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贵港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一上·河池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筚路蓝缕的闯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一位女子因生活琐事欲求短见,民警和消防员苦心孤诣的对该女子进行劝说,缓解了她的情绪,最终这位女子打消了想法。
③在本届全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中,他们是这个128人队伍中唯一一对母女,她们形影不离、互相照顾,她们切磋技艺、无所不谈。
④人们长期生活在喧闹繁华的大都市中,他们更向往静谧的瓜田李下的生活:花里飘着香味,透着甜味,一起向你袭来。
⑤杭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湖光山色、人文美景信手拈来,西湖十景或近观、或远眺,引人无限遐思,流连忘返。
⑥新学期开始,不少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很多人开始准备六级考试,作为教师,我们都会不厌其烦的给学生一些建议。
A . ①②⑥
B . ①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③⑤⑥
2. (2分) (2017高二上·天津期末)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现在有些网站可以提供免费的个人主页,你只要将个人信息公开放在指定的位置,网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你的个人情况。
B . 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C .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总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 . 真善美是童话的底色,是人类代代相承的灵魂光芒,它能够使孩子养成尊重自然、爱护别人的精神和良好习惯。
3. (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 . ③④⑤①⑥②
B . ⑥②④⑤①③
C . ⑥②⑤③④①
D . ③④⑥②①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4. (6分)(2018·郑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
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
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
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
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
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
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
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
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
“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
当然,从另一方西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
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
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
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 .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 . 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苫,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
B .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 .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5. (12分)(2019·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魅魅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狂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他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产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着:“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革了立场。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18分) (2018高一上·武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引得春风度玉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
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
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
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
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
为一举两得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
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
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
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
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
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
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
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
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划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
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光绪三年(1877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
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
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
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
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左宗棠建议首先解决穿衣问题,并通令下属各地禁植罂粟而改种棉花,最终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B . 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还主张在新疆许多地方不必只是强调“耕桑然后致富”,还应该“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C . 左宗棠设立兰州机器局,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意图,但“精求枪炮”的主张表明他更重视以武力收回被俄国军队占领的伊犁。
D . 赖长用试制的织绒机织成了一块绒布不仅受到左宗棠的称赞,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胡光墉最终从国外购回了全套织呢机。
E . 生产的呢绒品质不好,价格上比不上外国呢绒,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2)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入先进生产技术。
在“善于”和“勇于”中你更认同哪种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4分)
7. (24分) (2020高一下·海淀期末)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
(甲)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乙)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
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
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
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来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
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
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2)文中“予以数言了之”中的“了”,与下列成语中的“了”,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 . 了如指掌
B . 了无惧色
C . 没完没了
D . 一目了然
(3)根据文意,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和(乙)处。
(甲)其临敌制胜也(乙)一题到手()
A . 也
B . 然
C . 故
D . 则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予更以数十百言/至丹以荆卿为计
B . 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C . 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杳不知其所之也
D . 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5)文段中作者以兵家术语________(填写四字词语)来阐述为文之道,又在后文中阐述了有关写作的
________两个方面。
(6)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7)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明理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8·陆良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 ,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E .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2019·石家庄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7分)
10. (5分) (2017高二上·天津期末) 下面是某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
刚才同学们一个个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
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的分内之责。
11. (2分) (2018高一下·辽宁开学考) 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
即使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但古代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仍依靠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和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这直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
②________,应当修改为:这进一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③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20高一上·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的一个杰出的典型。
要求: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