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第一中学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初三中考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顶山市第一中学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初三中考测试题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增大;②通过灼热的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 CuSO4粉末时无明显现象(提示:白色 CuSO4粉末遇水变蓝)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和 CO,一定没有 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CO2和 H2,一定含有 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可能含有 CO,一定没有 H2
D.原混合气体中无法确定是否含有 CO2
【答案】C
【解析】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根据①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增大,可知混合气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无明显现象,说明通过氧化铜未生成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氢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又生成了二氧化碳,但不能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因为在①中生成了CO,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一定没有氢气。
故选C。
2.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B.丙是盐酸
C.戊是氢氧化钙D.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Fe2O3(Fe)——用盐酸浸泡,然后过滤、洗涤、烘干
B.CO(CO2)——先通入足量的浓NaOH溶液,后通过浓硫酸
C.CaO(CaCO3)——加水溶解,过滤、烘干
D.NaCl(Na2CO3)——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答案】B
【解析】除杂的要求①所用试剂只能将杂质除掉,不能把想保留的成分反应掉,②除杂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和水,而一氧化碳不反应,能除杂;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要求;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是氯化钙过量,引入氯化钙杂质。
选B
4.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
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
④错误。
故选B。
5.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A是有机物,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此反应中A和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1:1
【答案】D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A的分子为由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构成的CH4分子,反应物B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C的分子为2个O原子和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物质D的分子为由1个O原子和2个H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A是甲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C、A是甲烷,是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会发生爆炸,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防止爆炸,正确;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D是水,不是有机物,错误;
D、由方程式及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A,B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2,错误。
故选D。
6.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A. 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B. 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
C.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应逐渐减小;D. 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
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答案】B
【解析】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错误;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D、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错误。
故选B。
8.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故选C。
点睛: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9.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
应:3NaOH+AlCl3=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
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
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
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确。
故选A。
【点睛】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10.有一镁的合金2.4g,在合金中加入1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后,金属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是镁铝合金,则 m>0.2 g
B.若是镁铁合金,m=0.16g,则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50%
C.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若是镁锌合金,则 m<0.2g
【答案】B
【解析】
镁、铝、锌、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为:
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Zn+2HCl═ZnCl2+H2↑,
24 73 2 54 219 6 65 73 2
Fe+2HCl═FeCl2+H2↑,
56 73 2
A、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2.4g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0.2g,因此若是镁铝合金,则m>0.2g,正确;
B、如果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则铁和镁的质量都是1.2g,1.2g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是0.1g,1.2g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1.2g×2÷56=0.04g,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时,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0.1g+0.04g=0.14g,错误;
C、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需要氯化氢质量是7.3g,而混合物中的镁质量小于2.4g,因此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小于7.3g,即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正确;
D、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2.4g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小于0.2g,因此若是镁锌合金,则m<0.2g,正确。
故选B。
11.某铁粉样品中可能混有C粉、CuO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
将该样品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铁粉,铁粉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将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有残余固体。
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样品中一定含有CuO粉末,可能含有C粉
②样品中一定含有C粉和CuO粉末
③残余固体的质量与样品中CuO的质量相同
④滤渣中一定含有C粉和Cu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可能含有CuSO4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难度较大,既要分析样品和滤渣成、滤液成分,还要分析样品质量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
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一定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又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由前分析可知滤液中含有硫酸不含硫酸铜,可知样品中的铜元素全部转化成了滤渣中的单质铜,铜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从实验现象判定滤液成分和滤渣成分,认进而确认样品成分,最后判断样品中氧化铜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
滤液成分分析: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
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滤渣和样品成分分析: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可能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即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
样品中氧化铜和参与固体质量分析:在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氧化铜优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才能和铁反应;当铁和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同时存在时,铁优先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然后才能和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由此可知样品中氧化铜全部转化为铜存在于滤渣中,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
