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的建设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的建设路径
文/周斯斯
本文从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着手,对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建设路径进行探究,旨在为日后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期间,实践训练与知识理论融合的效能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期间,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效能,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有限,学生在学习期间未能得到符合岗位和企业需求的针对性指导,从而难以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是将专业教学与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建立互利互惠的教学模式,从而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提升学生毕业的就业率。
一、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一)企业对物流教育的校企合作认知度不高。
当前很多物流企业都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一些中小型企业尤为明显,其在合作中期望以后的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后,可以直接在该企业开展本职工作[1]。
但是企业对于和高校间开展联合来提高其实际物流专业学生素质的积极性却不高。
归根结底是企业在组织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过程,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至今相关机构还未能制定合理高效的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
(二)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缺乏企业实际操作机会。
当前部分的高职学校仍然仅仅在基础课程上讲授了物流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且由于现代物流操作设备普遍售价都比较高,短期内高职学校在教学经费上较为紧张难以快速完成设备的采购工作和建立完善的实训室。
个别学校即使拨付大量的经费购置部分教学设备,但为了资产保护,大多数只供学生进行参观,并没有用于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导致了现代物流专业的学生并没有过多实践经验[2]。
但是当前现代物流专业所要求的人员不但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基础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流程有相当的了解,而没有实践能力已成为高职学校培训人才培养效能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合作的兴致不高,企业亦无精力和人手逐一培训每一位实习学生。
此外,高职学校尽管也与很多企业进行了合作教育,但实际参加培养教学的企业相对较少,并出现了每年都要换企业的现状。
而有些的企业仅是因为缺少人手,才主动向高校进行合作,希望通过企业和高职学校合作的方式,来缓解企业人才短缺的情况,但当企业总体上经营平稳以后,则不再继续投入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培养。
此外,在与中小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对项目效益相对较低,不能实现双方在合作方面的利益诉求,这也是当前中小企业未能接纳高职院校人员,校企合作积极性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学校在开展物流专业教学时,部分教师自身没有进行过全面化的物流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培训,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亦缺乏相应的操作经验和实践基础,总体的教学水平比较薄弱[3]。
教师队伍是保证物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水平的至关重要因素但是当前高职学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致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效能难以提升,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使得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难以在中职院校进行,全面落实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此促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科教师能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更多现代化教学知识。
而且还要掌握实际教学技能,并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如此方能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当前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性较低无法承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出现实践型教师比例缺乏的情况。
二、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的建设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科学指导校企协作实践。
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因此在开启校企协作模式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衡量,从而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能[4]。
此时高职院校一定要以就业能力和质量意识这个中心指导为理念,确定物流教育的学科定位,并确立长远发展目标。
在此活动中,相关人员和物流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内容涉及工作岗位的实际服务功能、特点及其典型性等,更关键的是物流行业发展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思想,根据校企合作项目实践需要,不断改进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校课程与项目实践充分结合,强化无力管理专业学生的素养和实际能力培养[5]。
在物流教学与培养的整体进程中,应以学校发展的根本宗旨,切实帮助合作的物流企业,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如此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
(二)基于就业导向,完善校企协作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期间,应根据求职要求进行内部资源的优化与吩咐并对企业内部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结合当前专业教学情况,构建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当前物流行业对于管理人才的需要较多,因此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协作时,应侧重物流,专业管理方面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管理能力,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提升自身人才培养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强调培养目标要贴近职位实际需求,这一阶段体系构建任务中,增加了一定比重的实践学习内容,以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加企业实践训练[6]。
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步骤中,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将实用性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以此进行后续的教学工作,此时为有效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应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根据社会对于物流行业的需要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以此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
此时教师应对当下学校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并进行结构优化,将物流管理教育学科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中,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确保物流管理教育课程体系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贴近。
(三)加强师资建设,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管理教学工作过程中,为有效提升此专业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性,强化校企协作效能,应不断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为校企合作创设具有保障性的师资队伍[7]。
