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八: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八:科举制度
今天,终于要讲到最后一个原因,也就是中国文化长寿的第八因:科举制度。

以上种种长寿的原因,都很重要,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必须落实在一个具体项目的操作上。

这个具体项目,必须汇集各种导致长寿的原因,而且自己也颇为长寿,有时间陪着中国文化走过千年长途。

这个项目,就是科举制度。

正是科举制度,使中国文化拉出了一条通向长寿的特殊缆索。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我曾写过长文《十万进士》,估计有不少学员读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我今天只想让大家发出一种惊叹:这是谁想出来的好点子呀,工程那么大,功能那么全,对中国文化护佑了那么久!
又大、又全、又久到什么程度?且听我略举几端。

第一,世界上其他重要文化的溃灭,首先溃灭于社会乱局。

因此,即使仅仅为了文化,也要选取足够的社会管理人才。

科举制度,便由此而生。

选拔各级社会管理人才,保全了文化的土壤。

第二,在空间上,世界上其他重要文化也曾建立过良好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地域大、方位多,各地的管理者容易自立格局、自选下属,时间一长,便产生近似“分封”的裂隙。

而科举制度,则全国统一。

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机构完成统一的选拔,这就以文化的方式,堵塞了分裂的可能,反过来又保护了文化。

第三,在时间上,世界上其他重要文化没有建立代代延续的选拔机制,几代之后就难以为继。

科举制度保证每隔三年提供大量管理人才,源源不断。

这是中国文化保持有序延续、有效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四,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必须依靠丰沛的备考、应试资源。

科举制度对此创造了一个千年实践:在中国,不分地域、不分门庭、不分职业、不分贫富,只
要是男性,都有资格参加选拔。

在唐代,连外国人也能应试。

这种全民动员,极大地强化了文化在全社会的整体生命力和号召力。

第五,社会上最容易产生焦躁动荡的群体,就是青年男子。

科举制度让全国这一群体的很大部分,都成了极为用功的备考人员、应试人员,而且很多人屡败屡考,终生应试。

这就让社会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系数,而且安全在文化气氛中。

第六,如此规模的考试,所出试题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选择。

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明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范围。

这一来,全国千千万万青年男子,也就为了做官而日夜诵读儒家经典,诵读到滚瓜烂熟,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他们的初衷,只为个人前途,但结果是,那些儒家经典受到无数年轻生命的接力负载,变得生气勃勃。

这可谓,经典滋养生命,生命滋养经典。

后一种滋养,更是让经典永显青春血色,举世无双。

第七,这么多由诵读经典而终于为官的书生,有没有能力参加社会管理?正巧,他们为了应试而天天诵读的,不是旷世玄学,不是古奥经文,不是隐士秘籍,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拿着这些大道理去做县令、太守,大致属于“专业对口”。

于是,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第八,科举考试并不看重天才勃发、奇思妙想,而总是安排刻板的格式,后来甚至限定了“八股”模式。

这会让李白这样的稀世天才难以进入。

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的目的只是选拔官员,而不是培养诗人,因此这样的安排并无大错。

官员将来要做什么?在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在刻板的格式中规矩行事,有所创新也不失前后左右的基本关系。

那么,科举考试就是对行政模式的预示。

李白不适合从事管理职务,因此不能以他的缺席来非难科举。

科举如果随兴而不刻板,那就长不了,结果也就无法辅佐中国文化走长路。

第九,科举考试总体上公平严格,却也会有一些作弊的所谓“科场案”。

由于这种案件直击吏治命脉,每次都采取酷刑严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民众由此明白:做官以文化入场,对此绝不能作弊。

这种共识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对于官场伦理的奠基性价值,这在世界其他文化系统中看不到。

仅此九端,已经足以说明科举制度的齐备了吧?已经足以说明它对中国文化的长寿所起到的作用了吧?
确实,我环视全世界,没有发现还有哪一种体制,能像科举制度那样发挥如此全面、有效、长续的文化守护功能。

不必怀疑,它是中国文化长寿的归结之因。

但是,由于一些在科举考试中失败的文人写了不少批判作品行世,它的名声渐渐受污。

在考试内容上,后来它确实也跟不上自然科学和国际政治的迅猛发展,成了一个备受攻击的对象。

似乎,中国的落后,全是因为它。

一九〇五年,经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上奏,慈禧太后批准,科举制度在存世一千三百年之后彻底废止。

废止之时,异议不多,但在废止之后,渐渐出现了不少反思的声音。

有的声音中,还包含着深深的后悔。

梁启超说:
夫科举非恶制也。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官制与官规》,1910年)
孙中山说: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五权宪法讲演录》,1921年)
钱穆说: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

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
这些人都不是保守派、复古派,却都在叹息,科举考试废止得太草率了。

钱穆先生明确认为这个制度足以弥补西方政党选举的偏陷,梁启超先生甚至还在呼吁恢复这个制度。

确实废止得有点儿草率了。

但是,我对梁启超先生和钱穆先生的意见也不能完全赞同。

科举考试呈现了一种与选举制度截然不同的选拔制度。

“选举”和“选拔”,虽一字之差,却是距离很大的政治路径。

相比之下,前者更贴近民主的本义。

因为选举的主体是投票者,在下;选拔的主体是选拔者,在上。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虽然科举考试废止了,心中所习惯的还是选拔而不是选举,这就严重影响了民主的正常进程。

这一点,显然超出了梁启超、钱穆两位的思维框架。

我的主张,中国官员的产生,应该选举和选拔相结合。

选举求其合法,选拔求其专业。

其间关系,体现政治学的顶级智慧。

好,我终于把中国文化长寿的八大原因,也就是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八大优势,简单介绍完了。

由于近两百年的世界局势,中国文化的生命优势几乎全部被掩盖了,甚至被曲解成了劣势。

这就使得拥有过最高“世界身份”的中国文化,几乎失去了“世界身份”。

为此,我不能不一次次地呼唤国际的学术良知,请他们重新读一读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史中的中国文化史。

我这么说,并不是出于民族主义的诉求。

几年前我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曾经严肃质疑目前有些人在“国学”名义下操弄“以国家主义实行排他主义”的图谋。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却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一个比“国学”还要严重的方面,那就是当代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

稍稍值得高兴的是,完全熟视无睹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

即便在遥远的地方,兴趣的目光也开始向中国文化移动。

看来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已经逃不过关注、跟踪了。

逃不过就不逃。

世界上唯一长寿的超大文化,理应不卑不亢地等待别人的提问,再从容不迫地做一些解答。

一代代解答,一代代倾听。

过后,又要有新的解答、新的倾听。

不管到哪一代,中国文化,总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