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通过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大动荡)
(一)分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前722-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叫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上成为战国时期。

战国”一词本指当时参与战争的强国,自汉刘向编《战国策》后,才作为时代名称。

(二)、列国纷争
1.列国争霸的原因
自主学习 1、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的表现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

—《左传·桓公五年》
信息:王室衰微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信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出现了春秋五霸
2.列国争霸的表现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2)田氏取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信息:列国纷争、兼并剧烈,出现了战国七雄
师:根据上述材料社会秩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动,春秋战国形势图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生:趋势: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②大一统
(三)、“华夏”认同
1.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华夏:农耕民族讲礼乐、服饰、重礼仪
蛮夷:游牧部族“披发左衽”
2.融入方式:
①内迁融入华夏(接受农耕、礼仪)
②被兼并融入华夏(秦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
③主动认同华夏(如楚国、吴、越)
楚子(楚庄王) ……,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大发展)
自主学习 2、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小结:耕作工具的变化: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的变化:由井田制(奴隶土地国有制)到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三)、商鞅变法
自主学习3、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
1、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变法图强,礼贤下士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的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2、内容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中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一、政治大动荡: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二、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
三、文化大繁荣:诸子纷出,百家争鸣
四、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