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 (3)
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1图形的旋转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旋转的基本性质.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难点旋转的基本性质.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二、探索新知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__度.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自主探究: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3.△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老师点评: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得出:(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例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的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解:(1)连接CD;(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4)连接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四、作业布置教材第62~63页习题4,5,6.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2中心对称1.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难点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复习引入问题:作出下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题: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探索新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第一步,画出△ABC.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C和△A′B′C′,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证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因此,我们就得到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例题精讲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解:(1)连接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3)顺次连接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例2(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作业布置教材第66页练习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3中心对称图形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的概念,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应用.复习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利用这个所学知识探索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他的运用.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难点区别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一、复习引入1.(老师口问)口答: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老师口述):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2.(学生活动)作图题.(1)作出线段AO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2)作出三角形AOB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延长AO使OC=AO,延长BO使OD=BO,连接CD,则△COD即为所求,如图所示.二、探索新知从另一个角度看,上面的(1)题就是将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因为OA=OB,所以,就是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后与它本身重合.上面的(2)题,连接AD,BC,则刚才的关于中心O对称的两个图形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AO=OC,BO=OD,△AOB=△COD△△AOB△△COD△AB=CD也就是,ABCD绕它的两条对角线交点O旋转180°后与它本身重合.因此,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学生活动)例1从刚才讲的线段、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外,每一位同学举出三个图形,它们也是中心对称图形.老师点评:老师边提问学生边解答的特点.(学生活动)例2请说出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什么特点?老师点评:中心对称图形具有匀称美观、平稳的特点.例3求证:如图,任何具有对称中心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也是对应点间的线段中点,因此,直接可得到对角线互相平分.证明:如图,O是四边形ABCD的对称中心,根据中心对称性质,线段AC,BD点O,且AO=CO,BO=DO,即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因此,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三、课堂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2.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解决有关问题.四、作业布置教材第70页习题8,9,10.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868659107 4乙957876867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86 9110072938990 857595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3、x4…xn ,那么x=( x1+x2+x3+x4+…+xn)/n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6,-5,-7,-6,-4,-5,-7,-8,-7求它们的平均气温.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 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 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x1△=x1-a, x2△=x2-a, x3△=x3-a, △xn△=xn-a,那么x△=x-a ②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平均质量各是什么?(学生回答)课堂练习:教材P148中~P149中1,2,3(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布置作业教材P153中1、2、3、4 .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5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2、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分析、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活动设计(一)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的圆?想一想,怎样画?2、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3、解决问题:例1 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寻找作法.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2、类比:确定方法图形性质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1)OA=OB=OC;(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4、概念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三)应用与反思例2 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求△BOC的度数分析: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 (△ABC 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解:(引导学生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例3 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求证:DE=DB分析: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证明:连结BE.E是△ABC的内心又△△1=△2△1=△2△△1+△3=△4+△5△△BED=△EBD△DE=DB练习分析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四)小结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3)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五)作业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探究活动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2)计算出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 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篇1)本学期担任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工作中有得也有失,现反思如下:一、教育教学中的得:1、能制定正确教学目标:平时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把平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点内容适当提高,使素质高的学生能取得较好成绩,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复习目标只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熟记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基础题的基本解法。
