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氏用穴位贴敷健胃思食散治疗食欲不振92例。贴敷药由炒白术 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神曲10g、陈皮6g、砂仁 6g、白豆蔻6g组成。将上药2~3g加淀粉少许,于每晚临睡前敷于 神阙穴上,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间隔4~5日可再行第2个疗程。 小儿用量酌减。结果:总有效率93.47%。
小儿厌食症
全国中医药行业 中国贴敷治疗系列课程
【概述】
•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无主动进食的愿望,或厌恶进食, 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多见于学龄前小儿。厌食可以是一独立病症, 如神经性厌食,但多为喂养不当或急慢性疾病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 中医学的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纳呆、纳差等的临床表现与本 病相似。
按释:
• 方中以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白术炒用一则是缓其性,二则 能增强疗效;鸡内金可生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滞、健脾胃;白术、 鸡内金同用补消兼施,健脾开胃、增进饮食之力更彰;神曲健脾理气,能消 食和中;麦芽启脾进食、宽中消积,善消面食;山楂消导食积、化瘀散滞、 善消肉积,能助消化;砂仁能醒脾和胃、行气止痛,功专中下二焦;白豆蔻 宣发理气、健胃止呕、开胃消食、芳香气清,功专上中二焦;砂仁、白豆蔻 同用,能宣发上、中、下三焦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 开胃;陈皮利气健脾、调中快肠、消胀除满、降逆止呕。本法用于治疗食欲 不振、小儿厌食症以偏重虚中夹实者为宜。
按释:
• 中医学认为,厌食症主要由于脾胃虚弱所致,而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胃肠中 消化酶缺乏及活力不足所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腑会中脘,且为手太阳、 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交会穴。神阙穴亦为治胃肠病的要穴。有关资料报道, 刺激中脘及神阙穴可使人的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空肠黏膜皱壁增深增密, 空肠动力增高,可改变胃的紧张度,解除幽门痉挛,提高胃肠酶分泌系能力, 并可增强免疫能力;可间接或直接抑制胃肠交感神经的活动,提高副交感神 经的活力,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外贴药具有益气、健脾助运、消食导滞、 和胃行气的作用。用胃肠康贴敷,发挥药物刺激穴位和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 性作用。
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4.药袋方1(《中医儿科治病金方》)
• 主治: 适应于脾失健运之厌食。 • 处方: 黄芪、黄精、砂仁各10g,鸡内金、苍术、黑丑、白丑、青
黛、皮硝各6g,麝香0.15g。 • 用法: 上药研细末,装布袋内,佩带在脐腹部,10日换药1次。
5.药袋方2(《中医儿科治病金方》)
2.吴茱萸椒矾散(《外治汇要》)
• 主治: 小儿厌食症(虚寒型)。 • 处方: 吴茱萸、白胡椒、白矾各等份。 • 用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用时取药粉20g,用陈醋调拌成糊膏状,
均匀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用纱布覆盖,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 次。
3.贴脐方1(《中医பைடு நூலகம்科治病金方》)
• 主治: 适用于乳食积滞之厌食。 • 处方: 炒楂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6g,炒鸡内金5g。 • 用法: 药研细末,加淀粉1~3g,凉开水调成糊状,贴敷脐孔,纱
• 纪氏等用自制中药胃肠康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观察。将党 参、白术、山药、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陈皮、木香低 温烘干,粉碎过6号筛,紫外线消毒灯照射30分钟,装瓶备用。用时 取药3g,加3:7的甘油、醋混合液5~7mL,调成膏状,取中脘、神 阙穴隔日交替贴敷。结果:总有效率89%。
【点评】
• 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关键在于分清虚实。如为食积或气滞等引起气机 不顺,导致肠胃运动不利而致的厌食,应以健脾消食、调畅气机为主; 如为脾胃虚弱,无力运化而致的厌食,则应以补益脾胃为重。
感谢观看
全国中医药行业 中国贴敷治疗系列课程
• 以上诸药均单独研细末,装瓶备用。选用芝麻油500g,熬上等安桂 150g,熬好后待冷装瓶备用。冰片200g溶入75%酒精500mL中装 瓶备用。脾胃不和选取神阙、中脘;脾胃气虚加脾俞;脾胃阴虚加足 三里穴。将上药调成膏状,摊在塑料纸上,用橡皮膏固定在选定的穴 位上,每次贴敷6~12小时,每日1次。贴敷后热敷2次,7日为1个 疗程。其总有效率89.5%,三组治疗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贴敷治疗处方】
1.厌食散(《家庭脐疗》)
• 主治: 小儿厌食症。 • 处方: 白术150g,茯苓150g,制附子50g,干姜50g,黄连粉60g,肉豆
蔻粉60g,神曲100g,生山楂100g,麦芽100g。 • 用法: 用5000mL水浸2小时,煎30分钟,取滤液,再加水复煎1次,两次
滤液混合,浓缩成稠液,加黄连粉60g,肉豆蔻粉60g,烘干压粉,装瓶备 用。用时每次取药粉0.1~0.3g放入脐中,上压一干棉球,以胶布固定,4小 时换药1次,用3日停3日。1周为1个疗程,连用1个疗程。
按释:
• 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机为饮食积滞,致脾胃受损,故药中虽有健脾之 参、芪、术,但重在消积导滞的枳、朴、楂、槟、莪、棱之类,并选 用蜀中民间消积要药隔山撬、叫梨子等,佐以行气和胃增食欲的砂仁、 蔻仁、糯米草、鸡矢藤等诸药合用,与该病主要病机合拍,故用之效。
• 且神阙乃人身最神秘之处,属任脉,任督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 经百脉,故诸经调和、百脉相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 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面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尤其是小儿, 容易穿透弥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 强,有利于药物吸收。选此穴为药之入口,以达治病之功。
• 主治: 适用于脾胃虚寒,手足冷,大便不化之厌食症。 • 处方: 苍术、荜茇、荜澄茄、高良姜、陈皮、青皮各10g,川椒、
薄荷各5g。 • 用法: 上药研粗末,装布袋内,佩带于胸腹部,10日换药1次。
【现代临床报道】
• 刁氏等用健脾消积增食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400例,与汤药内 治组、汤药加外治组各100例患儿作随机对照。将党参30g、黄芪 30g、白术15g、木香10g、砂仁12g、肉豆蔻15g、枳实10g、隔 山撬30g、糯米草根30g、鸡矢藤30g、三棱15g、莪术15g、叫梨 子30g等,研细,过100目筛后备用。腹痛加乌梅、延胡索;便秘加 大黄、芒硝;消瘦倦怠加人参、安桂;胁痛加柴胡、白芍;舌上少津、 苔花剥加沙参、石斛。
按释:
• 用刘氏愈疳丹贴穴,既可避免药物进入胃肠引起对脾胃的损害,又可 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酶分泌。方中人参、肉桂、白术补气养血、 健脾助运、开郁消积,三味药还富集有锌元素,能通过内关穴透皮吸 收。内关穴别行三焦,又是阴维会穴,本身就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 的作用。药丹刺激穴位,可使全身经气调节有序,使失衡的脾胃功能 恢复平衡。
• 刘氏用刘氏愈疳丹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与口服葡萄糖酸锌作对照。 愈疳丹由人参、肉桂、白术、甘松、青黛等组成,每粒用量1g(如 黄豆大),每次2粒,分别置于患儿双侧内关穴上,然后用胶布贴封。 3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6.0%;治疗后尿蛋 白酶、尿淀粉酶升高,部分患儿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升高;血锌、血 钙、血铁含量升高,均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