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说课研讨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据
历史事例 (六人)
出身低微 艰苦磨难 终担重任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治国灭亡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
2)善用排比,语言富有气势
三篇短文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渲染了文章的气势和感 染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排比铺 陈,极言防守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 结局,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 中,运用排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大丈夫”的行为操守进行了诠释, 使“大丈夫”的形象深入人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篇 运用排比句列举出六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句式整齐,一气呵成, 为中心论点提供了足够的事实论据。
生 于死 忧于 患安

文题解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 论点,以此为题,有点明中心的作 用。
疏通文意
兴起,指被任用
介词,从 捣土用的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田地。
选拔、任用
百花之王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象征君子 •立于尘世
不染其俗 •品格高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孤傲
花中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 •之:语助词,无义 •菊之爱=爱菊的人 •宾语提前的倒装句 •鲜:ㄒㄧㄢˇ,少 •感叹清高隐者难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之:语助词 •莲之爱=
爱莲的人 •倒装句 •感叹具道德
濯清涟而不妖
•濯:ㄓㄨㄛˊ •濯:洗涤 •清涟:清水 •濯清涟:生长在
清水中
诗意荷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没有像藤类缠 绕
的细茎
•没有歧出的枝 枒
芙蓉仙子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益:更加

• 植:立
• 亭亭:直立的样子
荷风送香气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惊艳莲莲
•亵:ㄒㄧㄝˋ •亵: 轻慢 •玩:ㄨㄢˋ •玩:玩弄 •焉:语尾助词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 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 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 地作客。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 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 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能力。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奋起 征验,表现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脸色 显露,流露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
在国外 匹敌,相当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
理想的人难寻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之爱 =爱牡丹
•宜:应当 •叹世人爱慕荣华
富贵者比比皆是 •有委婉贬责之意
莲的故乡
• 台南县白河镇莲花节 • 桃园县观音乡莲花季 • 台北市植物园荷花池
●作者在文中提到哪些花?
1.菊 2.牡丹 3.莲
●这些花在文中有何作用?
※映衬作用
1.以菊来陪衬莲的君子美德 2.以牡丹来反衬莲的高洁不俗
一、文章一开始交代了看雪的背景、时 间、天气有何作用?
二、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说说使用 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三、文章既然写“看雪”,为何近一半 篇幅写人?
四、文章最后用舟子的话结尾,有何意 义?
五、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说明。
六、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 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喃喃
gēng cuì
nán
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凌晨
撑,划
鸟兽的细毛
冰花一片弥漫
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 强饮三大白 客此 舟子
哪能

痛饮
酒杯
在此地客居
船夫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俱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 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 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 欣赏雪景。
雾淞沆砀,天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 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荷叶似云香不断
特质六『神态』
•亭亭净植
•指君子高尚的品德
像莲花高洁不屈
的神态
映日芙渠
特质七『精神』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有君子的美德 • 令人敬畏 • 不敢轻慢
荷塘清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谓:说 • 隐逸者:
象征隐逸的 高士
荷花花田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艳丽牡丹 •象征富贵 •代表俗人追求 荣华富贵
特质二『不妖』
• 濯清涟而不妖 • 指君子有高雅 风范 不逢迎谄媚
映日荷花别样红
特质三『外表刚直』
• 中通外直 • 指君子的美德 • 宽容 • 刚毅 • 耿介不阿
与莲共舞
特质四『不生枝枒』
• 不蔓不枝 • 指君子不攀附他人 • 不求取富贵
双姝竞秀
特质五『香味』
•香远益清 •指君子高尚的品德 像莲花暗香远播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 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 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 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 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 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接着由 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 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译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 文 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
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
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文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莲的特质
• 特质一:出淤泥而『不染』 • 特质二:濯清涟而『不妖』 • 特质三:外表刚直『中通外直』 • 特质四:不生枝枒『不蔓不枝』 • 特质五:香远益清 • 特质六:亭亭净植 • 特质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特质一『不染』
• 出淤泥而不染 • 指君子特立独行, 不同流合污, 不受环境影响。
圆荷泻露
莲与睡莲
• 荷=莲叶挺出水面 • 睡莲叶片平躺于水面
• 秋后枯落
• 终年常绿
出水芙蓉
睡莲风采
莲花的功用
• 莲花 泡茶、清暑解热、止血
• 莲蓬 清心、止血、降肝火
• 莲心 清热、安神、降血压
• 莲子 补脾益肾、清凉退火
• 莲叶 可做荷叶饭、蒸排骨
• 莲藕 消瘀、止渴、开胃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亭亭净植水云乡
描写手法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江雪》
烘托
表达感情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题临安邸》
林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周敦颐
周敦颐与理学
• 周敦颐像
• 宋朝人 • 宋代理学之祖 • 探讨宇宙原理原则 • 学者称濂溪先生 • 着有周濂溪先生全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 •通 「繁」 •众多的意思
晋陶渊明独爱菊
• 饮酒诗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 李唐指由李渊建国的唐朝 • 大唐国花 •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 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买花诗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芙蓉双姝
• 予:我 • 独:特别 • 淤:ㄩ • 淤泥:水底烂泥 • 而:却
使他的心志困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违背
增加 指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要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
译 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
文 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
集市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狱官
舜是从田地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工中被提拔的,胶鬲是
译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
文 得到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的,百里奚是从
集市间被任用的。
句中语气词,表示 责任 停顿,以引起下文。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描写了担当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 神上的磨难,局势短促有力,富有表现力。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 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 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 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 子,唯此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 烧酒,炉正沸。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 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 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
内容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 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 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 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 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 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 成功。

课后小结
1、总结《孟子三章》的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论证效果。 三篇短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即 点出中心论点,先用概括性极强的作战条件举例论证,再从理论 上进行论证,“得道”与“失道”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突出“人和”才是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条件。《富贵不能淫》运用对比论证, 将“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行为进行对比,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阐明了作者对“大丈夫”的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先列 举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 最后归纳出论点。

深入探究
1、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 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 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这就为下文的议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 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