通过努力,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2、寓复习于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复习任务,又要减轻学生在集中复习时间的负担,我把复习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在平时学习中。
从初三开始教学就有目的地回顾总结。
复习了与初三知识相关联的初一、初二年级的重要数学知识,结合教材,因势利导进行复习,平时在课堂复习、提问、小测验、有目的的检查复习初一、初二等知识点。
这样做能使初一、初二等已学过的重要知识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可以减少遗忘率。
3、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题:目前初三学生每人手中均有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中基础知识偏少,较难的题目偏多,解题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总的情况是要求偏高、偏深,脱离我校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我校的学习要求。
因此平时在备课中我注意重点备好学生的练习及复习训练题。
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编习题要求中等偏下,多数题目是基本训练,重点题型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特别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学习达到不同水平。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一步追问,对学生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一篇: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新大纲、新教材(试用修订本)反映出的新理念,带来了数学教学的生机。
本文力求从新教材的视角,谈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
新教材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在数学教育中即为通过数学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对自己有用的数学。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新教材的热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
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育,才能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复习教学。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络化”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没有固定的教材。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浓缩成一个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存贮,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
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把章节中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建造知识网络,实现“网络化”。
二、例题讲解要注意“变化”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突出教材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
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力求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使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可遵循:温故原则、解惑原则、发现原则、探究原则。
以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79页例题2为例,我就自拟一题多变的问题谈一些浅见。
教材的例题是: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1、仿造变式。
模仿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变化某些数据,或把证明题变为计算题(或反之)等手段,将原题作适当变化而编成新题目,这类题解法与原形题的解法基本一致。
例1 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的长是4,求AB·AC的值。
2、反向变式。
改变原命题的叙述方式,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得出有异于原型题的新题。
2024年初三数学复习计划(五篇)
2024年初三数学复习计划初三中考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是他的三大特点,而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计划的质量和效益,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下面就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具体计划:第一阶段(____月____号到____月____号):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总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心里有数。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识快组织复习。
具体为-代数部分是五块知识:实数和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
几何部分也是五块知识: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和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圆。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每个知识块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边复习边做知识归纳,掌握法则和公式定理等。
同时,例题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2.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随着教材的改革,中考命题已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
为了充分体现中考数学考试选拔的公正,在命题时,一定会对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方法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尽量使每个考生面对的是相同背景和相同起点,特别是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的学生要通过总复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告诉学生自变量和因变量,要求学生写出函数的解析式,或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要用到函数的思想,也是近几年中考的必考题。
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的压轴题也与此有关的。
从而复习时着重举几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和如何转换的。
第二阶段(____月____号到____月____号):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本阶段应以建构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结构为主,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能力。
2023年中考复习计划书:数学(精选3篇)
2023年中考复习计划书:数学(精选3篇)2023年中考复习计划书:数学篇1一、整体思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下限,以《考试说明》为上限,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学案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为与高中教学衔接,将在九年级竞赛中考查分式、二次根式、因式分解、函数等)。
复习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以知识立意,突出基础性,追求数学内容的本质理解,全面梳理知识,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选素材难度以中档以下为主,时间为3月中旬到5月上旬,约两月时间;第二轮时间以能力立意,突出发展性,追求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侧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适当加强综合,所选题难度以中档为主,时间为5月中旬至六月上旬。
第三轮以状态为立意,突出综合性,追求数学水平的有效发挥,侧重培养学生应试技能,训练应试心理,时间为6月中旬,约一周时间。
二、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想法(一)、教研组的集体教研的效度影响了中招复习的方向。
1、集体教研首先应解决研的问题,即①《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是什么?具体到每一模块、每一节的目标要求是什么?②《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意见又是怎样理解基本理念的?对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怎样定位的,是体验、感悟还是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③河南省近四年课改试卷的特点是什么?对每一部分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具体定位是什么,考查形式是什么?考生的答题情况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可参考《改革实践创新20xx-20xx河南省中招学业评价回顾》)④本校学生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在知识、思想、学法上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在学法上应给予哪些具体指导?⑤每一部分的复习过程中,从教材中必选例习题有哪些?意图是什么?(在两种版本的使用上,可考虑两个原则: 目标定位上取共同点,素材选取上取不同点)2、集体教研接着要解决教的策略,即①根据《息县中学数学教学达标评价表(复习课)》的要求,课堂有哪些环节?每一个环节在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②对学案中重点要求的例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各应怎样体现?提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怎样参与?反思什么?3、集体教研要把计划做真做实,即①第一轮复习划分多少课题(可参考x年县教研室编写的学案)?结合本校实际又应该分为多少课时?把考试评讲安排在内,必须具体到天,每周可以有机动时间供各位教师根据本班情况调整。
