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在听了柳肃教授对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以及中国对建筑的处理方式的介绍后,我对建筑学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被损毁的中国建筑深感惋惜。

当柳肃老师将他生平去过的地方的建筑图片给我们看的时候,我真正看到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2、独特的单体造型。

3、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西方传统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中西方布局方面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
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中西方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同时,中国传统的建筑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二维的平面和三维的立体结构,重视的是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当我看到柳肃教授说到很多优美的中国古建筑被拆除的时候,那些中国古代人民最完美的杰作就这样消失了,我心疼不已。

在北京就更是如此了,大大改造北京成为政府迫不及待要做的事。

拆掉旧社会的建筑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事,而四合院当然是其中的成员。

当时有个人看到了一味的拆古建筑的弊端,建议北京政府有方法的拆除。

他就是梁思成。

梁思成的观点是将北京老城区和新城区分开,西边为老城区,东边为商业新城区,新老城区一条铁路连接。

不过他的方案并未被采用,四合院还是一栋接一栋的被拆除了,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

日复一日,现在北京3环以外基本见不到四合院
的踪影了,而且高楼大厦越来越逼近市中心,一座座四合院被周围的高楼大厦俯视着。

再来看看西方吧,巴黎可谓是对古建筑保护较好的一个地方。

曾有巴黎人说他们古代的祖先再回到巴黎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从这足可见巴黎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的程度之高。

巴黎是将新老城区分开,用新凯旋门作为新老城区的分界线,一边为老城区,这边完全不允许现代建筑踏足。

所以巴黎的古建筑都保存完好(包括古建筑周围的环境)。

这就是中西方对待古建筑态度的差异,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成果态度的差异。

我十分赞成梁思成先生的说法,我们应该尊重古建筑,而不是一昧的拆除,只剩下冷冰冰的高楼大厦,没有丝毫人文气息。

中国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四合院,那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事啊!我们应该努力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去摧毁它!
统计一班何慧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