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3.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元素周期律、元素符号等。
2.练习方式:采用个人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4.引入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排列规律。”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族、周期律等概念。
2.讲解方法:采用图示法,展示元素周期表,并结合具体元素实例,讲解周期表中的规律。
3.重点讲解:
(1)元素周期律:教师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通过实例演示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4.情感态度:教师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第3.3节后的练习题,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符号的书写等知识点。
(2)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梳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2.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能否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分类的理解等。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同学和老师,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3.教学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测验、小组评价、实验报告等,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3)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学反馈:
(1)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元素符号:介绍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强调常见元素的符号记忆。
(3)元素位置:讲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
4.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认真观察元素周期表,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教师布置小组讨论题目,如“元素周期律的规律与应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2.了解元素的分类,掌握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
3.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学会查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掌握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2.实践作业:
(1)自主查找元素周期表,了解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性质与应用。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论文。
3.小组作业:
(1)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
(2)小组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方法和技巧。
4.拓展作业:
5.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通过元素的原子结构分析其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元素的性质推断元素的应用领域。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元素进行归类和总结。
(2)新课: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元素符号等,穿插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知识。
3.难点教学策略:
(1)采用图示法、比较法,直观展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降低理解难度。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掌握难点知识。
2.书面作业需按时提交,实践作业和小组作业可适当延长提交时间。
3.教师将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奥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形象展示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等知识点。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如原子、分子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规律、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及应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重点教学策略:
(1)通过直观的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元素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生动的实例,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元素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化学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图片,如氧气、氢气、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的特点和联系。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元素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它们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存在的?”
3.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由于元素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熟练查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程度。
(1)查阅资料,了解元素周期表中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及用途。
(2)关注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预习作业:
(1)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2)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元素周期律在化合物中的体现。
作业要求: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工整。
3.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元素周期律、元素符号等。
2.练习方式:采用个人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4.引入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排列规律。”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族、周期律等概念。
2.讲解方法:采用图示法,展示元素周期表,并结合具体元素实例,讲解周期表中的规律。
3.重点讲解:
(1)元素周期律:教师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通过实例演示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4.情感态度:教师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第3.3节后的练习题,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符号的书写等知识点。
(2)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梳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2.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能否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分类的理解等。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同学和老师,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3.教学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测验、小组评价、实验报告等,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3)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学反馈:
(1)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元素符号:介绍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强调常见元素的符号记忆。
(3)元素位置:讲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
4.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认真观察元素周期表,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教师布置小组讨论题目,如“元素周期律的规律与应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2.了解元素的分类,掌握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
3.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学会查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掌握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2.实践作业:
(1)自主查找元素周期表,了解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性质与应用。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论文。
3.小组作业:
(1)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
(2)小组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方法和技巧。
4.拓展作业:
5.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通过元素的原子结构分析其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元素的性质推断元素的应用领域。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元素进行归类和总结。
(2)新课: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元素符号等,穿插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知识。
3.难点教学策略:
(1)采用图示法、比较法,直观展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降低理解难度。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掌握难点知识。
2.书面作业需按时提交,实践作业和小组作业可适当延长提交时间。
3.教师将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奥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形象展示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等知识点。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如原子、分子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规律、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及应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重点教学策略:
(1)通过直观的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元素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生动的实例,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元素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化学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图片,如氧气、氢气、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的特点和联系。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元素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它们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存在的?”
3.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由于元素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熟练查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程度。
(1)查阅资料,了解元素周期表中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及用途。
(2)关注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预习作业:
(1)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2)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元素周期律在化合物中的体现。
作业要求: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