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教育目的即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指进行教育工作所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其中教育目的是核心内容。
3.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5.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①规范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
②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③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二)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三)调控功能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取向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教育标准要求来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教育观念和行为目标来进行调控。
(四)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准。
6.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论。
(一)个体(个人)本位论
观点: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倡导人性本位,关注个人价值与地位,强调教育的人本价值。
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
倍尔。
评价: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
最大缺陷在于没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关注公民教育及其社会责任。
代表人物:德国的社会学家纳托尔普、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和社会学家涂尔干。
评价:社会本位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但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7.我国当代教育方针及其基本内涵。
我国当代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8.五育之间的关系。
1.统一性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性。
2.不可替代性
五育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有各自特定的任务,彼此相对独立,不能互相取代。
3.相互促进
但五育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德育是统帅,是灵魂;智育是中心,为其他各育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物质基础;美育能提高其它各育的质量使其更加完美;劳动技术教育是其它各育的运用和实施。
4.五育并举,缺一不可
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忽视任何一育,都会给全面发展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9.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3)审美素质教育(4)身体素质教育(5)心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