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报告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一、评估任务由来及目的要求
永州市零陵区珠山镇东湘桥一带锰矿资源特别丰富,早在1958年原东湘桥锰矿(国有中型企业)就进行了开采、冶炼等加工,在长达数十年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锰废渣物,这些锰废渣物含有有害元素Pd、As及重金属Pb、Zn、Mn。
由于锰废渣物无规定存放地点,也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为消除重金属污染,保护锰矿区生态环境甚至湘江的水环境,零陵区国土资源局准备在原东湘桥锰矿冷水坳尾砂库附近的山谷筹建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安全填埋场一座。
项目场址占地面积32610m2,最大库容65500 m3,主要建设:填埋库、截污坝、渗滤液调节池及水泵、绿化隔离带、截排洪系统及运输道路。
为使其建设用地选择适宜,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和今后安全营运,零陵区国土资源局委托湖南省零陵岩土基础工程公司对该项目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本次评估的目的是对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为该工程建设用地审批提供依据,并对该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提出建议。
评估的具体任务如下:
1、阐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评估区内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分析论证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中和营运过程中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定性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5、对该项目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结论;
6、根据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种类、发育程度、危险性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初步依据。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1、国土资源部第3号部长令《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2、国土资源部第4号部长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9年3月2日);
3、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发布);
4、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8号《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7年2月17日);
5、《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2004年3月25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4年3月25日);
6、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通知(2004年2月25日湘国土资颁发[004]11号);
7、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1:20万零陵幅区域水文普查报告》(1979年11月)
8、湖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20万零陵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7年12月)
9、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湖南省永州市东湘桥矿区东湘桥矿段程家—刘家锰矿资源储量报告》(2006年5月)
10、《永州市零陵区5万吨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5月);
11、甲方委托书(合同)。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1、位置和交通
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场址距永州市零陵区郊外约35km,附近有连接东湘桥镇和梳子铺乡的在级公路东梳线,交通较便利,行政区划隶属珠山镇东湘桥村。
地理坐标东经:111°23′36″~111°23′44″,北纬:26°07′56″~26°08′06″。
(见交通位置图)。
2、工程规划概况
本项目处理规模为一次性全部处理完五万吨已堆存多年的锰矿废渣,采用安全填埋处理方案。
项目投资估算为2000.58万元。
主要建筑有: 填埋库、截污坝、渗滤液调节池及水泵、绿化隔离带、截排洪系统及运输道路。
详见永州市零陵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五万吨历史固废物综合治理项目总平面图(图1)。
3征地范围
据项目可研报告及提供的征地红线图,锰废渣安全填埋场范围由6个拐点构成,面积52.56亩(不含运输道路)。
拐点平面直角坐标如下:X1:2891746,Y1:37539598;
X2:2891704,Y2:37539527.4;
X3:2891645,Y3:37539471;
X4:2891635,Y4:37539449。
X5:2891594,Y3:37539450;
X6:2891630,Y4:37539360。
X7:2891658,Y8:37539394;
X8:2891666,Y2:37539394;
X9:2891666,Y3:37539358;
X10:2891688,Y4:37539356。
X11:2891759,Y3:37539410;
X12:2891780,Y4:37539456。
X13:2891868,Y4:37539465。
X14:2891884,Y3:37539528;
X15:2891832,Y4:37539580。
二、以往工作程度
1、1972-1977年,湖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进行了1﹕20万零陵幅区域地质调查,对测区地层、构造、矿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编制了区域地质、区域矿产报告及成果图件;
2、1978-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进行了1:20万零陵幅区域水文普查,著有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综合水文地质图;
3、1981年5月,冶金206队编制的《湖南省零陵县东湘桥第四纪堆积氧化锰地质勘探报告》;
4、2006年5月,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编制的《湖南省永州市东湘桥矿区东湘桥矿段程家—刘家锰矿资源储量报告》。
5、2003年12月,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9队编制的《零陵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上述各项工作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工作方法
本项目的评估方法是按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湖南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关具体要求进行的。
工作程序按评估工作程序图进行(见图)。
接受委托评估工作后,
