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一、选择题(24*2=48分)
1.“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
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
C.英国放弃了传统均势政策D.欧洲一体化影响不断扩大
23.1949年联邦德国建立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A.美苏均势格局中存在着不均势B.美苏为争霸而展开激烈斗争
C.美苏均势格局稳定了世界秩序D.两极格局中充斥着强权政治
22.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表明()
A.英国迫切靠拢欧共体的愿望B.法国借助欧共体牵制英国
——摘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7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C.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D.有利于美国控制整个欧洲
20.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年至1970年,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19.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A.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助于市场化机制的运转
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
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10.1840年改革后的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借此有人认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此人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1832年议会改革()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A.希腊各邦对外一致B.雅典对内实行民主
C.雅典民主的局限性D.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5.《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铜版法”或“十二表法”,包括下列“约法十二章”:
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与习惯法完全一致B.强调人人平等原则
C.只规定了诉讼程序D.涉及内容广泛全面
6.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在对华作战问题上议会达成一致意见B.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
C.使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普选权D.大大提高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11.据史料记载,美国有一段时期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公共信用降到极点。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难以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导致该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2分)
24.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25+12+15=52分)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
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
4.公元前478年,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同盟各邦缴纳一定数量的贡金用于战备,结果这些迫不得已献出的贡金却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把城市粉饰的金碧辉煌。希腊感到受了奇耻大辱,认为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这说明()
A.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B.胡佛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经济大危机扩展到各个领域D.“分权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D.州权至上原则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18.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16.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2.雅典城邦曾经历了库隆暴动和庇色斯特拉托及其子的长期僭主统治,为防范僭主制,保护公民自由权利,克利斯提尼()
A.将400人议事会扩至500人B.按地区原则划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
3.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由此可知雅典()
13.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当政时,一方面推出反社会主义政党法,另一方面也加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福利国家初现雏形B.两党政治逐渐成形
C.工人运动日益高涨D.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14.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这体现了()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8.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9.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
A.使国家制度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
17.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中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B.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D.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
21.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肯尼思·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认为,美苏均势格局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更是因为在这两个集团中分别存在着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对阵营的维护和体系成员的控制。在此,肯尼思·华尔兹主要强调()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7.《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公正至上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权力滥用
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
C.妥协精神D.民主原则
15.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25.(25分)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查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一、选择题(24*2=48分)
1.“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
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
C.英国放弃了传统均势政策D.欧洲一体化影响不断扩大
23.1949年联邦德国建立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A.美苏均势格局中存在着不均势B.美苏为争霸而展开激烈斗争
C.美苏均势格局稳定了世界秩序D.两极格局中充斥着强权政治
22.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表明()
A.英国迫切靠拢欧共体的愿望B.法国借助欧共体牵制英国
——摘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7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C.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D.有利于美国控制整个欧洲
20.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年至1970年,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19.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A.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助于市场化机制的运转
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
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10.1840年改革后的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借此有人认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此人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1832年议会改革()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A.希腊各邦对外一致B.雅典对内实行民主
C.雅典民主的局限性D.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5.《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铜版法”或“十二表法”,包括下列“约法十二章”:
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与习惯法完全一致B.强调人人平等原则
C.只规定了诉讼程序D.涉及内容广泛全面
6.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在对华作战问题上议会达成一致意见B.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
C.使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普选权D.大大提高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11.据史料记载,美国有一段时期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公共信用降到极点。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难以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导致该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2分)
24.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25+12+15=52分)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
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
4.公元前478年,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同盟各邦缴纳一定数量的贡金用于战备,结果这些迫不得已献出的贡金却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把城市粉饰的金碧辉煌。希腊感到受了奇耻大辱,认为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这说明()
A.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B.胡佛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经济大危机扩展到各个领域D.“分权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D.州权至上原则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18.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16.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2.雅典城邦曾经历了库隆暴动和庇色斯特拉托及其子的长期僭主统治,为防范僭主制,保护公民自由权利,克利斯提尼()
A.将400人议事会扩至500人B.按地区原则划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
3.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由此可知雅典()
13.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当政时,一方面推出反社会主义政党法,另一方面也加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福利国家初现雏形B.两党政治逐渐成形
C.工人运动日益高涨D.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14.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这体现了()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8.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9.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
A.使国家制度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
17.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中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B.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D.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
21.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肯尼思·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认为,美苏均势格局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更是因为在这两个集团中分别存在着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对阵营的维护和体系成员的控制。在此,肯尼思·华尔兹主要强调()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7.《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公正至上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权力滥用
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
C.妥协精神D.民主原则
15.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25.(25分)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查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