12.某不纯的氯化钙样品中含有氯化铁、氯化镁、氯化钠、碳酸钠中的某些物质。
取样品11.1克溶于适量水,得无色澄清的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得到28.7克沉淀,则关于该样品中含有的物质推断正确的是
A.既无氯化铁、也无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镁B.只有氯化镁、没有氯化钠C.只有氯化钠、没有氯化镁D.一定有氯化镁和氯化钠
【答案】D
【解析】
取该样品11.1克溶于适量水中,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说明一定不含有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会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28.7克白色沉淀,假设11.1g是纯的氯化钙,产生氯化银的质量为x CaCl2~2AgCl
111 287
11.1g x x=28.7g
设纯净的氯化镁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y
MgCl2~2AgCl
95 287
11.1g y y=33.5g
设纯净的氯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z
NaCl~AgCl
58.5 143.5
11.1g z z=27.2g
因为氯化钙反应产生的沉淀正好是28.7g,因此若含有氯化镁,则一定含有氯化钠,要么这两种物质都没有,只含有不能反应的硝酸钾,因此: A、氯化铁显黄色,碳酸钠和氯化钙不能共存,则一定没有,一定含有氯化镁,错误;B、若含有氯化镁,则一定含有氯化钠,否则产生的沉淀会大于28.7g,错误; C、若含有氯化镁,则一定含有氯化钠,而不是氯化镁和硝酸钾的组合,错误;D、若含有氯化镁,则一定含有氯化钠,因此可能是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钠的组合,正确。
故选D。
点睛:根据取该样品11.1克溶于适量水中,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说明一定不含有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会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然后向其中加入
足量的AgNO 3溶液,得到28.7克白色沉淀,结合纯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的质量及氯化镁、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的质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13.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 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W 的取值范围是W≥8g
B .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 .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
D .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答案】D
【解析】
解法一: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 ,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 ,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
CuO+H 2SO 4═CuSO 4+H 2O
80 98 160
m x y 8098160m x y
== x=
9880
m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 ,同时放出氢气质量为c 。
Fe+CuSO 4═FeSO 4+Cu 固体质量增加
56 160 64 64-56=8
2m a
16082m a
= a=0.1m
Fe+H 2SO 4═FeSO 4+H 2↑
56 98 2 b 14g-9880
m c 56982981480
m b c g ==-b=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a=b ,0.1m=8-0.7m ,解得m=10g ,b=1g 。
562b c
=,由于b=1g ,所以有:
5621g c = c≈0.04g
由题意可知,硫酸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
H 2SO 4 ~FeSO 4
98 152
100g×14% z
98
1520
100140z g =⨯ Z=1527
g 加入铁粉的质量W=1527g ×56152×100%=8g ; 最后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
21.7100100.04g g g g
+-×100%≈19.73% 故选D 。
解法二: 根据加入铁粉后,固体质量相等,则说明反应消耗铁粉的量等于析出金属铜的质量。
反应过程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H 2SO 4H 2SO 4、CuSO 4FeSO 4
则存在关系式:H 2SO 4 ~ Fe ~ FeSO 4
98 56 152
100 g×14% x w
解得x =8 g ,w =21.7 g ,则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8 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8 g ÷6480
=10 g ,则A 、B 项正确。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y ,生成硫酸铜的质量z 。
CuO+H 2SO 4═CuSO 4+H 2O
80 98 160
10 g y z
解得y =12.25 g ,z =20 g ,则剩余H 2SO 4的质量为100 g×14%-12.25 g=1.75 g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
Fe+H 2SO 4═FeSO 4+H 2↑
98 2
1.75 g m
解得m =0.036 g ,则D 项错误。
则最后所得硫酸亚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1.7g 100(100100.036)
g g g ⨯+-%=19.7%,C 项正确。
点睛:分析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1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了四种实验操作的变化趋势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C.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铝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答案】D
【解析】A、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温度一定,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错误;B、加入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盐酸,所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立即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结束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错误;C、因为稀盐酸呈酸性,pH<7,加入氢氧化钠,pH升高,图象应从小于7逐渐到大于7,错误; D、横坐标是滴加酸的质量,所以相当于开始酸不足,导致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酸而不取决于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只有一种金属完全反应时,之后曲线才不重叠。
因为硫酸足量,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决定,根据方程式可知同质量的镁铝,铝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大,正确。
故选D。
15.已知:2KMnO4K2MnO4+MnO2+O2↑。
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答案】A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
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6.小明在实验室中找到了三包已经失落标签的白色粉末,已知是CaCO3、Na2CO3、CaO,请从下面的试剂或方法中选择一种来确定该三种物质( )
A、稀盐酸
B、水
C、加强热
D、CaCl2溶液
【答案】B
【解析】A、盐酸和碳酸钙,碳酸钠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B、碳酸钙不溶与水,碳酸钠溶于水,氧化钙和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
C,碳酸钙,碳酸钠加热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D,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沉淀碳酸钙,与碳酸钙和氧化钙吧反应,不能鉴别
故选B
17.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鉴别物质实验方法
A.过氧化氢和蒸馏水分别加入MnO2,看是否有气泡
B.镁和锌分别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
C、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D.活性炭和氧化铜分别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生成氧气而出现气泡,蒸馏水中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锌和镁加入稀盐酸中都会出现气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燃着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投入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会褪去,氧化铜不具有该性质,可以鉴别,故D正确,
答案选B。
18.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
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因为甲烧杯中铝有剩余,说明稀硫酸已用完,在此反应中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而乙烧杯中锌已全部反应,在此反应中有两种情况可能存在:①稀硫酸已用完,也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那么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②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因此,就没有产生稀硫酸全部反应生成的那么多氢气,此种情况实验中就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详解】
A、根据分析,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可能一样多,选项A不正确;
B、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最多与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B不正确;
C、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但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和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C不正确;
D、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已用完,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因此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D正确。
故选D。
19.下列图象与对应的说法相匹配的是 ( )。