我公司即派出技术人员充分收集评估区内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经室内初步分析,确定评估区范围以拟建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规划用地边界外200m(岩溶塌陷影响距离)为界,工作重点确定为建设用地及周边岩溶发育地段;接着开展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特征,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危害程度;在此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和系统整理,再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并拟定防治措施和评价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2、完成工作量
本次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完成调查面积655040m2,调查路线长2.5Km,各种观测点11个(其中地质点5个,地貌点6个),照片12张,利用照片2张。
通过上述工作,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现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自然斜坡特征等进行了全面调查,为评估报告的编写收集了充分的野外第一手资料。
评估工作程序图
↓
↓
↓
↓
↓
↓
↓
↓
↓
↓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1、评估范围
按照评估技术要求及拟建场地地质环境实际状况,以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最大范围为划分评估工作区的原则,确定本次评估工作范围为:填埋场北以分水岭205.3 m -319.2 m标高为界;东以标高236.0m-196.5m山脊线为界;南以山脊标高约210.0m为界;西以标高191.5m-319.2 m山脊为界。
具体评估区范围见附图1,评估区面积约0.24km2。
2、评估区级别确定
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评估区地貌为中高丘陵,地质构造发育一般,出露岩性简单,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及第四系;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评估区地表氧化锰开采活动较为广泛,未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地质灾害现状不发育。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一般,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据可研报告,项目为锰废渣安全填埋场,主工建筑有:填埋库、截污坝、渗滤液调节池及水泵、绿化隔离带、截排洪系统及运输道路,建筑物结构简单。
项目用地面积52.56亩,项目总投资为2000.58万元,全部为建设投资,其中:建筑工程费739.72万元,设备购置费83.80万元,安装工程费
804.22万元,其它费用372.84万元,项目建设期为一年。
该项目在建设项目分类中属一般建设项目,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之表5-1规定,本次评估工作按三级评估标准要求进行。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一、地形地貌
评估区为构造溶蚀碳酸盐岩中高丘陵地貌。
主要由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白云岩等构成,地表为厚0-15m残坡积红土层覆盖。
山丘大致呈南西—北东向延展,多呈长条状或串珠状,丘顶浑圆,丘坡较平缓,坡度一般15-25°,海拔标高159-236. m,沟谷切割浅,呈“U”型,谷底平缓开阔。
二、气象、水文
1、气象
永州市零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光热充足,降水充沛;盛夏高温,冬季寒冷,四季分明。
据1960-2008年气象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7.8℃,最冷1月,平均气温6.1℃,最热7月,平均气温28.8℃;年内温差变化大,7-8月间出现短期酷暑,12月与1月受西北寒流侵入,短期冰冻寒冷。
降雨丰富,历年平均降雨量1304.0mm,日平均降雨量6.7mm,历年最大降水量为1937.6mm(1970年),最小年降水量为950mm(1966年),最大日降水量为194.8mm。
降雨量集中分布在4-6月份,约占全年平均总降雨量之40%,其它月份降雨量较少。
降水方式多为雾、雨,但冬季常有雪雨出现。
主导风向为东风,冬季多西北风,风力常达5-7级;春夏盛行东南风,风力一般为2-3级,常带来较多的水份,如遇冷空气,往往造成暴雨。
年平均日照为1584小时,无霜期
292天。
2、水文
区域地表水系为石期河,由南向北流经评估区西南部及西部外围,距拟建场址南部约2km。
拟建场址位置为山谷,石期河水离评估区较远,对拟建场区无影响。
评估区冲沟分布于场址南、西两侧,沟谷浅短,呈“U”型,另外有一些挖锰形成的深坑,沟谷及深坑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枯水期均为干涸,雨水季节常有积水,无常年流水。
场址区下游南西方向为原国营东湘桥锰矿尾砂坝(现已废弃),部分低洼处有积水,构成山塘。
沟谷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约标高159m左右。
三、地层岩性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调查,评估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石炭系壶天群及第四系。
现将其岩性特征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中上石炭统壶天群(C2+3ht)
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中上部夹硅质层;下部为厚—巨厚层状细—粗粒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
区域厚309-507m,最大厚度650m。
与下伏梓门桥组呈整合接触。
2、第四系(Q)
评估区主要分布有冲积、坡积层。
(1)冲积层(Q al)
为棕黑或棕灰色亚砂土,含球状结核的氧化锰与杂色岩屑碎块.厚0~10m。
(2)坡积层(Q dl)
为褐灰~棕红色,由岩屑碎块和亚粘土组成。
岩屑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燧石为主,含氧化锰矿,局部构成工业矿体。
厚0-20m。
四、地质构造
据现场调查及《湖南省永州市东湘桥矿区东湘桥矿段程家—刘家锰矿资源储量报告》,评估区位于狮峰岭向斜东翼,岩层总体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产状305°∠38°。
评估区内发育一东西向张扭性断层,长约1000m,地表为第四系覆盖。
五、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评估区附近新构造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区域地壳整体间歇性抬升,因抬升速率和幅度差异而形成的向斜和基底断裂重新活动等构造变形。
据《1:20万零陵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第四纪以来仍处于间歇性的上升阶段,据现场调查,第四系地层中未发现错动及褶曲现象,新构造运动不发育。
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境内历史发生有感地震13次,地震震级均小于2.3级。
据中国1:400万地震区划图,评估区地震烈度属<Ⅵ度区域;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值为0.35s。
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
