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1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word教案 (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在内容和体裁上,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
而《为人民服务》《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
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个单元中学过《为人民服务》、《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这几篇演讲体的文章,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是有别于前几篇的,第一次接触此类的文章,课文较短,可以深入细致地品味课文,并延伸拓展学习内容,如探究对梁任公的外貌、神采的描写,探究课文语言特点,讨论有关梁任公其人其事,……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写一篇记人记事的短文,或写一段描写人的文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周我们举行的演讲比赛吧,你能描述一位演讲者的情状并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作者简介,筛选信息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自读课文两遍,第一遍,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第二遍,理清文章思路,圈点批注,将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1)齐读生字词:(略)
(2)本文思路:先讲述演讲背景(第一段),再对演讲活动进行叙述、描写、议论(2---9段),最后点明梁启超作为学者的特点(第9段)。
(3)学生质疑,说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1):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
”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
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
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2):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这段话。
提示: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
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
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
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3):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如此动情?
提示:《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这里的高皇帝是崇祯皇帝,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
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先生“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
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老师追问: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再追问:怎样的情感?(师生互动)
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爱国情、真性情,这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
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三: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完成练习一、二,在书上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同学们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这节课我们看看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二:学生看书从批注中找出答案:
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2: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3;追问:
这样的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
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
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追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5、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6、拓展延伸:
三:拓展延伸: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学者,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了,现在大家欣赏一段他写的《少年中国说》
师背诵,并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小结:《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语言简练,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