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3课《芦花荡》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说课稿
下面是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小孩寻找部队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故情况节,识记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依照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掌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如何刻画的。
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
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如何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
尤其是关注那些平常不爱讲话的小孩,鼓舞他们勤于考虑,敢于发言。
通过搭建展
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故情况节、
2。
掌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有益启发"。
)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课文浅显易明白,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如何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
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纳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如此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
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
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
我的导入是如此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
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如此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
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依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
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
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
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主战场。
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特别"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特别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
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
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小孩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能够特别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然而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
说明老头子特别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您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说明老头子特别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小孩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
能够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
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小孩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如何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特别强,让两个女小孩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文章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
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考虑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模样。
到如此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依然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
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
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在那儿,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内心。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
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火如荼、老头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业:依照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写促读,让学生给老头子写一封信,书写自己内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评。
3、板书设计:
芦人物美——老头子(过于) 自信花自尊荡景物美-—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