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
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初三数学教学教案都有哪些?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三数学教学教案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2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略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2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22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练习1、2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3x+2=5y-3 (2) x=4 (3) 3x-222252 2 2=0 (4) x-4=(x+2) (5) ax+bx+c=0 x四、应用拓展22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2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22证明:m-8m+17=(m-4)+12∵(m-4)≥022∴(m-4)+1 0,即(m-4)+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2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4m/-4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2(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初三数学教学教案【篇7】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1)2x-1 (2)mx+n=0 (3)1x+1=0 (4)x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A.0B.1C.2D.3活动2 探究新知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2.教材第2页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活动3 归纳概念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B.x2-x-2=0C.x2+x+2=0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
人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第三课时分式教学案
人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第三课时分式教学案传授目标1.明白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进一步成长标记感.2.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举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成长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3.能办理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标题,具有一定的剖析标题、办理标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4.议决学习能获得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要领,能感受学习代数的代价传授重点 分式的意义、性质,运算与分式方程及其应用传授难点 分式方程及其应用【课前热身】1.要使分式21-+x 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应满足( ) A. x ≠2 B. x ≠-1 C. x =2 D. x =-12.化简3932---m m m 的终于是( ) A.3+m B.3-m C.33+-m m D.33-+m m 3.当a =2时,⎪⎭⎫ ⎝⎛-÷+-111222a a a a 的终于是( ) A. 23 B. 23- C. 21 D. 21- 4.化简9622-+x x 得___ ___. 5.谋略:__________22=-•-xy x y x x . 6.先化简,再求值:14413122-+-÷⎪⎭⎫ ⎝⎛+-x x x x ,此中x =3. 【知识梳理】1. 分式的有关概念(1)要是A 、B 表示两个整式,且B 中含有___ __(B ≠0),那么式子BA 叫做分式. (2)①若分式BA 有意义,则__ ____. ②若分式BA 偶然义,则__ ____. ③若分式0=B A 意义,则____________. 2. 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1)分式的基本性质:M B M A B A ••=,MB M A B A ÷÷= (M ≠0且M 是整式). (2)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___ _____约去,这种变形叫分式的约分.(3)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历程叫分式的通分.3. 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cb ac b c a ±=±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bd bc ad d c b a ±=± (2)分式的乘除法(3)分式的乘方n n n b a b a =⎪⎭⎫ ⎝⎛(b ≠0,n 是正整数) 【例题讲解】例1 分式33+-x x 的值为零,则x 的值为( )A. 3B. -3C. ±3D. 恣意实数例2 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 .()()122=--a b b aB .1-=+--ba b a C .b a b a b a b a 321053.02.05.0-+=-+ D .ab a b b a b a +-=+- 例3 先化简,再求值:⎪⎪⎭⎫ ⎝⎛++÷--a a a a a 121222,此中12-=a . 例4 先化简⎪⎭⎫ ⎝⎛--÷--x x x 3119422,再从不等式2x -3<5的正整数解中选一个使原式有意义的数代入求值.【中考演练】1. 若式子12++x 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畴为( ) A. x ≥-2 B. x ≠-1C. x ≥-2或x ≠-1D. x ≥-2且x ≠-12. 分式11+-x x 的值为0,则( ) A. x =-1 B. x =1 C. x =±1 D. x =03. 下列分式是最简分式的是( )A. b a a 232B. 22b a b a ++C. a a a 32-D. 222b a aba --4. 把分式y x x+5中的x 与y 都同时扩大10倍,则它的值( )A. 不变B. 扩大50倍C. 扩大10倍D. 缩小为原来的1015. 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 b a b a +=+321 B. b a b a +=+122C. b a a b ab ab-=-2 D. b a ab a a+-=+-6. 已知2111=-b a ,则b a ab-的值为( ) A. 21 B. 21- C. 2 D. -27. 若非零实数m ,n 满足()04=-n m m ,则分式 mn mn m m 212122--+ 的值为( ) A. 21 B. 1 C. 2 D. 318. 已知:234z yx==,则分式 x zy x 3+- 的值为__ __.9. 化简()212242-⨯-÷+-a a a a 的终于是___ ___.10. 已知实数x 满足31=+x x ,则221x x +的值为___ _.11.化简: (1) ⎪⎭⎫ ⎝⎛+-÷++1111222m m m m (2) 214122+-÷⎪⎭⎫ ⎝⎛-++a a a a a12. 先化简,再求值:1441132+++÷⎪⎭⎫ ⎝⎛+-+x x x x x ,此中x 是方程25221=---x x 的解.13. 若121442=•⎪⎭⎫⎝⎛-+-w a a ,则w 即是( )A. 2+aB. 2+-aC. 2-aD. 2--a14. 已知xy y x =+,代数式()()y x y x ---+1111的值为_ ___.15.(1)若()()121212121++-=+-n b n a n n ,对恣意自然数n 都成立,则a =_____,b =_____. (2)谋略:_______21191751531311=⨯+•••+⨯+⨯+⨯=m . 16. 已知0142=+-x x ,求()x x x x 6412+---的值.。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教学内容:涵盖初中数学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2、安排:按照中考数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结合历年中考真题进行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与评价1、教学过程:按照复习导入、精讲精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等环节进行。
每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2、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布置1、教学资源:选用优秀的数学教材、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料。
同时,邀请优秀的数学教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2、布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和活动,拓展数学视野。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的实施,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他们的数学素养、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的解题思路还不够开阔;有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等。
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
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1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
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已经明晰可见。
通过上个学期多次摸底测试及期末检测发现,本班的特点是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
