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历史复习构想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时作业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的全部内容。
课时作业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3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广东七校联考)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 B.克己复礼、兼爱
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
解析:孔子出生在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极力维护周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代表小生产阶层利益,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追求一种新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不能说明孔子维护传统制度,墨子主张“非攻"是反对非正义战争,与追求新社会秩序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2.(2017·浙江绍兴调测)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解析:A项强调礼法,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B项强调不讲原则的礼让是破坏社会法治和忠信的原因,反映的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强调的是变法,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反映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
答案:A
3.(2017·河南开封调研)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从信息“王者欲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项。
答案:C
4.(2017·云南昆明调研)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尊礼爱民、为政以德
B.人性本恶、严刑峻法
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
D.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解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故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君民共治”是早期维新派王韬的观点,故C项错误。
答案:D
5.(2017·重庆万州模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张属于道家,由D项中“有为、难治"可知其主张“无为”,这是道家的观点,故D项正确;A项出自儒家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观点,C项出自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属于同一思想流派,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6.(2017·宁波模拟)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
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孔子的“中庸论” B.墨子的“交相利论”
C.庄子的“齐物论” 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解析: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就是“齐物论”,“相对论”是指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所以庄子的“齐物论”可以称为“相对论",故C项正确.
答案:C
7.(2017·河南郑州调研)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D项
正确.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不适应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要,A项错误;秦始皇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已经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B项错误;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与汉武帝重用儒生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
答案:D
8.(2017·江苏徐州模拟)《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解析:题干材料是为汉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选C项.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C
9.(2017·贵州贵阳模拟)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故选B项。
答案:B
10.(2017·云南昆明模拟)《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
38%。
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D
11.(2017·山东德州质检)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解析: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 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
答案:C
1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阐释史料以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违背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7·江苏泰州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8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10分)解析:第(1)问,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则主张仁政;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
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
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
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14.(2017·江苏南京模拟)(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14分)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2分)
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主要原因”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
第(2)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