六、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评估区内地层岩性、结构及组合关系、工程地质性质,可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型。
分述如下:
1、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坚硬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夹软质泥灰岩岩性综合体
分布于评估区北、北西部,由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白云岩构成。
岩体多呈中厚层—块状。
灰岩、白云岩为坚硬岩石,抗软化、抗风化、抗变形能力较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不均,线节理裂隙密度一般为1-4条/ m。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一般为:凝聚力为9.04-10.16MPa;内磨擦角为46.70°-47.1°,抗压强度90.0-130.0MPa,软化系数0.94。
据现场调查,壶天群灰岩岩溶弱发育,面岩溶率为2.73%。
地表揭露中可见石芽、溶蚀沟槽,造成基岩表面凹凸不平,地表为残坡积红土或第四系覆盖。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双层结构粉质粘土、卵砾类土综合体
主要分布于南部冲沟内,由第四系冲积层构成。
土体上部为含砾粉砂质粘土,厚2-4m;下部为砂砾石层,厚度0-1m。
据实地调查,上部粉砂质粘土为黄色、褐黄色,可塑,很湿,含少量砾石或砾砂。
据相关资料,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一般值为:天然含水量25.3-29.4%;孔隙比为0.6-0.932;液限为22.8%-38.9%;塑限为15.4%-24.20%;塑性指数为7.3-14.5;压缩系数(a1-2)为0.051-0.255(MPa)-1;压缩模量为6.88-33.068MPa;内聚力为32.07-38.4kPa;承载力特征值90kPa。
下部为砂砾石层,松散,强度一般。
(2)风化残坡积土
主要分布于评估区东、西部,由下伏基岩风化形成,厚度一般5-15m。
主要为粘性土,含部分碎石。
可塑-硬塑,中—高液限及塑限,中低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一般为:天然含水量21.8-43.4%;孔隙比为0.61-1.22;塑性指数为10.3%-15.4%;压缩系数(a1-2)为0.102-0.53(MPa)-1;压缩模量为4.099-18.24MPa;承载力特征值205kPa。
综上所述,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七、水文地质
1、地下水类型
评估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
(1)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分布于评估区壶天群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岩溶裂隙中。
据《湖南省零陵县东湘桥矿区第四纪堆积碳酸锰矿地质勘探报告》,壶天群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含丰富裂隙溶洞水,地表多有泉水出露,流量较大,旱季流量0-15l/s,泉水出露标高134-190m。
据《1:20万零陵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资料,区域泉流量一般1.243-8.531L/s,最大61.60L/s,径流模数 2.110-4.531L/s·km3,钻孔单位涌水量7.86-64.97m3/d·m,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a型。
评估区位置相对较低,评估区见泉水出露。
(2)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评估区第四系冲积层含砾粉质粘土、砂砾石层中,为孔隙潜水。
据现场调查,含水层厚0-1m,地下水位埋深0.6-1.20m,民井抽水单位涌水量0.24-0.995 m3/d,水量较贫乏。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变化
(1)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水塘、水沟等地表水体(系)及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垂向补给,总体向南西地势相对较低石期河谷径流、以下降泉等形式排泄。
(2)松散岩类孔隙水
一般为就地补给,就地排泄。
补给源为主要大气降水及水塘、水沟等地表水。
地下水位埋深0.6-1.20m,水位及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幅度约2-3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评估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均为重碳酸钙型水(HCO3-Ca2+型),PH值7.3。
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对钢筋砼及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影响。
综上所述,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1、民房建设
据实地调查,评估区东侧为东湘锰业公司,有1-2层厂房及办公用房另外有少量采矿员工搭建的临时工棚,一般为1层木质建筑,随地形坡度而建,人工切坡较少,未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2、道路建设
评估区道路一般均依山就势修建,工程切坡及填方较小,据现场调查,道路切坡高一般1-3m,未发现因道路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3、其它人类工程活动
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地表氧化锰开采较为繁忙,对局部地形地貌改变较大,造成山体千疮百孔,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但区内无农田耕地,无重要水利工程,露天采矿对当地生态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但总体较轻。
未发现因采矿活动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综上所述,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一般。
总体上来说,评估区地貌类型较简单,断裂构造发育一般,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评估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地壳稳定性较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现状不发育。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通过对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系统调查,评估区自然斜坡较稳固,矿山开采残坡积层中氧化锰矿为露天剥采,未形成较高的陡坎、陡坡;区内道路依山就势修建,切坡较小,区内沟谷浅短开阔,排水顺畅,无地下采掘工程,无抽排地下水现象,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
现状评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因为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所以,建设用地范围内工程建设不存在加剧地质灾害的
问题。
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和地质环境条件,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