虽然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但后进学生因数学成绩十分低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了。
其次是部分中等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
二、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
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
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
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初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初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2)使学生认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2)解题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2)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参考书等资源,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复习,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和技巧。
3.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复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4.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复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示范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5.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认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
初三数学教学备课教案(7篇)
初三数学教学备课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三数学教学备课教案(7篇)初三数学教学备课教案大全(7篇)数学已被称作模式的科学,或者说是形式科学,其目的是要揭示人们从自然界和数学本身的抽象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对称性,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初三数学教学备课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教案
双柏县法脿中心学校(中学部)“一、二、四”阳光课堂教学案年级:九(上)科目:数学课题:3.1平行四边形性质(1)主备教师:刘辉讨论时间:2012-10-9 参加讨论教师:组长审核:教课处审核:【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3、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学习重点】理解与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思想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课堂前置首先让我们共同回忆这些知识,口答下列问题: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包括两重作用)、记法、读法及其相关概念(对边、对角、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定义的两重作用是指:如果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哪些?在这些性质中,哪些结论你能马上证明,哪些结论的证明所需要的依据还不足?3、、请你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理说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说明:4、从上面的说理过程中,你得到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的主要辅助线是______________。
5、你能回忆出梯形及等腰梯形的定义吗?在认识的基础上,请你认真分析并理解掌握课本 83页例题的证明过程。
6、请你写出命题“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并用课本83页例题的证明方法这么它成立。
7、在回答上面5、6的问题后,你能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与等腰梯形之间的关系吗?由此你能得到研究等腰梯形的主要辅助线是_____________。
8、证明一个定理的成立,如何写出已知、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呢?二、小组交流对课堂前置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三、分享表达1、分享小组交流中解决的问题形成的具体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课堂前置中的重、难点问题。
2、填一填:(课本第99页“随堂练习”第1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1)∠ADC= °,∠BCD= °。
复习课教案初中数学
复习课教案初中数学课程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2.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2. 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知识点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如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2. 学生自主复习,整理笔记;3.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典型例题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和所需使用的知识点;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3.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3.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解题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堂进度,提高学习效果。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通用5篇)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通用5篇)初三数学复习计划1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本届初三毕业班的复习计划。
一、工作目标:1、组织本学期组全体成员重新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泰安市关于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充分领会精神,挖掘各部分知识点,把握命题方向与命题重点,做到举一反三,有的放矢。
2、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近几年泰安市中考试题,注重从解题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入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方法和特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题海战术。
3、扎实做好集体备课活动,教研合-1增强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使组内各任课教师按照集体备课的思路,上好每一堂课,在组内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作业。
4、做好后期复习中检测题的筛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能自觉进行查缺补漏,对于没学好的知识点及时补救。
5、对于每一次测试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讲评,多从教师角度进行教学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自己教学的不足。
6、由于接近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复习的时间段,因此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要培养优生、名生,使他们思路,解题技巧方面能够精益求精,对于中等生,要让他们在复习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力争向优生、尖子生转化,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从基础知识入手,扎实、有效地进行复习,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促使他们向中等生转化。
7、在作业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区别的布置作业,不搞一刀切,并做到检查及时,反馈及时。
二、具体做法:1、由于进入了复习,学生会缺乏新鲜知识的求知欲望,缺乏高分的追求,多数学生复习起来缺乏热情、激情,对于自己的复习无动于衷像一潭死水,自然就会影响自己的复习效果,也会影响教师的复习情绪。
