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科学思维常识教材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微调课标,避免把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三者平列而造成误解。 • 三者具有递进关系:辩证思维也要遵循 形式逻辑规范,而在思维创新活动中都 要运用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基本 原理与方法,没有独立于形式逻辑思维 与辩证思维的创新思维。
“可检验性”、“预见性”、“普适性” 等 )。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的思维都
有科学性的问题,都需要社会成员提 高科学思维素质。
• 从广义上说,“科学思维”就是“正 确思维”,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从而能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思 维。 • 任何“正确思维”都有一个思维方法 层面。思维方法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种思维方法可以遍及所有思维领域。 • 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合乎思维规律的 方法。
善 用 逆 向 思 维
驾 驭 聚 合 思 维
运 用 发 散 思 维
思 维 力 求 创 新
一、正确把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科学思维常识”是与“生活与哲学” 直接衔接的一门课程,是对“生活与哲 学”课程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 等方面内容的拓展。在“生活与哲学” 课程解决了“为什么要求真、创新”的 前提下,本课程着眼于从思维方法方面 引导学生如何善于求真、善于创新。
《科学思维常识》
教材内容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 结合实践,善于创新
探究思维奥秘
学会科学思维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
结合实践,善于创新
学 会 类 比 推 理 的 方 法
学 会 归 纳 推 理 的 方 法
“科学思维常识”课程的开设,对于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 素质教育:首先是思维素质教育 • 创新能力:首先是思维创新能力 • (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意义)
二、如何理解“科学思维”
• “科学思维”的“科学”概念是一个性 质概念,指的是思维的“科学性”, 这种性质在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 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典型 体现,但决不局限于此(“精确性”、
• 如果说《生活与哲学》所侧重讲授的是 形而上的“道”,则本课程所侧重讲授 的就是形而下的“器”。 • 《生活与哲学》强调实事求是、实践是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课程则是讲 “如何”实事求是,实践“如何”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 • 我们是“道”与“器”的统一论者。
• 在10门思想政治课程,《科学思维 常识》的特殊性在于: • 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 更侧重于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科学 思维方法,更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 •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诉求,就是通过 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培养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 课程标准所概括的形式逻辑思维方 法、辩证思维方法以及思维创新方 法,都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概括 和总结。 • 正确理解“科学思维”的概念,还 需要正确把握“规律”与“规范” 之间的相互关系。
• 例如,不矛盾律是形式逻辑所揭示的 一条思维规律,它是指任何相互矛盾 的命题不可能同时都真,或者说一个 判断不可能同时既是真的又不是真的。 • 而“不能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判断”, 或者说“对同一判断不能同时既肯定 又否定”。这就是与不矛盾律相符合 的不矛盾规范。“自相矛盾”的逻辑 错误,就是对这条思维规范的“违 反”。
• 为更好地与“生活与哲学” 相衔接,教材从“思维” 概念切入,说明了“思维” 的广义与狭义。
•
• 《生活与哲学》课程所使用的“思维”概 念主要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阐述的, 它与“意识”同义,是广义的“思维”概 念,而本课程使用的是狭义的“思维”概 念,它指谓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间接而概括的反映。 •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就抽象思维而言,一 定的思维形式都有一定的语言形式相对应。 概念与语词相对应,判断与语句相对应, 推理与复句或句群相对应。 • 但思维和语言又有区别。思维是一种精神 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物质存在。思维和语 言各有自己的规律,它们之间的对应不是 机械的。语言有民族性,思维没有民族性, 全人类都要遵循共同的思维规律所决定的 思维规范。所以,不同语言之间才能翻译。
•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本课程也 要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马 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真理 性和力量。 • “科学思维”之“科学”概念,与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的“科学”概念,具有本质上的相通 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各个阶段的 重大理论创新,都是科学思维的结晶。
• 语言、思维和客观实在的关系。
• • 反 映 主体
思维
表 达
实在
语言
• 科学思维的研究对象是思维,思维反映客观 实在,但又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研究思维离 不开研究语言,又要时刻注意语言与思维的 区别。 • 要注意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不同语 句可以表达同一判断;更要注意同一语词在 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同一语句在 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判断。而在同一语 境中一个语词必须表达同一个概念,一个语 句必须表达同一个判断,这是科学思维的一 个起码要求。
• 与任何认识与行为规范一样,科学思维研 究的任务,就是要在系统把握思维规律的 基础上,系统把握与它们相符合的正确思 维规范。 • “思维需要逻辑”、“思维应该辩证”之 “需要”、“应当”的提法,是从正确思 维规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层面来说的。其 所强调的就是学习与训练科学思维方法的 必要性与重要性。
掌 握 演 绎 推 理 的 方 法 ( 上 、 下 )
学 会 运 用 复 合 判 断
恰 当 运 用 简 单 判 断
准 确 把 握 概 念
思 维 需 要 逻 辑来自推 动 认 识 发 展
领 会 思 维 具 体
学 会 分 析 综 合
思 维 应 该 辩 证
鸟 瞰 思 维 研 究
把 握 直 觉 、 想 象 和 灵 感
• 教材P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 与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 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 。 • 科学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以形象思 维为辅;文学艺术思维则以形象思维 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也是提高科学思 维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在 教学中应当阐明的观念。
