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方言新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方言新探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统计了合肥方言的使用情况;分析人们对待合肥方言的态度,通过民谣、儿歌、谚语中的方言挖掘合肥的历史文化。

标签:合肥方言特点现状文化
合肥话属于江淮方言的“肥芜方言区”。

合肥话主要指的是合肥市区内合肥本地人所说的话。

由于合肥历史悠久,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居于重要地位,所以合肥话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方言。

但是和上海话、广州话这样的强势方言相比较,合肥话又只能算是弱势方言,因此对它的研究还不充分。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统计了合肥方言的使用现状;分析人们对待合肥方言的态度,通过民谣、儿歌、谚语中的方言挖掘合肥的历史文化。

一、合肥方言的使用现状
为了解合肥方言的使用现状,我们调查了不同年龄层的合肥人在家中和学校或工作场所使用合肥方言的情况。

在调查走访的101位合肥人中,包括小学生、教师、公务员和离退休人员。

调查结果如下:
(1)7~18岁(40人)在家使用方言的比例为22.5%,在学校或单位使用方言的比例为5.0%;
(2)19~38岁(33人)在家使用方言的比例为60.6%,在学校或单位使用方言的比例为30.3%;
(3)39~58岁(18人)在家使用方言的比例为88.9%,在学校或单位使用方言的比例为72.2%;
(4)58岁以上(10人)在家使用方言的比例为100%,在学校或单位使用方言的比例为9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采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因而有些数据不很均衡,有的调查对象数量差别较大,所以我们以实际人数为基数来计算,用百分比的形式来反映不同年龄层的合肥人使用合肥方言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年龄越大的合肥人使用合肥方言的比例越高,同一年龄层的人群在家中使用方言的比例,比在学校或工作场所使用方言的比例高。

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三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两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均不会说普通话,几乎听不懂使用普通话的电视节目。

我们调查的青年人(19~38岁)他们基本能听懂合肥话,在家也常用合肥话,但在工作场所或有陌生人在场时,就很少用合肥话。

青少年(7~18岁)则很少使用方言,有部分方言词语已经听不懂。

二、对待合肥方言的态度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无形中受到遏制。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渐渐发生转变,对待方言的态度也由原来的“严格控制”转变为“开放接受”。

在合肥就举行过方言广播大奖赛。

那些使用合肥方言的电视节目,如:“真得味茶座”“大话娱乐”“剧风行动”“我爱饭米粒”等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很高的收视率。

运用方言创造的网络歌曲十分流行,例如《挖芋头》和《韭菜炒大葱》就是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合肥方言歌曲,这两首歌使用RAP的形式传唱了地道的合肥话,受到广大合肥市民的喜爱。

三、合肥方言蕴含的历史文化
合肥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丰厚,合肥方言的存在形式自然就呈现多样化,例如民谣、儿歌、谚语等。

通过民谣、儿歌等形式传承合肥方言。

如“和尚头(合肥方言,意为小孩),打酱油,一打打到四牌楼,你烧香来我磕头(四牌楼古时供奉魁星,即文曲星,向魁星烧香磕头表达了孩童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美好愿望)”“卫立煌,没毫长(毫长,合肥方言,意为个头不高的人),大蜀山上盖学堂,农业学校扛刀枪(卫立煌创办农业职业学校,文武并举,学生一边学习文化,一边搞军事训练)”等。

谚语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与社会历史经验的结晶。

合肥谚语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既有老百姓对时政的针砭,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做官做府起高楼,民脂民膏在里头”“歪戏锣鼓多,赃官告示多”等。

在国民党桂系时代统治下的合肥还曾有“养儿是老蒋的,养女是老广的,收粮食是保长的”;又有对爱国爱乡的褒扬,如“走千走万,不如淝河两岸”“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保家必卫国,安居才能立业”等。

教导为人处世的谚语还有“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身正不怕影子斜,舵正不怕暴风来”“穷不失志,福不张狂”“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不怕山高,就怕腿软”“丢了讨饭棍,莫忘叫街时”等,都是老百姓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至今还有着教育意义。

合肥人注重礼仪,崇尚道德,这在谚语方面也有体现。

合肥人重以礼相见,礼貌待人。

老人们常以“叫人不折本,只是舌头打个滚”和“礼多人不怪,无礼路难行”等俗语,教导后人务必要以礼待人。

衣着打扮讲究“男不露脐,女不露皮”。

举止言谈讲究温文尔雅。

亲友初见或与长辈在一起,俗尚“紧睁眼慢张嘴”(多听多看,不轻易说长道短)。

此外,坐立姿势要适当,不架“二郎腿”不浑身乱抖,俗称”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走路要有正相”。

合肥人热情好客,有客人来到,定起身相迎,恭请上坐,然后拿烟沏茶,陪坐聊天,俗称“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客人离去时,主人定出门相送,并热情招呼“欢迎常来”。

俗称“千差万差,情理
不差”。

合肥人重睦邻关系,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亲卫亲,邻卫邻,包老爷卫护合肥人。

”由此足见合肥人尊崇亲善,邻里民风俗尚,由来已久。

综上所述,合肥方言虽然还算不上强势方言,但形式丰富多样,在群众中根基牢固,方言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合肥人对自己的方言感情深厚,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人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感,这种同一地区的感情是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无形的情感纽带,共同的方言和风俗习惯增强了人们的地区认同感。

语言感情在数千年来共同生活的风俗习惯和无数次的言语交际中孕育而生,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已经产生了心理印记。

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如火如荼地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但是上海人在外地见面,广州人在外地见面,还是宁愿说他的沪方言或粤方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地方保护主义,这是一种无法用外在力量去干预的社会习惯和地区认同心理。

也许随着人们交际日益频繁,普通话的推广逐步展开,方言的使用会越来越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方言一定会存在。

方言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强烈的语言感情也将是我们探索方言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3]徐贤柱,潘霞.妙哉合肥方言[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刘慧玲,安徽大学中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