初中数学_相似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复习《相似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2.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3.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相似三角形》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对图形形状内容的研究,是对图形全等知识的进一步拓广,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相似三角形》又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圆的知识的基础,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圆的有些性质的证明,都与相似三角形有密切联系.另外,在物理学、工程设计、测量、绘图等许多方面,都要用到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的考查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学好相似三角形既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也是工作实践的需要.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复习课,学生已经在初三时学过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类,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归纳总结解题的基本构图,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在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类,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归纳总结解题的基本构图,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构图.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圆等知识解决问题.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节中考复习课,学生已经在初三时学过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虽然初步具有用几何语言对命题进行推理证明的能力,但是对于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通过关注相似图形的变式,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性质,应用等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还应与全等形等知识联网.另外,注重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分类,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教法设计:兴趣引导、启发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和“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四、评价设计通过基础演练,即时检测达成目标1,通过综合运用达成目标2.五、学习过程:(一)基础演练【教师活动】出示问题1.如图,(1)已知∠A =∠D ,要使△ABC∽△DEF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2)已知AB BC k DE EF ==,要使△ABC ∽△DEF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2.如图,已知△ABC ∽△DEF ,(1)你能得到哪些结论?(2)若AM ,DN 分别是BC ,EF 边上的中线,AB =6,AM =4,DE =5, DN =3.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4:9,则它们的周长比是【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完成问题.【设计意图】以有代表性的习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查缺补漏,形成知识链,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并且从理性上明晰:数学图形的研究通常是从定义、性质、判定、应用几个大方面着手,不但弄清了知识脉络,而且积累了数学研究的方法和经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问题应对】学生已经在初三时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但对于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些模糊,通过追问:还可以怎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二)即时检测【教师活动一】出示问题1. 如图,在△ABC 中,AB =9,AC =6,点D 在AB上,且AD =4,点E 在AC 上,连接DE ,使△ADE 与△ABC 相似,则AE = .2.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B 上,下列条件能使△ACD 和△ABC 相似的有①∠ACD =∠B ②∠ADC =∠ACB③AC 2=AD •AB ④ 3. △ABC 中,若∠ACB =90°,于D ,(1)写出图中与∆ABC 相似的三角形 .(2)若AD =9,BD =4,则CD =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完成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既检测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又帮助学生把有关相似的基本图形、基本策略、基本经验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整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目标达成.【问题应对】第1题学生可能只想到平行相似一种情况,可以追问学生:还有不同的答案吗?若还有学生存在困难,可让学生分析“△ADE 与△ABC 相似”和“△ABC ∽△DEF ”两种表示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何不同?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问题2中的④学生可能选错,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确要证两三角形相似,已经具备了公共角相等,如AC CD AB BC =CD AB ⊥果添加两组边成比例的条件,要注意公共角必须成为夹角.第3题在学生回答准确的情况下再提出:图中还有哪些比例中项的数学式子?帮助学生熟悉常用的几种式子,公共边的平方等于共线边的乘积.【教师活动二】相似中的基本构图有哪些联系?插入微视频.【设计意图】微视频的加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而且更完整清晰地再现了各个基本图形及之间的联系.三、综合运用【教师活动一】出示问题1.已知点B ,E ,C 在同一条直线上,∠B =∠AED =∠C =90°,AE =ED ,AB =6,BC =8,求CD .变式训练一上题中,若AE 与ED 不相等,BE =3,其它条件不变,求CD .变式训练二等边∆ABC 的边长为3,点P 为AB 上一点,AP =1,点E 为CB 上一点,∠CPE =60°,求BE 长.【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问题.【教师活动一】反思:通过上面的问题,有什么想法?一条直线上只要有三个等角,就能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如何验证你的发现?我们把这种基本构图称为一线三等角,由一线三等角可以得到两三角形相似,从而求出线段的长度.变式训练三Array在∆ABC中,AB=6,AC=BC=5,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A出发,沿边AB向点B运动,且满足∠CPE=∠A,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点C为圆心,CE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时,求t的值.【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完成问题.【设计意图】设计习题组,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基本思路,基本构图.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变化中的不变,弄清条件改变,但解题的思路不变.这也是解决一题多变问题常用的方法.这一环节的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终是为了促进目标2的达成.【问题应对】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题目之间的联系,解决后面的问题有困难,可以适时追问,例如:全等和相似有什么联系?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有什么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变与不变,“优化”解题策略,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规律.【教师活动二】出示问题2.链接中考(2015威海中考)(1)如图1,已知∠ACB=∠DCE=90°,AC=BC=6,CD=CE,AE=3,∠CAE=45°,求AD的长.(2)如图2,已知∠ACB=∠DCE=90°,∠ABC=∠CED=∠CAE=30°,AC=3,AE=8,求AD的长.【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完成问题.【设计意图】链接中考题目,拉近了教学与中考的距离,让学生明确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中考中的常见命题思路,该题第一步考查全等,第二步考查相似.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两道题的条件改变,但解题思路不变.【问题应对】解决这样的综合题学生可能有困难,可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四、盘点收获【教师活动】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说说你的体会.【学生活动】小组内畅谈收获【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及时盘点所学知识,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便于今后更好的学习.【问题应对】学生在总结时如果有遗漏,要及时补充.五、达标检测【教师活动】1. 如图,已知AB∥EF∥CD,AC、BD相交于点E,AB=6cm,CD=12cm,求EF.F F EDCBA2. (选作)如图,路灯距地面8m ,身高1.6m 的小明从距离路灯的底部O 点20m 的点A 处,沿AO 所在直线行走14m 到达B 点时,影长如何变化?【学生活动】独立完成检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及时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今后更好的改进教学.第二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体现了分层教学.《相似三角形复习》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节中考复习课,学生已经在初三时学过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虽然初步具有用几何语言对命题进行推理证明的能力,但是对于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通过关注相似图形的变式,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性质,应用等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还应与全等形等知识联网.另外,注重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分类,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教法设计:兴趣引导、启发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和“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勇于探索、大MN O B A胆创新的精神.《相似三角形复习》效果分析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初三数学教案(精选3篇)
