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中考物理 阶段性检测卷(一) 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检测卷(一)
(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 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
A. 2.36cm
B. 2.357cm
C. 2.35 cm
D. 2.4 cm
2. 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
A. 北方冬天早晨玻璃窗上冰花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变小,是升华现象
C.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罐会“出汗”,是液化现象
D. 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3. 下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C)
4. 下列选项是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D )
A. 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B. 平静的水面上有桥和树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C. 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 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光的折射现象
5. 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 cm处移到15 cm处的过程中,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D )
A. 像变大,像距变小
B. 像变小,像距变大
C. 像变小,像距变小
D. 像变大,像距变大
6. 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物体只要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学校附近禁止鸣喇叭,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来控制噪声
C.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曲,我们能根据音调分辨出所用乐器
D. 蝙蝠在飞行时靠超声波探测障碍物和发现昆虫,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7. 小王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
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
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C )
A. 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 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D.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二、填空题(本大题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 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3.80 cm。
用温度计测出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如图乙,示数为-5 ℃。
9. 周末,小美与爸妈自驾出游,汽车行驶中,小美与妈妈并肩地坐在后座,以妈妈为参照物,小美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小美是运动的。
10. 冬天,电热水壶将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阳光透过“白气”,出现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11. 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其中露的形成属于液化,霜的形成属于凝华,发生这两种物态变化时都要放热。
12. 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们就可以看到它,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午后,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3.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5°角射向镜面,则入
射角是55 度,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是110度。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4. 人的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应该利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应该利用凸透镜来矫正。
三、作图题(共7分)
15.(1)在图甲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MN的像M′N′。
(2)如图乙所示,请将下列光路图补充完整。
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第16、第17小题各7分,第18小题6分,共20分)
16. 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s
t进行测量的。
(2)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下滑动力加速下滑;
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选填“大”或“小”),原因便于计时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若图中的秒表每格为1 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0.12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17. 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水蒸气 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水
的质量比较大 。
(3)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
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 高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烧杯底部继续从石棉网上吸热 。
1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我们要让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让像成在光屏中央 。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 ,当烛焰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 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照相机 。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小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远离透镜
(选填“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适当调整光屏的位置。
五、计算题(本大题2小题,共13分)
19.(7分)甲、乙两车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乙的速度为2`m/s 。
求: (1)甲运动6`m 所用的时间t 甲。
(2)此时乙通过的路程s 乙。
解:(1)由图象可知t 甲=9 s 。
(2)s 乙=v 乙t 甲=2 m/s×9 s =18 m 。
20.(6分)利用回声可探测海底深度。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5`400`km/h ,从船底发声装置向下发出声音,经1.2`s 后,船底声音的接收装置收到回声,那么海底深度是多少?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3小题,第21题5分,第22题6分,第23题7分,共18分)
21.
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公路上最先结冰的是 水泥桥面 (选填“土路表面”或“水泥桥面”);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这种除冰的原理是降低 熔点 。
某同学上网“百度”“盐水浓度与凝固点的关系”(见表) 盐水浓度(%) 小于0.1
2.9 4.3 11 15 23 2
3.8 25 26 36.3 凝固点(℃) 0
-1.8
-2.6
-7.5
-11
-21
-17
-9.4
-1.8
分析数据得出简要结论: 当盐水浓度小于或等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大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 。
电影《泰坦尼克号》较真实地还原了该邮轮在大海上撞到冰山后沉没的场景,该海域的海水可以看成4.3%的盐水,难怪许多落水者无法忍受寒冷,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约为 -2.6 ℃ 。
22. 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B 处出现蜡烛的像。
(1)实验中选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原因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某同学选择与A 处蜡烛外形相同的另一根蜡烛,将其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与B 处的像完全重合,他这样做是想验证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
(3)另一位同学将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A 处蜡烛的像。
(4)另一组同学用跳棋代替蜡烛,在方格纸上实验。
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用棋子代替蜡烛更环保 。
(说出一点)
2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单反相机进入了百姓家庭,如图所示,单反相机最大
的优点是前面的镜头可以更换,从而能拍出更有创意的照片,单反相机的镜头有广角(焦距比较小),长焦(焦距比较大)等之分,小丹通过学习得知,她对凸透镜成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格中,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表一: 表二: 物距
(u 1/cm ) 像距
(v 1/cm )
像放大或缩小
20 60 放大 25 38 放大 30 30 等大 35 26 缩小 40 24
缩小
(1)表二所对应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20 cm 。
(2)照相机主要是利用凸透镜成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实 (选填“实”或“虚”)像。
(3)分析表一(表二)可以得知,对于同一个凸透镜,成像后的像距越大,所成的像 越大 (选填“越大”或“越小”)。
(4)分析表一(表二)可以得知,对于同样的物距,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的像 越大 (选填“越大”或“
越小
”)。
(5)小丹学习了透镜成像知识后,星期天和爸爸一起到钵池山公园拍摄,若小丹想要拍摄远处水面上一只飞翔小鸟的特写,你觉得小丹应该选择 长焦 (选填“广角”或“长焦”)镜头。
物距
(u 1/cm ) 像距
(v 1/cm )
像放大或缩小
30 60 放大 35 47 放大 40 40 等大 45 36 缩小 50
34
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