预测评估如下:
1、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据工程规划,拟建的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位于山谷地带,工程建设项目为:截污坝、渗滤液调节池及水泵、绿化隔离带、截排洪系统及运输道路,工程建设一般不需要切坡,新建道路人工切坡小,未影响山坡的稳定性。
预测工程建设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2、引发地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
拟建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建设项目有截污坝、库区、渗滤调节池及截排洪系统,截污坝和库区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
场址区的下伏基岩为可溶性碳酸盐岩,浅部岩溶较发育,在地面动、静荷载的作用下,溶(土)洞盖层受到震动或超负荷而坍塌,可能发生地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地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3、引发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拟建的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场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无松散填土等软弱土层,工程建设不抽排地下水,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引发地面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拟建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区,锰矿为露开开采,无地下采掘活动,工程建设不会形成地下采空区。
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地面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沟谷呈“U型”,浅短开阔,坡度平缓,汇水面积较小,排水顺畅,沟谷两旁自然斜坡较稳固,无崩塌、滑坡现象。
切方土体总量少,不淤塞沟谷。
评估区不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和地表水源条件。
预测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二、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和综合分析,对建设工程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预测评述如下:
1、建设工程遭受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如前所述,工程建设切坡较小,对山坡稳定性破坏影响较小,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场区外围山丘较为稳固,未发现山体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现象。
预测建设工程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小。
2、建设工程遭受地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拟建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工程为一般工程,填埋场预计堆填锰废渣高5m,库区及截污坝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场址区的下伏基岩为可溶性碳酸盐岩,浅部岩溶发育,随地面荷载的增加,浅部岩(土)洞可能产生塌陷。
预测建设工程遭受地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
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3、建设工程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拟建的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场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引发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预测建设工程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建设工程遭受地面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拟建场区无地下采掘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亦不会形成采空区。
预测建设工程遭受地面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5、建设工程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拟建工程址区为山谷,沟谷浅而宽阔,场区不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和地表水源条件。
预测建设工程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6、预测评估小结
通过上述预测评估可知,预测评估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引发、遭受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引发、遭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预测引发、遭受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引发、遭受泥石流、采空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根据评估区已有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分布位置、种类、规模、稳定状态以及对其危险性评估结果,并综合考虑拟建工程的分布及其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分区,具体评估原则如下:
分区的危险性按“就高不就低、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从大到小依次进行,以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点分布及对工程的影响。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划分危险性大、中等、小三级,划分标准见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表1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评估区地形地貌单一,岩土种类较少,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地质构造影响小,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一般,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现状条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拟建的永州市零陵区五万吨历史锰废渣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引发、遭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预测拟建的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