初三数学教案(精选3篇)初三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新课讲解:在《证明(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由公理5、3、4、6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证明过程:已知:∠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又∠∠A=∠D,∠B=∠E(已知)∠∠C=∠F又∠BC=EF(已知)∠∠ABC∠∠DEF(ASA)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201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案:专题三 方案设计与动手操作型问题
专题三 方案设计与动手操作型问题方案设计型问题是设置一个实际问题的情景,给出若干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有时还给出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求判断其中哪个方案最优.方案设计型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方案设计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讨论材料,合理猜想——设置一段讨论材料,让考生进行科学的判断、推理、证明;(2)画图设计,动手操作——给出图形和若干信息,让考生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分割或设计美观的图案;(3)设计方案,比较择优——给出问题情境,提出要求,让考生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数学结论的研究性活动.这类问题需要动手操作、合理猜想和验证,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常见类型有:(1)图形的分割与拼接;(2)图形的平移、旋转与翻折;(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三个解题策略(1)方程或不等式解决方案设计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取材的生活背景;其次要弄清题意,根据题意建构恰当的方程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出所求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最后再结合实际问题确定方案设计的种数.(2)择优型方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方案已经给出,要求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比较确定哪种方案合理.此类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符合问题描述的要求,二是要具有代表性.(3)操作型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图案设计类、图形拼接类、图形分割类等.对于图案设计类,一般运用中心对称、轴对称或旋转等几何知识去解决;对于图形拼接类,关键是抓住需要拼接的图形与所给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逐一组合;对于图形分割类,一般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手操作过程.统计测量型方案设计【例1】 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选出了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4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方案来确定每个演讲者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分):方案1:所有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方案2:在所有评委所给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其余给分的平均数;方案3: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中位数;方案4: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众数.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先对某个同学的演讲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下面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1)分别按上述4个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解:(1)方案1最后得分:110×(3.2+7.0+7.8+3×8+3×8.4+9.8)=7.7;方案2最后得分:18×(7.0+7.8+3×8+3×8.4)=8;方案3最后得分:8;方案4最后得分:8或8.4 (2)因为方案1中的平均数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方案1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又因为方案4中的众数有两个,从而使众数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方案4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点评】通过计算得出各个方案的数值,逐一比较.1.(2012·宜宾)如图,飞机沿水平方向(A ,B 两点所在直线)飞行,前方有一座高山,为了避免飞机飞行过低,就必须测量山顶M 到飞行路线AB 的距离MN.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飞行距离(因安全因素,飞机不能飞到山顶的正上方N 处才测飞行距离),请设计一个求距离MN 的方案,要求:(1)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2)用测出的数据写出求距离MN 的步骤.解:(1)如图,测出飞机在A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α,测出飞机在B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β,测出AB 的距离为d ,连接AM ,BM (2)第一步骤:在Rt △AMN 中,tan α=MN AN,∴AN =MN tan α,第二步骤:在Rt △BMN 中,tan β=MN BN ,∴BN =MN tan β,其中:AN =d +BN ,解得:MN =d·tan α·tan βtan β-tan α,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方案设计合理.利用方程(组)、不等式、函数进行方案设计【例2】 (2013·茂名)在信宜市某“三华李”种植基地有A ,B 两个品种的树苗出售,已知A 种比B 种每株多2元,买1株A 种树苗和2株B 种树苗共需20元.(1)问A ,B 两种树苗每株分别是多少元?(2)为扩大种植,某农户准备购买A ,B 两种树苗共360株,且A 种树苗数量不少于B 种数量的一半,请求出费用最省的购买方案.解:(1)设A 种树苗每株x 元,B 种树苗每株y 元,由题意,得⎩⎪⎨⎪⎧x -y =2x +2y =20,解得:⎩⎪⎨⎪⎧x =8y =6,答:A 种树苗每株8元,B 种树苗每株6元(2)设A 种树苗购买a 株,则B 种树苗购买(360-a)株,共需要的费用为W 元,由题意,得⎩⎪⎨⎪⎧a ≥12(360-a )①W =8a +6(360-a )②,由①,得a ≥120.由②,得W =2a +2160.∵k =2>0,∴W 随a 的增大而增大,∴a =120时,W 最小=2400,∴B 种树苗为:360-120=240棵.∴最省的购买方案是:A 种树苗购买120棵,B 种树苗购买240棵.【点评】本题考查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不等式的运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运用,解答时建立一次函数关系式是难点.2.(2014·丽水)为了保护环境,某开发区综合治理指挥部决定购买A ,B 两种型号的污水处理设备共10台.已知用90万元购买A 型号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台数与用75万元购买B 型号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台数相同,每台设备价格及月处理污水量如下表所示:(1)求m 的值;(2)由于受资金限制,指挥部用于购买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不超过165万元,问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并求出每月最多处理污水量的吨数.解:(1)由90万元购买A 型号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台数与用75万元购买B 型号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台数相同,即可得:90m =75m -3,解得m =18,经检验m =18是原方程的解,即m =18(2)设买A 型污水处理设备x 台,则B 型(10-x)台,根据题意得:18x +15(10-x)≤165,解得x ≤5,由于x 是整数,则有6种方案,当x =0时,y =10,月处理污水量为1800吨,当x =1时,y =9,月处理污水量为220+180×9=1840吨,当x =2时,y =8,月处理污水量为220×2+180×8=1880吨,当x =3时,y=7,月处理污水量为220×3+180×7=1920吨,当x =4时,y =6,月处理污水量为220×4+180×6=1960吨,当x =5时,y =5,月处理污水量为220×5+180×5=2000吨,答:有6种购买方案,每月最多处理污水量的吨数为2000吨.图形类方案设计【例3】 (2014·济宁)在数学活动课上,王老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半径为6个单位长度的圆形纸板,要求同学们:(1)从带刻度的三角板、量角器和圆规三种作图工具中任意选取作图工具,把圆形纸板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2)设计的整个图案是某种对称图形.王老师给出了方案一,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再设计两种方案,并完成下面的设计报告.点A ,B ,C ;(3)连接OA,OB,OC.则小圆O 与三等份圆环把⊙O 的面积四等分.O 2;则⊙O 1,⊙O 2和⊙O中剩余的两部分把⊙O 的面积四等分. 指出对称性 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 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以及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熟练利用扇形面积公式是解题关键. 3.认真观察下图的4个图中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这四个图案都具有的两个共同特征.特征1:__都是轴对称图形__;特征2:__都是中心对称图形__.(2)请在下图中设计出你心中最美丽的图案,使它也具备你所写出的上述特征. 解:(2)满足条件的图形有很多,只要画正确一个.图形的分割与拼接【例4】 (2014·广安)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需要裁剪一些菱形来美化教室.现有平行四边形ABCD 的邻边长分别为1,a(a >1)的纸片,先剪去一个菱形,余下一个四边形,在余下的四边形纸片中再剪去一个菱形,又余下一个四边形,…依此类推,请画出剪三次后余下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裁剪线的各种示意图,并求出a 的值.