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训练选14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14)含答案
李仕才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正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试图吸引更多游客到加拿大北部体验北极生活,这些努力也许很快就会收到成效。
B.乌鲁木齐市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的主题演讲比赛,演讲者从不同角度阐释对宪法的认识,听众中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有10余万人。
C.三年来,中央纪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从禁止公款购买月饼、贺卡、烟花爆竹、清理会员卡等具体事情入手,狠抓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
D.中方高度重视中吉关系,感谢吉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提供支持,并协助我方从也门撤侨,愿同吉方建立各领域全面合作。
解析:B项,不合逻辑。
“领导干部”包含在“公职人员”之中。
C项,搭配不当。
“购买”与“清理会员卡”搭配不当。
D项,成分残缺。
在“建立各领域全面合作”后加“的关系”。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现代艺术气息浓厚、广受时尚青年推崇的蓝顶美术馆,民间艺人无与伦比
....的沙画表演让展览会富有了浓郁的怀旧情调。
②别看他是个半路出家
....的木匠,他的手艺好得很,他所设计制造的红木家具曾经获过省级大奖。
③汪涵是近年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巧言令色
....,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凡他主持的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
④首战失利,东莞队并没有垂头丧气
....,相反,他们在训练中的气氛显得十分轻松,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⑤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漠不关心
....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多起校园血案,引发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沉痛思考。
⑥有些人生命的唯一目标就是拼命积累财富,他们像陀螺一样,蝇营狗苟
....,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别的值得追求的幸福。
A.①③⑥B.③⑤⑥
C.①②④D.②④⑤
解析:①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符合语境。
②半路出家:比喻原先并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工作。
符合语境。
③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④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符合语境。
⑤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不能带宾语,不合语境。
⑥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苟且偷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属感情色彩不当,不合语境。
答案:B
3、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日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框眼镜一副,希望拾到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通顺、得体。
A项应为“不胜感激”或“感激之至”。
B项“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D项“高抬贵手”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用在本句中不当,应删掉。
“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中心”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答案: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5字。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西方人则不同,__①__,__②__。
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考,而
__③__。
答:①
②
③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语段的内容和空格前后的内容。
语段主要表述了中西方在文化取向上的不同。
由第一、二个空格前“西方人则不同”可知,这两处应该谈与前面中国人不同的方面。
第一个空格应该填与“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相反的内容,即“他们个体意识、个性观念比较发达”,第二个空格应该填与“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相反的内容,即“把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实现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
第三个空格,空格前说在文化取向上不应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思考,那么空格应填“应该作‘亦中亦西’的互补性思考”等相关内容。
答案:①他们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
②把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实现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③应该作“亦中亦西”的互补性思考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我们要高度警惕文化霸权。
民族精神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主体性精神,
故本民族所有成员都一定具有。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集体记忆”,是民族生活中最具权威的文化基因。
如果传统文化变“虚弱”了,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一个消失的民族。
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一个政权会被打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民族也会被打垮。
①本民族所有成员并不一定都具有民族精神。
②。
③。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
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不只是传统文化,还有科技、军事、教育等。
“传统文化变‘虚弱’”,只能推断出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可能会处于劣势,但不一定整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语段推论有误。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是更迭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推断不出必然会导致民族消失。
答案:②传统文化变“虚弱”,国家并不一定就没有希望了③一个民族抛弃传统文化并不一定会消失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②,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当时北宋王朝与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相毗邻的地区。
②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王安石早年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点明河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现实,边民的苦辛是因为北宋与辽、西夏连年的战乱。
C.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州县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赋税杂役无一减免,表现了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百姓也缺粮断餐,暗示了“长苦辛”的不仅是河北之民,河南以及其他内地无不如此。
E.诗歌尾联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2.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C [B项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北宋朝廷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的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边民“长苦辛”的主要原因是官府征收苛捐杂税,同时又遭遇大旱天灾,由诗歌“长苦辛”以下六句可以推知。
C项诗句中并没有表现“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
] 2.(1)铺陈(渲染)。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2)对比。
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
(3)正侧结合(虚实相生)。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虚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实写)。
通过正侧结合(虚实相生),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作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做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虽然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
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
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
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
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
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
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
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
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第一段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
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B.作者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心像洗淘了一番似的,感到自己很渺小,而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感都不会有的。
C.作者认为,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D.末段中“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作者所谓的寂寞,即强迫自己入于随缘偶得的寂寞的心境,忘掉一切怅惘。
[解析] “强迫自己入于随缘偶得的寂寞的心境,忘掉一切怅惘”不合文意。
2.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5分)
答:__示例:①寂寞是一瞬间的存在,一霎间的妙悟;②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缠绕着我们,使人跌进苦恼烦躁之中;③内因就是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心猿意马。
__ [解析] 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6分) 答:__示例:①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
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霎间的妙悟。
②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
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
“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
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__
[解析] 6分,观点1分,理由4分,语言表达1分。
如有其它理由,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