其一,强化物流管理,师资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人才引进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其二,由于物流专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期间应将侧重点放置在教学的实践性和提升学生实践经验方面,此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
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时,应保障教务师具有实战经验,且长期在物流行业担任相关要职,以此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使得该专业师资队伍更加专业。
只有如此,方能保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队
67
中国储运网H t t p://w w w.c h i n a c h u y u n.c o m
伍,教学质量,促使校企协作模式得以有序开展。
其三,高职院校进行物流专业师资培养,需要建立健全轮流培养机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经常性地开展物流专业教育培训,进行全面而系统化的理论训练,奠定理论课程根基。
(四)强化校企交流,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
校企合作应当建设在各方互相尊重、公平协调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意在推动各方一同发展前进[8]。
如果各方签署协议,就必须经过反复磋商,以兼顾彼此间的共同利益。
此时校企合作的成立首先是在于培育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在开展合作关系的进程中各方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为确保联合关系得以长期地开展到底,在协议具体内容的设定上应当尽可能具体化,以免于日后发生冲突。
同时校企之间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人员成立交换班级,对双边成员的学习情况开展更有效的沟通,以相互了解彼此间所掌握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交往配合,通过设计更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物流项目,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职的教师们也可以深入到实训基地当中,与学生们一同开展实训操作,只有如此,教师在课堂对学生们开展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时才能明白该怎样紧抓侧重点,有效地开展教学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更迅速地将基本知识与实际运用密切联系在一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物流国际化、标准化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设物流专业的过程中,应与企业联手,一改往常合作弊端,建立共进共赢的协作模式。
此时应强化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认知,并运用政策鼓励,促使双方在市场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推进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引用出处
[1]张利雄.基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 (12):119-121.
[2]马莉,申慢慢.浅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现状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12): 156-158.
[3]王振平,陈嘉学.职教集团平台下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工作研究——
—以济南市现代物流集团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06):8-10.
[4]孟云燕,茹新宇.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就业与保障, 2021(23):139-141.
[5]龚萃萃.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协同育人路径优化——
—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06): 13-17.
[6]周爽.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证对接”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68-70.
[7]孙璐,陈佳会.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线上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
—以物流客户服务课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 (21):213-215.
[8]张润卓,包春平.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析与实践——
—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21,40(10):150-153.
运用前沿科技促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的机遇、
应对和解决
文/杨君霞
本文从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机遇的分析入手,总结运用前沿科技促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问题解决策略,旨在为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为产业链金融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鉴于此,要想最大化发挥出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在深入分析当前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现存挑战的前提下,借助科学策略的实施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
一、发展机遇
供应链可看作为经济生态的整体化、宏观化体现,其组成涉及诸多产业链条,并由诸多经营主体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
从某种角度而言,供应链金融发展成效受到其运营效率、分工成效、科技应用的直接影响。
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可将强链补链作为重要基石,为我国经济安全发展夯实基础。
作为实体经济运营中的关键性要素,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强调以产业链中经营主体的资金融通精准把控为本质,通过对产业链运行效率的加强把控,可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提供助力[1]。
同时,因供应链金融具备风险缓释、闭环操作、贸易融资自偿等特征,所以具备融资产品营利性、安全性统一把控的优势。
正因此,供应链金融已然成为传统业务板块中金融机构的重点关注项目,并成为各类金融创新集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推动的“源动力”,前沿科技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中同样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基于对供应链金融结构的分析,其中涵盖三方机构、资金融通单位、上下游企业等主体,运营期间各主体虽然在功能、职责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均以获取风险收益、促产业金融效率提升为统一目的[2]。
得益于前沿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升级,不仅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局限的突破,亦可通过对信用数字画像能力的提升来助力产业升级。
作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前沿科技的应用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
随着金融科技的逐渐普及与渗透,促使供应链金融成为关键应用场景之一。
二、运用前沿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的问题
(一)产业数字化尚有短板。
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产业自身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数字化转型的实现受到产业数字化推进的直接影响。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产业数字化发展呈现出整体性较低的状态,使得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受到一定程度影响[3]。
立足于信息流层次而言,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核心供应链企业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客户基础等方面占据先天优势,而产业链中物流仓储企业、中小型企业等所具备的数字化能力相对较低,极易因信息里鸿沟的出现影响到数字化发展进程。
立足资金流角度而言,产业链中三方支付企业、小贷公司、银行、互联网企业作为主要支付、结算以及融资主体,
68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