三、正确把握“思维创新”
“可检验性”、“预见性”、“普适性” 等 )。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的思维都
有科学性的问题,都需要社会成员提 高科学思维素质。
• 从广义上说,“科学思维”就是“正 确思维”,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从而能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思 维。 • 任何“正确思维”都有一个思维方法 层面。思维方法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种思维方法可以遍及所有思维领域。 • 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合乎思维规律的 方法。
善 用 逆 向 思 维
驾 驭 聚 合 思 维
运 用 发 散 思 维
思 维 力 求 创 新
一、正确把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科学思维常识”是与“生活与哲学” 直接衔接的一门课程,是对“生活与哲 学”课程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 等方面内容的拓展。在“生活与哲学” 课程解决了“为什么要求真、创新”的 前提下,本课程着眼于从思维方法方面 引导学生如何善于求真、善于创新。
《科学思维常识》
教材内容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 结合实践,善于创新
探究思维奥秘
学会科学思维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
结合实践,善于创新
学 会 类 比 推 理 的 方 法
学 会 归 纳 推 理 的 方 法
“科学思维常识”课程的开设,对于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 素质教育:首先是思维素质教育 • 创新能力:首先是思维创新能力 • (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意义)
二、如何理解“科学思维”
• “科学思维”的“科学”概念是一个性 质概念,指的是思维的“科学性”, 这种性质在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 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典型 体现,但决不局限于此(“精确性”、
• 如果说《生活与哲学》所侧重讲授的是 形而上的“道”,则本课程所侧重讲授 的就是形而下的“器”。 • 《生活与哲学》强调实事求是、实践是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课程则是讲 “如何”实事求是,实践“如何”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 • 我们是“道”与“器”的统一论者。
• 在10门思想政治课程,《科学思维 常识》的特殊性在于: • 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 更侧重于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科学 思维方法,更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 •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诉求,就是通过 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培养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 课程标准所概括的形式逻辑思维方 法、辩证思维方法以及思维创新方 法,都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概括 和总结。 • 正确理解“科学思维”的概念,还 需要正确把握“规律”与“规范” 之间的相互关系。
• 例如,不矛盾律是形式逻辑所揭示的 一条思维规律,它是指任何相互矛盾 的命题不可能同时都真,或者说一个 判断不可能同时既是真的又不是真的。 • 而“不能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判断”, 或者说“对同一判断不能同时既肯定 又否定”。这就是与不矛盾律相符合 的不矛盾规范。“自相矛盾”的逻辑 错误,就是对这条思维规范的“违 反”。
• 为更好地与“生活与哲学” 相衔接,教材从“思维” 概念切入,说明了“思维” 的广义与狭义。
•
• 《生活与哲学》课程所使用的“思维”概 念主要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阐述的, 它与“意识”同义,是广义的“思维”概 念,而本课程使用的是狭义的“思维”概 念,它指谓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间接而概括的反映。 •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就抽象思维而言,一 定的思维形式都有一定的语言形式相对应。 概念与语词相对应,判断与语句相对应, 推理与复句或句群相对应。 • 但思维和语言又有区别。思维是一种精神 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物质存在。思维和语 言各有自己的规律,它们之间的对应不是 机械的。语言有民族性,思维没有民族性, 全人类都要遵循共同的思维规律所决定的 思维规范。所以,不同语言之间才能翻译。
•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本课程也 要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马 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真理 性和力量。 • “科学思维”之“科学”概念,与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的“科学”概念,具有本质上的相通 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各个阶段的 重大理论创新,都是科学思维的结晶。
• 语言、思维和客观实在的关系。
• • 反 映 主体
思维
表 达
实在
语言
• 科学思维的研究对象是思维,思维反映客观 实在,但又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研究思维离 不开研究语言,又要时刻注意语言与思维的 区别。 • 要注意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不同语 句可以表达同一判断;更要注意同一语词在 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同一语句在 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判断。而在同一语 境中一个语词必须表达同一个概念,一个语 句必须表达同一个判断,这是科学思维的一 个起码要求。
• 与任何认识与行为规范一样,科学思维研 究的任务,就是要在系统把握思维规律的 基础上,系统把握与它们相符合的正确思 维规范。 • “思维需要逻辑”、“思维应该辩证”之 “需要”、“应当”的提法,是从正确思 维规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层面来说的。其 所强调的就是学习与训练科学思维方法的 必要性与重要性。
掌 握 演 绎 推 理 的 方 法 ( 上 、 下 )
学 会 运 用 复 合 判 断
恰 当 运 用 简 单 判 断
准 确 把 握 概 念
思 维 需 要 逻 辑来自推 动 认 识 发 展
领 会 思 维 具 体
学 会 分 析 综 合
思 维 应 该 辩 证
鸟 瞰 思 维 研 究
把 握 直 觉 、 想 象 和 灵 感
• 教材P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 与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 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 。 • 科学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以形象思 维为辅;文学艺术思维则以形象思维 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也是提高科学思 维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在 教学中应当阐明的观念。
三、正确把握“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