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作者:王运武王太昌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第03期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摘要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关系到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技术学学科功能的发挥。

文章论述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交叉科学门类之一,是一门科学。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性质,解释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存在的困惑。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交叉学科;交叉科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3-0008-05
On Discipline Na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Wang Yunwu, Wang Taichang
Abstract The paper dissertates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ross-discipline and one of the subjects of cross-science, a branch of science. Based on the nature of cross-discipline, the existing bewilderment is explain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nature; cross-science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9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正在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主要有:
(1)学科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

(2)教育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 成绩斐然, 但对学科体系的研究还很不够, 教育技术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论[2]。

(3)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困境,集中表现为目前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中的理念不明、认识不清和理路不精等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3]。

(4)学科定位模糊, 困扰专业发展;理论研究滞后, 制约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不顺, 影响专业发展;培养目标宽泛, 难出精专人才;师资力量薄弱, 人才结构失调[4]。

(5)20世纪90年代的困惑:①名称改了;②定位变了;③研究领域“泛化”了;④培养目标模糊了;⑤努力方向没有了[5]。

(6)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授予学位混乱,有的学校的毕业生授予理学学位,有的学校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的学位,有的学校的毕业生授予工学的学位。

各个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统一,各行其是。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在发展中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因此弄清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解决教育技术学发展中的种种困惑。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交叉科学门类之一,是一门科学。

1 学科、科学与交叉学科、交叉科学
为了弄清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我们先看学科、科学与交叉学科、交叉科学这四个相关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这四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现列举一些如下:
学科的概念列举如下:
● 学科是区别学问的科目,像语文、算术等。

(《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56页)
●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科学的概念列举如下:
● 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

([德]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转引自[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页)
● 科学是研究和探讨自然、社会历史诸现象的规律的学问。

(《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0页)
● 科学是人们创造知识的认识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由此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2003年版,第3页)
交叉学科的概念列举如下:
●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e)主要是指基元学科以下具有交叉性的科学知识子系统。

(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2003年版,第11页)
● 交叉学科,是指在两门或多门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群。

(张明根:《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及其启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24-32页)
交叉科学的概念列举如下:
● 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

(钱学森:《交叉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展望》,《光明日报》1985年5月17日第3版)
●交叉科学(cross-science)是指已经形成和有待创建的各门交叉学科的集合体,是所有交叉学科的统称。

(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2003年版,第11页)
限于篇幅,以上仅仅是列举了学科、科学与交叉学科、交叉科学概念的部分定义。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这四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概念的本质是一致的。

学科是科学的下位概念,科学是学科的上位概念。

交叉学科是交叉科学的下位概念,交叉科学是交叉学科的上位概念。

科学是交叉科学的上位概念,交叉科学是科学的下位概念。

2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目前国内,不同的学者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6]。

2)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7]
3)教育技术学具有下述几点学科性质:①分类上的应用性②跨学科的综合性③方法论上的客观性④作用范围的广泛性⑤开放性和国际性[8]。

笔者之所以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交叉科学门类之一,是一门科学,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教育技术学表面上看来是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或者属于技术学的分支,实际上它是综合了教育学、医学、军事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文学艺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混沌学、灰色系统理论、协同学、突变论、非线性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有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非线性科学理论等。

教育技术学学科应用的技术有电子学技术、物理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

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有教育领域、企业领域、军事领域、医学领域等。

结合交叉学科的定义,这些都说明了教育技术学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是一门交叉学科。

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我们很难说教育技术学是如何交叉的。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使教育技术学学科内部的交叉实现优美均衡的发展。

如果在教育领域,学科交叉时教育学的知识会多一点。

如果在军事领域,学科交叉时军事学的知识会多一点。

如果在企业领域,学科交叉时企业管理等学科的知识会多一点。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形成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9]。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王续琨在《交叉科学结构论》中总结了交叉科学的特征有以下三条:①交叉科学的整合性②交叉科学的边缘性③交叉科学的宜人性[10]。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其它学科的形成一样,经历了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在学科的发展中,起初学者往往认为教育技术学没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就其概念也是争论不止,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理解。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过程就是整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过程。

目前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人认为是过于宽泛,这恰恰说明教育技术学学科具有整合性、边缘性的特征。

教育技术是一个持续发展的, 以"促进学习、改善绩效"为目的的学科[11]。

教育技术学学科是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为了促进人类学习和改善人类绩效而发展起来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呵护,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知识背景。

这就说明了教育技术学是具有宜人性的学科。

解恩泽等在《交叉科学概论》中总结了交叉科学的基本特征有:①交叉科学形成的跨学科性②交叉科学体系的独立性③交叉科学属性的偏序性[12]。

教育技术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

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是具有跨学科性。

教育技术学科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相互融合、相互借助而形成的学科,这些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的,而是经过有机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即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说教育技术学具有独立的科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学者有人认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有人认为是技术学的分支学科,当然还有别的观点。

我们很难判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属性,就是因为教育技术学具有交叉学科的偏序性,教育技术学学科内部矛盾的力量的不均衡造成的。

当认为技术在教育技术学学科中的作用较大时,就会认为它是技术学的分支;当认为教育理论在教育技术学学科中的作用较大时,就会认为它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当认为方法论在教育技术学学科中的作用较大时,就会认为它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笔者
认为这些观点并不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定位教育技术学为交叉科学的门类之一,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交叉科学的类型按照交叉学科的表现形态分类有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比较学科、多元学科五大类;按照交叉学科的生成领域分为学科内交叉学科、学科间交叉学科、领域间交叉学科三大类(解恩泽:《交叉科学概率》,1991年版,第11-23页)。

有的学者持以下观点: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从教育技术学属于交叉科学的门类来看,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科学,无独有偶,李龙先生从理论层面给教育技术学下了定义,也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科学。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13]。

