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山水文化欣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中西山水审美观的比较:“神与物游” 和“物我相对” 中国与西方山水审美观的差异¨’是十分明 显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哲学 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而西 方哲学则主张天人对立,物我对立。这种 哲学观念的差异,必然导致山水审美观的 分岐
• 1. 从对山水审美的内驱力来看,西方人偏 重于把对山水景观的欣赏,当作一种现实 的幸福和身心的享受。换言之,在西方人 的心目中,山水景观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 它从来不会代替或包容主体(观赏者)的感情。
• 中国人则不同,他们偏重于把对自然山水 景观的审美,看作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或心 灵的超脱,强调山水风光与审美主体的同 化。中国人认为山水美景不仅是人的精神 的象征或者 外化,而且是感时伤怀的寄寓 或依托,甚至认为物与人同、物有情心。
• 2.对山水审美的焦聚点来看,西方人偏重于 对山水外在的光泽美、线条美、色彩美、 声音美等外态美的欣赏。中国人则注重山 水景观所蕴含或透射出的人文价值与人文 精神。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摆脱了对自然山水 的畏惧心理,转向亲近自然、热爱山水, 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 起来,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又水比智” 阶段。孔子曾云:“知(同“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 汉魏六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玄学盛行, 人们开始以隐逸的心态寄情于山水之间, 追寻“畅神”境界,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 百态的自然美。换言之,这时的人们开始 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 水,欣赏领略山水之美,进入了中国美学 史上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阶段。
• 这种山水审美的牧歌式情趣,实际上是当时的地 主士大夫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渴求永远保持稳 定,从而将生活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的反映;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在)山水审美中不时流露出 一种隐隐的忧郁与感伤,这恰恰是人们对于山河 沦落的感谓。残山败水,成为当时山水画的时尚, 而这种时尚正是人们的心绪的流露。”
• 3.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培育了不同的审美精神。 西方的山水审美偏重于从真的角度去欣赏景观的 形态,常常使审美主体摆脱种种精神欲念的束缚, 完全浸沉在由山水自然美所激发的精神愉悦中, 但同时也容易忽略更细致人微地享受主体精神与 山水景观内在韵律之间统一和谐的丰富神韵。
•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偏重于从善的角度去领悟山水 景观的意蕴,常常使审美主体超越单纯的感官性 的享受和生理性的愉悦,而将人的精神融合于山 水美之中,达到物我相道的美妙境界。但这种审 美观又往往容易用类似“比德”说之类的理性眼 光,遮蒙山水景观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形式美感。
• 请看 • 秦蜀山川之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 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崖转石万 壑雷。” • ②李白《蜀道难》再看庐山瀑布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③更有黄河的雄姿:“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河不复回。” • ④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道》其二
• 山水田园诗派魁首王维一生并没有过漫游 名山大川的经历,他常常“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①王维《竹里馆》,以一种 超旷空灵的心境去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在 他的审美视觉中,自然界的一切都变得那 么幽静、和谐、空远、飘逸。
• 例如 《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 又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 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再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 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 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 柳宗元则以清幽、寂凉见长。他的《至小 丘西小石潭记》典型地展示出这种静寞的 心境:“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 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诗人完全将 清静的身心融化于清静的山水之中。
• 与此同时,苏东坡还以他特有的审美视觉, 为我们塑造了一幅幅自然山水朦胧美的画 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②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
• 三、元明以降:田园牧歌式的忧伤与回归 宋元时代的山水审美活动已不如盛唐那样充满豪 情壮志,代替唐代那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 好人名山游”③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 豪迈气魄的,是似乎又恢复到魏晋时代的那种寄 情山水的“隐逸”情调。人们“更多的是沉缅在 一方丘山溪壑、几家野店村居之中。
• 二、唐宋时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 好入名山游” • 到唐宋时代,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活动达到 高峰。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句几 乎成了洋溢着时代精神特征的响亮口号。 从王维、李白、柳宗元到苏东坡、王安石 和黄庭坚,无不穷尽名山,浪迹天涯,以 “五岳为辞峰,四海作胸臆”
• 李白则以豪放、热情、浪漫的胸襟遍游千 山万水。他总是带着鲜明而强烈的主观感 情色彩去观照山水景物,并将浓烈的感情 倾注、涂抹在客体上,再以奇特的想象、 夸张的手笔描绘山水形象,展现山水的神 采。
• 柳宗元的《江雪》诗则描绘了大雪覆盖下 的群山和山村的寂冷景象:“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以冰冷的笔调刻画出了钓者冒风雪、 拒严寒、执著追求、自甘寂寞的孤傲性格, 创造出一种寒荒、清冽的自然美。
•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佼佼者,他的山水诗词 在风格与气势方面继承了盛唐遗风:“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①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将人们引入了一个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的审美境界。
• 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
• 二、山水景观的天然美
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 意识
• 一、先秦一汉魏六朝:从“比德论”到 “世外桃源” • 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在中国经历了 一个长期演变的发展过程H】。远古时代,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 的能力,因而初民们既感激青山绿水的养 育之恩,又畏惧险山恶水的巨大威胁,只 好在敬畏心理的驱使下对高山大川虔诚祈 祷、顶礼膜拜。
??????????????药山???千山又称千朵莲花山与医巫闾山长白山合称为东北三大名山?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二山水景观的天然美?第二节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一先秦一汉魏六朝
第四章 山水文化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全国名山大川有一 定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欣赏自然山水。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我国名山胜水 的风格;难点山水的审美的意识。
• 第一节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 • 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 • 二、山水景观的天然美
• 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 • 一、先秦一汉魏六朝:从“比德论”到 “世外桃源” • 二、唐宋时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 好入名山游” • 三、元明以降:田园牧歌式的忧伤与回归 • 四、中西山水审美观的比较:“神与物游” 和“物我相对”
•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的山水审美历来都把 情景交融视为美感享受的最高境界,这正 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在山水审美方 面的再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历来讲究 “天人合 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 一”,其实质可以归结为“天人感应”和 “天人合一”。换言之,中国人自古以来 所渴望的、信奉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亲近与融合。中国山水审美中所追 求的 “神与物游”的理想境界,就是这种民族 意识的积淀。
• 辽宁“四大名山”
• •
鞍山千山,最高峰仙人台,海拔708米; 丹东凤凰山,最高峰攒云峰,海拔836 米; • 锦州北宁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 海拔867米; • 鞍山岫岩药山,最高峰石花顶,海拔 848米;
•
•
•
•
•
•
•
• 药山
•
•
• 千山又称千朵莲花山,与医巫闾山,长白 山合称为东北三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