得污染。

②所用药品不得失效,特别是PHA,既要使淋巴细胞转化,又不能过量。

③小牛血清优质、无菌。

④秋水仙清素低浓度4~6h效果最佳。

过量则染色体易收缩。

⑤固定液和Giemsa染液要求新鲜配用。

⑥培养时间72h较好。

(4)各种物品清洗与消毒
①玻璃器皿用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

再用洗衣粉刷洗。

然后用自来水冲洗。

待干,泡入清洁液24~48h,取出,自来水冲洗。

再用双蒸水冲洗,干后备用。

②接触洗液时。

带上橡皮手套,围裙等防护品。

常用清洁液配制:
重铬酸钾25g
水200ml
浓硫酸1000ml
③先将重铬酸钾在水中溶解,然后慢慢加渗透浓硫酸,边加边搅拌。

防止过度发热。

使用3~6月后检查,若变绿表示失效。

④G5、G6漏斗的处理:水洗净、晾干。

于浓硫酸泡(或洗液中泡)24h,再用蒸馏水冲洗至加入1% BaCl2滴无白色沉淀为止。

包装消毒,15磅20min。

(5)橡皮塞的处理
新的橡皮塞洗后,先用0.5N NaOH煮沸15min,再用0.5N HCl煮沸15min。

流水冲洗10min,用双蒸水泡24h,双蒸水冲洗,晾干,15磅20min高压灭菌。

(6)金属器械清洗
先用纱布或纸擦去防锈油,然后用洗涤液清洗,再用清水或蒸馏水洗净。

擦干或烘干备用。

2.外周血细胞培养法(Bhatt B and McGee JOD,1990)
(1)收集静脉血(无菌)。

加肝素抗凝(20单位/ml);
(2)加0.8ml全血入每个培养瓶(含10ml培养液),37℃培养72h;
培养液配制:RPMI 76ml(Gibco,Cat.No.041-1875M)
小牛血清20ml
PHA 2.0ml
(3)加100μl Brdu于培养瓶中,37℃再孵育16~17h;
(4)离心(1200rpm)8min。

弃去上清液,沉淀中加渗入渗出10ml RPMI 1640培养液,混匀;
(5)重复步骤(4);
(6)沉淀中加入10ml新配制的完全培养液(含2.5μg/ml胸腺嘧啶),重新置于37℃孵育6~7h;
(7)在收获培养细胞前15~30min,可加Colcemid,但当同时应用BrdU时这就并非十分必要。

因为BrdU是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能使染色体在富含异染色质处断裂分解,从而使显带明显;
(8)1200rpm离心培养细胞,弃去上清液,加入1ml 0.56% KCl(事先预热至37℃)。

继续加入0.56% KCl使总容量达到10ml,在37℃孵育10min;
(9)如上述离心,弃去上清液。

在沉淀的细胞内加入新鲜的冷固定剂,(甲醇:冰醋酸=3:1,新鲜配制,保存在冰上),置冰上至少20min;
(10)重复步骤(9)3~4次,直至细胞悬液清洁无色;
(11)可较长期保存在冰的固定剂内(-20℃)或再离心后加渗透0.5 ~1.0ml新鲜固定剂,置于冰上;
(12)玻璃载片放在Decon(清洁液)或其它的清洁液内过夜。

次日用自来水冲洗,继之蒸馏水漂洗,在60~75℃干燥。

然后把载片孵育在2%丙酮液内。

室温。

60min。

自来水冲洗。

再在60~75℃干燥;
(13)每张载片上加10μl的细胞混悬液,空气干燥,在24h后可应用于杂交实验,也可保存在-4℃达8周之久(试剂配制法见附录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