教育技术学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规律和方法体系,但这并不说明教育技术学不是一门科学。

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由潜学科向发达学科过渡的发展学科,其理论、规律和方法也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

结合上面列出的科学的概念,教育技术学符合科学概念的含义。

教育技术学是探讨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2003年,王续琨在《交叉科学结构论》[14]中主张把整个科学知识体系划分成自然科学、交叉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科学部类,科学部类、学科门类、学科群组、学科系组和基元学科五个层次。

笔者主张教育技术学为交叉科学部类,属于交叉学科门类之一。

教育技术学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科学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图1只是说明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和交叉学科、交叉科学、科学的关系,并不是说明科学只有交叉科学这一个部类。

不同的学者把科学分成不同的部类,交叉科学只是科学部类之一。

图中,科学是交叉科学的上位概念,交叉科学是交叉学科的上位概念,交叉学科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上位概念。

教育技术学学科只是交叉学科之一,目前至少已经有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农村科学、军事科学、管理科学等20多个交叉学科门类。

教育技术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之一,正在迅速的成长发展。

3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对困惑的解释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的性质,笔者尝试着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的种种困惑进行了解释。

从这种角度进行思考,或许更有利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学科的发展。

3.1对“学科定位模糊, 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的解释
随着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教育技术学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才在最近几年显现出来。

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人定位教育技术学为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有人定位为技术科学的分支学科,还有人认为是教育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产物。

因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很难定位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这也证明了教育技术学确实是一门交叉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整合而成的,所以其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不可能像单一学科那样清晰明朗,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的积累。

3.2对"培养目标宽泛、不明确, 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的解释
目前,国内许多人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我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并非真正的单一。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实践领域较多,如教育领域、医学领域、军事领域、企业领域等。

教育技术学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教育技术学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人才的培养活动的。

教育技术学的培养目标宽泛,这也体现了教育技术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学科是在世界经济大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大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交叉性的人才,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形成的需求原因。

社会的需求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生命力。

这就决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

至于教学人员的结构单一,这个问题随着学科的发展就会自然解决。

3.3对“目前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中的理念不明、认识不清和理路不精”的解释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按照刘仲林在《跨学科学导论》[15]的观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由潜学科、发展学科、发达学科三个阶段构成。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发展学科,还不是一门发达学科。

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之一,其本身就有交叉的复杂性,所以目前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中的理念不明、认识不清和理路不精等问题的存在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这些问题会慢慢解决的。

3.4对“研究领域'泛化'、努力方向没有了”的解释
我们先不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和努力方向,我们先看另外一门相对较成熟的交叉学科--生态科学。

王续琨在《交叉科学结构论》[16]中对此有所论述,经过100年多年的演进发展,生态科学至今已有数十门甚至上百门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列举一些如下: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个体生态学、土壤生态学、遗传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人类学、乡镇生态学、农村生态学、自然保护区学、生态旅游学、生态教育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学、教育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美学生态学、军事生态学、进化生态学、模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哲学生态学、艺术生态学……。

生态科学有如此多的研究领域,难道我们就可以认为其研究领域泛化吗?答案是否定的。

追溯教育技术学的源泉可以到原始社会,但是教育技术学的真正发展也就是区区几十年。

这个学科正在逐步的成熟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育技术学的分化会越来越细。

目前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有的已经形成了学科,有的正在逐步的发展。

例如远程教育,也叫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有的院校已经开始招收远程教育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在过去没有人认为它是一门学科,现在它却正在向一门学科迈进。

远程教育学科分支有:远程教育学、互联网心理学、远程传播学等。

随着社会对远程教育的需求,谁也无法预测那天远程教学设计是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

目前教育技术学的分支也仅仅有教学设计学、教育技术学原理、信息化教育学、远程教育学、学科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技术学、医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数字传媒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教育技术装备、绩效技术、知识工程、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信息化教育心理成本、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艺术学等。

作为交叉学科的教育技术学仅仅有这些分支,我们怎么能说研究领域泛化,没有努力方向呢。

我敢预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教育技术学学科分化得会越来越细,其学科的交叉性也会越来越强。

这正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生命力。

3.5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授予学位混乱”的解释
教育技术学是交叉性的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需要的跨学科性的知识较多。

每个院校不可能开所有的课程,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教育技术学的基本课程是必须开设的。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接受的理科的知识较多时,就可以授予理学学位;毕业生接受的教育学的知识较多时,就可以授予教育学学位;毕业生接受工学的知识较多时,就可以授予工学学位。

4 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为交叉学科的优势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17]。

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为交叉学科主要有以下4点优势。

第一,对国内学者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不同见解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即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交叉科学的门类之一,具有综合性、边缘性、方法论性、应用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等学科性质。

第二,有利于阐释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困惑,澄清人们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认识。

第三,有利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有助于认识教育技术学在科学知识整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沙景荣周跃良. 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 ]. 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 傅钢善. 教育技术发展轨迹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2005(9)
[3] 胡凡刚.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DB/OL].http//:
[4] 陈明选.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
[5] 南国农.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
[6] 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2-13
[7] 伊俊华. 教育技术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章伟民. 教育技术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 赵宏杨开城李秀兰.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3(4)
[10] 王续琨. 交叉科学结构论[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1] 高利明高瑜珊. 教育技术的学科走向与人员素质[J]. 电化教育研究,2005(9)
[12] 解恩泽等著. 交叉科学概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1-11
[13] 李龙.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3(9)
[14] 王续琨. 交叉科学结构论[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11
[15] 刘仲林. 跨学科学导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65-67
[16] 王续琨. 交叉科学结构论[M]. 褡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7-92
[17] 李龙.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