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
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
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chónɡ;“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
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五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
再借助板
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
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
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
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
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秋思》说课稿
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的《秋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内容
《秋思》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的作者张籍是借助给家人写信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无比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分析,以及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会读写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利;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充分投入自身情感,自由想象诗歌情景。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一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制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如下:(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古诗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的学习。
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体会分享的快乐,掌握合作的本领。
3、情景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地的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三、说学法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全方位接触、感悟文本。
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特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词语积累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识记,教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情景导入新诗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
并由此引出问题:“那么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
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三)读诗、解诗、误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的理解。
这时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且试着再次试读,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读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
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整个赏诗的过程中,主要以“你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思乡之情?”一个问题带动,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它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的更加深入。
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四)拓展延伸环节
本环节,会以“张籍心中的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的乡愁又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
可以用上第一环节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的学以致用,并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搜集思乡诗,并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
引导学生课下拓展课上相应的内容,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五、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家
意万重书乡
说不尽愁
又开封
《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
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
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
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
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
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
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
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
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
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