解:①如图,a =4,②如图,a =52,③如图,a =43, ④如图,a =53,【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剪拼以及菱形的判定,根据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是解题关键.4.△ABC 是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板,∠C =90°,AC =BC =2.(1)要在这张纸板中剪出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有甲、乙两种剪法(如图①),比较甲、乙两种剪法,哪种剪法所得的正方形面积更大?请说明理由.(2)图①中甲种剪法称为第1次剪取,记所得的正方形面积为S 1;按照甲种剪法,在余下的△ADE 和△BDF 中,分别剪取正方形,得到两个相同的正方形,称为第2次剪取,并记这两个正方形面积和为S 2(如图②),则S 2=__12__;再在余下的四个三角形中,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剪取正方形,得到四个相同的正方形,称为第3次剪取,并记这四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S 3(如图③);继续操作下去……则第10次剪取时,S 10=__12. (3)求第10次剪取后,余下的所有小三角形的面积和.解:(1)如图甲,由题意得AE =DE =EC ,即EC =1,S 正方形CFDE =1.如图乙,设MN =x ,则由题意,得AM =MQ =PN =NB =MN =x ,∴3x =22,解得x =223,∴S 正方形PNMQ =(223)2=89.∵1>89,∴甲种剪法所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更大; (2)由题意可得,S 1=1×1=1,S 2=2×12×12=12,S 3=22×1414=14,S 4=23×1818=18……S n =12n -1.故S 2=12,S 10=129; (3)结合(2)中求得的规律:S n =12n -1,则第10次剪取后余下的所有小三角形的面积和为S 9-S 10=S 10=129.图形的平移、旋转与翻折【例5】 (2014·江西)如图①,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AB 边上(不与点A ,B 重合),点F 在BC 边上(不与点B ,C 重合).第一次操作:将线段EF 绕点F 顺时针旋转,当点E 落在正方形上时,记为点G ; 第二次操作:将线段FG 绕点G 顺时针旋转,当点F 落在正方形上时,记为点H ; 依此操作下去……(1)图②中的三角形EFD 是经过两次操作后得到的,其形状为__等边三角形__,求此时线段EF 的长;(2)若经过三次操作可得到四边形EFGH ;①请判断四边形EFGH 的形状为__正方形__,此时AE 与BF 的数量关系是__AE =BF__; ②以①中的结论为前提,设AE 的长为x ,四边形EFGH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y 的取值范围.解:(1)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 =CD =BC =AB ,∠A =∠B =∠C =90°.∵ED =FD ,∴△ADE ≌△CDF.(HL )∴AE =CF ,BE =BF.∴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BE的长为x,则EF=2x,AE=4-x.∵在Rt△AED中,AE2+AD2=DE2,DE=EF,∴(4-x)2+42=(2x)2解得x1=-4+43,x2=-4-43(不合题意,舍去).∴EF=2x=2(-4+43)=46-4 2(2)①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AE=BF.②∵AE=x,∴BE=4-x.∵在Rt△BEF中,EF2=BF2+BE2,AE=BF,∴y=EF2=(4-x)2+x2=16-8x+x2+x2=2x2-8x+16,∵点E不与点A,B重合,点F不与点B,C重合,∴0<x<4.∵y=2x2-8x+16=2(x2-4x+4)+8=2(x-2)2+8,∴当x=2时有最小值8,当x=0或4时,有最大值16,∴y的取值范围是8≤y<16.【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旋转的性质,准确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是解本题的关键.5.(2013·河南)如图①,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ABC和DEC重合放置,其中∠C =90°,∠B=∠E=30°.(1)操作发现如图②,固定△ABC,使△DEC绕点C旋转,当点D恰好落在AB边上时,填空:①线段DE与AC的位置关系是__DE∥AC__;②设△BDC的面积为S1,△AEC的面积为S2,则S1与S2的数量关系是__S1=S2__.(2)猜想论证当△DEC绕点C旋转到如图③所示的位置时,小明猜想(1)中S1与S2的数量关系仍然成立,并尝试分别作出了△BDC和△AEC中BC,CE边上的高,请你证明小明的猜想.(3)拓展探究已知∠ABC=60°,点D是角平分线上一点,BD=CD=4,DE∥AB交BC于点E(如图④).若在射线BA上存在点F,使S△DCF =S△BDE,请直接写出相应的BF的长.解:(1)①∵△DEC 绕点C 旋转,点D 恰好落在AB 边上,∴AC =CD ,∵∠BAC =90°-∠B =90°-30°=60°,∴△ACD 是等边三角形,∴∠ACD =60°,又∵∠CDE =∠BAC =60°,∴∠ACD =∠CDE ,∴DE ∥AC ;②∵∠B =30°,∠C =90°,∴CD =AC =12AB ,∴BD =AD =AC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ACD 的边AC ,AD 上的高相等,∴△BDC 的面积和△AEC 的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S 1=S 2;(2)∵△DEC 是由△ABC 绕点C 旋转得到,∴BC =CE ,AC =CD ,∵∠ACN +∠BCN =90°,∠DCM +∠BCN =180°-90°=90°,∴∠ACN =∠DCM ,∵在△ACN 和△DCM 中,⎩⎨⎧∠ACN =∠DCM ,∠CMD =∠N =90°,AC =CD ,∴△ACN ≌△DCM(AAS ),∴AN =DM ,∴△BDC 的面积和△AEC 的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S 1=S 2;(3)如图,过点D 作DF 1∥BE ,易求四边形BEDF 1是菱形,所以BE =DF 1,且BE ,DF 1上的高相等,此时S △DCF =S △BDE ,过点D 作DF 2⊥BD ,∵∠ABC =60°,∴∠F 1DF 2=∠ABC =60°,∴△DF 1F 2是等边三角形,∴DF 1=DF 2,∵BD =CD ,∠ABC =60°,点D 是角平分线上一点,∴∠DBC =∠DCB =12×60°=30°,∴∠CDF 1=180°-30°=150°,∠CDF 2=360°-150°-60°=150°,∴∠CDF 1=∠CDF 2,∵在△CDF 1和△CDF 2中,⎩⎨⎧DF 1=DF 2,∠CDF 1=∠CDF 2,CD =CD ,∴△CDF 1≌△CDF 2(SAS ),∴点F 2也是所求的点,∵∠ABC =60°,点D 是角平分线上一点,DE ∥AB ,∴∠DBC =∠BDE =∠ABD =12×60°=30°,又∵BD =4,∴BE =12×4÷cos 30°=2÷32=433,∴BF 1=433,BF 2=BF 1+F 1F 2=433+433=833,故BF 的长为433或83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例6】 (2012·绍兴)把一边长为40 cm 的正方形硬纸板进行适当的剪裁,折成一个长方形盒子(纸板的厚度忽略不计).(1)如图,若在正方形硬纸板的四角各剪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将剩余部分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①要使折成的长方体盒子的底面积为484 cm 2,那么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折成的长方体盒子的侧面积是否有最大值?如果有,求出这个最大值和此时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如果没有,说明理由.(2)若在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剪掉一些矩形(即剪掉的矩形至少有一条边在正方形硬纸板的边上),将剩余部分折成一个有盖的长方体盒子,若折成的一个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为550 cm 2,求此时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只需求出符合要求的一种情况)解:(1)①设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40-2x)2=484,解得x1=31(不合题意,舍去),x2=9.∴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9 cm.②侧面积有最大值.设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盒子的侧面积为y cm2,则y与x=800.的函数关系为:y=4(40-2x)x=-8x2+160x=-8(x-10)2+800,∴x=10时,y最大即当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 cm时,长方体盒子的侧面积最大,为800 cm2;(2)在如图的一种剪裁图中,设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2(40-2x)(20-x)+2x(20-x)+2x(40-2x)=550,解得:x1=-35(不合题意,舍去),x2=15.∴剪掉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5 cm.此时长方体盒子的长为15 cm,宽为10 cm,高为5 cm.【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应用,找到关键描述语,把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然后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地列出函数关系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6.(2014·凉山州)如图,圆柱形容器高为18 cm,底面周长为24 cm,在杯内壁离杯底4 cm 的点B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2 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从外壁A处到达内壁B处的最短距离为__20__ cm.试题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____.错解:1.剖析学生主要缺乏动手操作习惯,单凭想象造成错误.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图形的折叠、勾股定理的应用等知识,难度稍大,关键在于找到两个极端,即BA′取最大或最小值时,点P或Q的位置.经实验不难发现,分别求出点P与B重合时,BA′取最大值3和当点Q与D重合时,BA′的最小值1.所以可求点A′在BC边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理得A′C=4,此时BA′取最小值为1.则点A′在BC边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3-1=2.。
2024年初三数学复习计划范文(六篇)
2024年初三数学复习计划范文一、复习目标:(1)目标是将数学知识体系化、结构化,使学生能将三年的数学学习内容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增进理解。
(2)强调精讲多练,以巩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3)注重方法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策略,以适应不同题型的变化。
(4)强化综合题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与措施:考虑到数学复习的时间限制和任务要求,中考数学复习建议分为三轮进行。
过少的轮次可能缺乏层次性,过多则可能导致时间不足。
第一轮,旨在梳理初中数学的知识框架,进行全面的基础知识复习。
此轮复习侧重于基础训练,主要通过大量基础题型让学生扎实掌握“双基”。
中考中,大约有____%的试题用于考查“双基”,这些试题大多源于课本,但可能经过改编或扩展。
教师应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公式、定理和公理的条件。
同时,组织学生整理相关知识点,理解基础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轮,针对综合性强、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复习。
此轮复习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开放性题目增多,需要引导学生适应这些题型,掌握相应的解题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专项训练,涵盖实际应用问题、科技图表信息题、自学能力考查题、图形变化题、创新意识试题和几何代数综合题等。
第三轮,模拟中考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战演习”。
此轮复习旨在提高解题速度和调整考试心理。
中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因此需要学生在模拟考试中提升解题效率,同时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心理素质。
通过精选的中考模拟卷进行多次“演习”,并在每次演习后进行总结和反馈,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中考前两天,学生应回顾知识点,重温常见错误和典型问题的解题方法。
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醒考试注意事项,如时间管理、应对难题的心态等。
三轮复习的每一步都应根据中考的特点和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和应试能力。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计划范文(5篇)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计划范文一、学情分析:新学期,根据九年级合班的实际,首先是先摸清底子,稳住学生,然后根据学生学情分布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对新来的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然后,尽快帮他们找到新的学习榜样和新学伴,帮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鼓励大家在新学期,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代数三章,几何两章。
而且本学期要授完下册第二十七章内容。
三、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
(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的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
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第一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第二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21.221.3第三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21.3数学活动小结第四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第二十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2.122.2第五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____日放假第六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22.3第七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第二十三章旋转23.123.2第八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23.3课题学习数学活动小结第九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第二十四章圆24.____日重阳节第十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24.324.4数学活动小结第十一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期中质量检测第十一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试卷讲评第十二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第十三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25.2第十七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____日放假第十八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第二十七章相似27.127.2第十九周____月____日-____日27.227.3第二十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期末复习第二十一周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期末质量检测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是这个学校的新教师,本学期所带班级为九年级一班学生,化学虽然是一门新增的课程,但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
第二讲整式
【回顾与思考】
【例题经典】
幂的运算性质
例1(1)a m·a n=_______(m,n都是正整数);
(2)a m÷a n=________(a≠0,m,n都是正整数,且m>n),特别地:a0=1(a≠0),a-p=1
p
a
(a≠0,p是正整数);
(3)(a m)n=______(m,n都是正整数);
(4)(ab)n=________(n是正整数)
(5)平方差公式:(a+b)(a-b)=_________.
(6)完全平方公式:(a±b)2=__________.
【点评】能够熟练掌握公式进行运算.
同类项的概念
例2 若单项式2a m+2n b n-2m+2与a5b7是同类项,求n m的值.
【点评】考查同类项的概念,由同类项定义可得
25,
227
m n
n m
+=
⎧
⎨
-+=
⎩
解出即可
整式的化简与运算
例3(2006年江苏省)先化简,再求值:
[(x-y)2+(x+y)(x-y)]÷2x其中x=3,y=-1.5.
【点评】本例题主要考查整式的综合运算,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代数式结构,灵活运用公式,才能使运算简便准确.
【基础训练】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5·a3=a15 B.a5-a3=a2 C.(-a5)2=a10 D.a6÷a3=a2
2.(2006年黄冈市)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2x5-3x3=-x2 B.
C.(-x)5·(-x2)=-x10 D.(3a x-9a x5)÷(-3ax3)=3x2-a5
3.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湖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本市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4.2%,若2004•年湖州市农村居民纯收入为a元,则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表示为()
A.14.2a元 B.1.42a元 C.1.142a元 D.0.142a元
4.(2006年成都市)已知代数式1
2
x a-1y3与-3x-b y2a+b是同类项,那么a、b的值分别是()
A.
2222
...
1111 a a a a
B C D
b b b b
===-=-⎧⎧⎧⎧
⎨⎨⎨⎨=-==-=
⎩⎩⎩⎩
5.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的等式是()
A .a 2-b 2=(a+b )(a-b ) B.(a-b )2=a 2-2ab+b 2
C.(a+b )2=a 2+2ab+b 2 D .a 2+ab=a (a+b )
6.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五年来,已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800万平方米,如果按一幢教学楼的总面积是750平方米计算,•那么该项改造工程共修建教学楼大约有( )
A .10幢
B .10万幢
C .20万幢
D .100万幢
7.已知x-y=2,则x 2-2xy+y 2=_________. 8.(2005年兰州市)某公司成立3年以来,积极向国家上缴利税,由第一年的200万元,增长到800万元,则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数是_________.
9.将连续的自然数1至36
按右图的方式排成一个正方形阵列,用一个小正方形任意圈出其中的9
个数,设圈出的9个数的中心的数为a
,用含有a 的代数式表示这9•个数的和为__________.
10.用火柴棒按下图中的方式搭图形.
(1)按图示规律填空:
(2)按照这种方式搭下去,搭第n 个图形需要_________根火柴棒.
【能力提升】
11.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
的较短直角边为a ,较长直角边为b ,那么(a+b )2
的值为( ) A .13 B .19 C .25 D .169 12.先化简,再求值:5x 2-(3y 2+5x 2)+(4y 2+7xy ),其中x=-1,
13.(2006年常德市)右边是一个有规律排列的数表,请用含n 的代数式(n•为正整数),表示数表中第n 行第n 列的数:______________. 14.(2005年广东省)如图,某长方形广场的四角都有一块半径相同的四分之一圆形的草地,若圆形的半径为r 米,长方形长为a 米,宽为b 米.
(1)请用代数式表示空地的面积.
(2)若长方形长为300米,宽为200米,圆形的半径为10米,求广场空地的面积(•结果保留准确值).
【应用与探究】
15.(2006年泉州市)某校的一间阶梯教室,第1排的座位数为a,从第2排开始,•第一排都比前一排增加b个座位.(1
(2)已知第4排有18
答案:
例题经典
例1:(1)a m+n(2)a m-n(3)a mn
(4)a n b n(5)a2-b2(6)a2±2ab+b2
例2:先求出n=3,m=-1则n m=1 3
例3:x-y=4.5
考点精练:
1.C 2.D 3.C 4.A 5.A 6.B 7.4 8.100% 9.9a
10.(
(4)4n+1 11.C 12.
13.n2-(n-1)
14.(1)(ab-πr2)米2
(2)(60000-100π)米2
15.(1)a+3b (2)5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